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风肢体康复方在脑卒中后肢体偏袒中所发挥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1月~12月诊治的脑卒中后肢体偏袒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应用中风肢体康复方,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NIHSS评分相近;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评分显著好转,与治疗前相比较有差异,P

  • 标签: 中风肢体康复方 脑卒中 肢体偏瘫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中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不同干预方案对于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4月到2021年5月我院治疗脑卒中且带有偏瘫症状患者60例,以分组方式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常规组应用作业疗法,实验组在作业疗法基础上添加运动想象疗法。以疗效、神经、运动、生活评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的神经与运动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与作业疗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可以有效改善肢体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普及。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作业疗法 脑卒中 肢体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阶段式康复护理对脑外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观察对象设定为70名,从研究期内(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从我院收治的脑外伤手术患者中筛取,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原则对70名患者进行分组,组别命名分别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前者施以阶段式康复护理,后者施以常规护理,对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脑外伤术后患者,渐进式护理模式具有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心理状态的作用,值得应用。

  • 标签: 脑外伤 渐进式护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脑瘫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在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中的作用。方法:病例来源为医院收住院的脑瘫患儿,收住院时间为2020年4月-2022年4月,从中选取82例参与研究。将患儿平均分入2组,给予基础性护理的作为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的作为观察组。对2组肢体运动功能与自理能力改善结果予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优良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护理前,观察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相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比护理前高,并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小儿脑瘫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对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均有良好获益,能够提升整体康复效果。

  • 标签: []小儿脑瘫 康复护理 肢体运动功能 自理能力
  • 简介:摘要:方法: 我们选取了100名中风偏瘫患者,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观察组患者接受了头皮针配合肢体运动疗法,而对照组患者接受了传统肢体运动疗法。在治疗前,我们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其他一般资料。治疗持续8周,期间每周治疗3次,每次60分钟。使用生活质量问卷(Quality of Life Scale,QOLS)来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收集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QOLS得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2岁(标准差=7.8),其中男性占40%,女性占60%。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5岁(标准差=8.3),其中男性占44%,女性占56%。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QOLS得分从治疗前的55.6±4.2提高到治疗后的68.9±5.1。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QOLS得分从治疗前的54.8±3.9提高到治疗后的59.5±4.6。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头皮针配合肢体运动疗法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QOLS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该疗法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头皮针配合肢体运动疗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以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整体康复效果。

  • 标签: 皮针配合肢体运动疗法 中风偏瘫患者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实施穴位敷贴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分析此护理方式对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 2019年 7月 -2020年 3月期间选择本院诊治的 6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护理模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 30例)和观察组( 3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 Fugl-Meyer评分比较,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穴位敷贴联合早期康复护理的治疗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较单纯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而言更好、更有效,更有助于患者尽早康复。

  • 标签: 中风 穴位敷贴 早期康复护理 治疗效果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康复治疗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产生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 2015年 12月至 2016年 11月收治 的86例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比组和 43例。参比组给予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系统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和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患者的日本上肢功能评定箱得分优于参比组,差异结果同样显著( P< 0.05)。结论:系统康复治疗有助于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借鉴和应用。

  • 标签: 系统康复治疗 上肢骨关节损伤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烫熨联合运动疗法、综合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麻木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联合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烫熨联合运动疗法、综合护理治疗。两组均以10d为1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DS)及肢体麻木变化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常规组和联合组治疗后CNDS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值分别为0.044和0.013),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t=3.563,P=0.037),联合组肢体麻木变化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Z=-1.905,P=0.049)。结论中药烫熨联合运动疗法、综合护理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麻木,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中药烫熨 运动疗法 综合护理 肢体麻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偏瘫康复操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用“正反面抛掷硬币”的方法将我院从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研究组别,每组患者例数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偏瘫康复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比对照组低,肢体运动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偏瘫康复操有利于改善其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 标签: 偏瘫康复操 脑卒中 肢体运动功能 独立生活能力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电仿生治疗仪对脑血管病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病例是 2017年 02月至 2019年 03月收治的 7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 2组,对照组 37例采纳常规治疗,观察组 37例采纳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对比肢体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 0.05。 结论:实施脑电仿生治疗仪方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程度的效果,可促进下肢功能恢复,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脑电仿生治疗仪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运动功能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解语丹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对脑梗死恢复期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院2019年1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其肢体运动功能与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随机分为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自理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MA评分高,ADL评分高,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自理能力,值得借鉴。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 肢体运动功能 自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价值。方法:收录2021.5——2023.5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共计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做分组处理,组别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样本量组间纳入相当,对应给予常规护理、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患者上下肢的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力水平均以观察组更高,P<0.05。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统计值96.67%高于对照组统计值73.33%,P<0.05。结论: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接受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对提升患者上下肢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力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的价值显著。

  • 标签: 脑梗死后偏瘫 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 肢体运动功能 肌力水平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H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50例脑梗死患者 ,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后效果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 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FM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优质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 减少负性情绪 。

  • 标签: 优质护理 早期康复 急性脑梗死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创伤性颅脑损伤疾病患者时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对患者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接诊时间:2020年2月-2021年2月,接诊时间顺序分为常规组、分析组,一组40例患者,常规组给予基础护理,分析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二组护理效果。结果:分析组神经功能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常规组相比较优,差异尤为突出,P<0.05。结论:临床为创伤性脑损伤疾病患者实施基础护理的同时,再落实早期康复护理方案,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益于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 标签: 肢体运动 创伤性颅脑损伤 早期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和促通技术联合用于中风后遗症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的价值。方法:2021年9月-2022年8月本科接诊中风后遗症瘫痪病人58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针灸和促通技术,对照组行针灸治疗。对比FMA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FMA评分,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数据(69.54±16.24)分,和对照组数据(56.31±14.28)分相比更高(P<0.05)。关于总有效率,试验组数据96.55%,和对照组数据72.41%相比更高(P<0.05)。结论:中风后遗症瘫痪联用针灸和促通技术,疗效确切,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加明显。

  • 标签: 针灸 肢体促分离运动 价值 促通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和促通技术联合用于中风后遗症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的价值。方法:2021年9月-2022年8月本科接诊中风后遗症瘫痪病人58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针灸和促通技术,对照组行针灸治疗。对比FMA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FMA评分,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数据(69.54±16.24)分,和对照组数据(56.31±14.28)分相比更高(P<0.05)。关于总有效率,试验组数据96.55%,和对照组数据72.41%相比更高(P<0.05)。结论:中风后遗症瘫痪联用针灸和促通技术,疗效确切,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加明显。

  • 标签: 针灸 肢体促分离运动 价值 促通技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讨论全面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本医院接诊的64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部吗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肢体运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的NIHSS评分与FMA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 均<0 . 05;GQLI 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全面康复护理 颅脑损伤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数字超声治疗仪对脑中风后遗的肢体运动障碍辅助治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内收治的86例因脑中风后遗症而出现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参与本次实验,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且平均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43名患者。试验期间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肢体康复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的肢体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全数字超声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治疗期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数字超声治疗仪对脑中风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帮助其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全数字超声治疗仪 超声治疗 运动障碍 脑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