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选取安徽省1990-2006年数据,以进口、出口和FDI作为对外开放的替代变量,并测算出全要素生产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对外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的影响,同时实证检验了全要素生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安徽省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全要素生产的增长传递的,但全要素生产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贡献较小,目前安徽省经济增长主要还是由要素投入增加引起的。

  • 标签: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 向量自回归模型 对外开放
  • 简介: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湖南14个市州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测算了湖南全省及14个市州的全要素生产,并分析了财政和科技政策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省全要素生产波动较大,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偏低的规模效率导致了偏低的技术效率;各市州全要素生产波动较大,湘西自治州生产最高;三个区域中,“3+5”城市群生产普遍高于其他两个地区,湘南地区普遍低于其他两个地区;财政收入占比对全要素生产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财政收入占比变化每提高1%,可导致全要素生产下降0.34%;科技投入占比对全要素生产有着明显的正面影响,科技投入占比每提高1%,可导致全要素生产提高1.18%;财政和科技政策主要作用于技术效率,对技术进步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湖南 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财政政策 科技政策
  • 简介: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海西经济区1991至2008年间的全要素生产TFP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对海西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对海西经济区各省份区域的全要素生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资本投入仍然是海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要素生产相比之下较为逊色;海西各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变化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分别有自己的特点。

  • 标签: 状态空间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 海西经济区 经济增长
  • 简介:本研究通过一个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行业部门水平上各类技术投入和生产变动之间的关系。文章使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资本存量和R&D存量,估计了R&D存量和其他知识存量的产出弹性系数,结果显示,当考虑各类技术投入的单独作用时,R&D与国内购入技术的作用比较显著,而当考虑各类技术的交互影响时,R&D与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合作对生产的作用非常显著,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即R&D具有提高进口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

  • 标签: 技术投入 生产率 R&D
  • 简介:本文基于斯密的"市场范围"假说,结合我国1990~2011年省级层面的发展数据,运用动态面板估计模型,研究了本土市场规模和地区生产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特别采用了随机前沿模型(SFA)对地区生产及其分解进行了测度,所得结论为:无论从总体样本还是分时段样本,本土市场规模对地区技术效率均难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地区技术进步和生产而言,具有阶段性特征,即本土市场规模对地区技术进步和生产的推动作用主要来源于1998年以后的分段样本;同时对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基建设备、对外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控制变量的回归,发现它们对地区生产及其分解会产生异质性的影响。最后,基于这些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本土市场规模 地区生产率 “市场范围”假说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 简介:本文在按照能源排放强度将33个工业部门分为高、中、低度能耗产业的基础上,测算1999—2007年三大产业环境规制强度和全要素能源生产,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三类行业环境规制与产业全要素能源生产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环境规制强度阻碍了中度能耗产业全要素能源生产的提高和技术创新;高度能耗产业环境规制强度对全要素能源生产的影响不显著;低度能耗产业环境规制强度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促进技术的进步。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应根据不同能耗行业特点区别对待。

  • 标签: 全要素能源生产率 能源消耗强度 环境规制强度 波特假说 面板数据
  • 作者: 汪雪梅,李冬梅,王晓艳
  • 学科: 经济管理 > 企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09-08-18
  • 出处:《企业技术开发》 2009年第8期
  • 机构:    汪雪梅,李冬梅,王晓艳(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雅安 625014)  作者简介:汪雪梅,四川农业大学。          摘  要:本文对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定量测算。研发投入和劳动投入等被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1995~2005年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及其子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          
  • 简介:中国政府规模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沿用HsiehandKlenow(2009)的方法,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市级财政数据,在对中国各地级市1998—2007年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精确测算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规模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以政府规模衡量的政府经济干预恶化了中国的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政府规模对国有经济部门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比对非国有经济部门更大;在时间上,政府规模对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在短期中断后会重现,并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

  • 标签: 政府规模 资源配置 异质性企业 生产率 工业企业
  • 简介:本文对2001~2009年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广东和浙江两省海洋新兴产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进行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9年来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总体下降,而同期浙江省出现上升,代表创新效应的技术变化指数两省均出现上升,代表追赶效应的技术效率指数广东省出现下降;广东技术效率下降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管理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出现下降;广东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 标签: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要素生产率 广东省 MALMQUIST指数
  • 简介: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新能源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新能源作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催生能源领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带动全要素生产提升。在测度中国全要素生产、全要素能源效率和绿色全要素新能源效率及其变化基础上,分析新能源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变化的贡献。研究表明,提升新能源效率不仅有利于增强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竞争优势,助推能源结构绿色市场化转型,而且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因此有必要以持续创新加快新能源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以更高的新能源效率促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全要素生产研究进展,其次探讨新能源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全要素生产贡献,以更高的新能源效率促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 标签: 新能源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 简介:根据2003~2009年内蒙古、宁夏和西藏的羊绒生产成本收益面板数据,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羊绒生产的全要素生产(TFP)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结�

  • 标签: 全要素 我国羊绒 技术效率
  • 简介:近年来,关于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悖论”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中国企业贸易行为的前沿问题,且所得结论不完全一致,存在较多争议。本文试图再次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从对比不同贸易状态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累积分布曲线和线性实证模型两方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线性模型看,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不存在“生产悖论”;从累积分布曲线看,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之间生产的差异是动态变化的,且受企业规模、外部融资约束度、企业年龄和企业所有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从实证中发现,企业生产与出口规模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健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中国制造业企业是否存在“生产悖论”的问题,不应一概而论。

  • 标签: 生产率悖论 贸易状态 异质性企业 Olley-Pakes法 新新贸易理论
  • 简介:通过在货币经济模型中应用商业周期报告(businesscycleaccounting,BCA)方法,分析中国通货膨胀和产出波动的动态关联性。中国经济中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的波动被分解为效率、劳动、投资、政府消费、资产市场和货币政策等六种楔子的波动。对这些楔子的模拟实验表明,效率楔子和资产市场楔子对于产生中国通胀-产出动态关联性是最重要的。这个发现意味着:应该更加注重从全要素生产波动和资产市场扭曲的角度来理解中国货币经济波动;在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上,应该更加注重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来影响产出,同时预防因资产市场扭曲产生的通货膨胀。

  • 标签: 经济波动 通胀-产出动态关联性 全要素生产率 资产市场扭曲 货币政策
  • 简介:本文采用中国制造业27个分行业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双向FDI的生产效应。结果发现:外向FDI、行业集中度以及人力资本对中国制造业生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内向FDI、国内研发、资本劳动比、出口依存度未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此外,我们还发现制造业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之间存在互动效应,且内向FDI与外向FDI的生产效应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人力资本仅在外向FDI上对制造业生产产生提升作用,双向FDI生产效应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这可能源于中国制造业仍以传统的低技术制造业为主,跨国公司对高端核心技术转移的严格控制和部分国内人才外流导致了在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人力资本的低效率。

  • 标签: 双向FDI 制造业生产率 人力资本 门槛特征
  • 简介:目前学界就汇率波动对企业生产影响的大多数研究文献在研究方法上都是假定完全竞争市场这一前提而忽略了对市场竞争结构的考虑。有鉴于此,将HHI衡量的市场结构因素纳入到实际汇率波动对企业生产作用机制的分析中,并且运用面板数据分别对从事出口和不从事出口的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汇率升值对所有类型企业的生产的直接影响均显著为负;(2)汇率升值会通过进口竞争效应显著提高国内竞争程度较弱的行业中非出口企业的生产;(3)汇率升值会通过出口市场冲击显著降低国内出口企业的生产,并且这种负面影响与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企业出口依存度正相关。

  • 标签: 汇率 企业生产率 工业企业 行业实际加权汇率 行业集中度 全要素生产率(TFP)
  • 简介: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挖掘绿色发展的金融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用综合指数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以生态问题突出、金融欠发达的长江经济带上游乌江流域40个县域为样本,估计县域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金融不发达,但是整体水平处于上升态势,绿色全要素生产年均增长0.6%,上游地区高于中下游地区;全样本下,县域金融通过绿色技术进步效应,推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增长;中下游地区县域金融推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进步,上游地区县域金融则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增长;2008年之后县域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的影响增大。

  • 标签: 县域金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长江经济带 乌江流域
  • 简介:对外贸易开放和对内区际开放存在互动作用与互补效应。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把对外贸易开放与对内区际开放统一起来,构建全要素生产内生化模型。基于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利用1998-2015年省级层面的制造业数据,研究对外贸易开放和对内区际开放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均具有正向影响,并且二者对于促进制造业生产的提升具有相互促进效应。此外,两者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上存在着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对内区际开放和对外贸易开放对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生产的影响比对中西部内陆地区更大;对外贸易开放对低端技术制造业的正向影响大于对中高端技术制造业的正向影响,对内区际开放对中高端技术制造业的正向影响大于对低端技术制造业的正向影响。当前,我国需要打破地域间分割,促进区域间合作,同时深化对外开放发展战略,进军国际市场中高技术复杂度产品领域,提升国内中间产品技术创新水平与质量水平,从而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

  • 标签: 对外贸易开放度 对内区际开放度 全要素生产率 制造业结构升级
  • 简介:经济转型需要生产和就业结构的根本改变。生产提高带来资源尤其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这种优化配置的出现在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其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本文利用2001-2007年的数据采用份额转换方法测定了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生产变化以及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变化,然后,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出口等因素对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其中出口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中、高技术的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中有较积极的影响。

  • 标签: 结构变迁 生产率 制造业 生产者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