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双期矫治的恒牙早期伴拥挤的患者上气道变化及患者心理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恒牙早期伴列拥挤的患者30例,分为心理干预组与正常组,均采用双期矫治,收集治疗前锥形束CT(CBCT)图像资料,将重建后图像的上气道分为四段,即鼻咽段、腭咽段、舌咽段、喉咽段,测量各段横截面积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期矫治后,两组患者的鼻咽段测量指标增大明显(P<0.001),腭咽段气道和舌咽段测量指标增大(P<0.05),喉咽段测量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心理干预组指标变化大于非心理干预组(P<0.05)。结论:恒牙早期伴拥挤的患者双期矫治后上气道鼻咽段、腭咽段和喉咽段测量指标有变化,测量前心理干预组变化明显(P<0.05)。

  • 标签: []双期矫治 骨性Ⅲ类错 CBCT
  • 简介:目的:探讨LeFortⅠ型切开(LeFortⅠosteotomy)上颌整体后退术在矫治上颌前突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前突伴下颌后缩14例,其中同时伴颏后缩6例;单纯上颌前突2例)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ANB为7.0°~13.1°,平均9.3°。行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其中14例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sagittalsplitramusosteotomy,BSSRO)前移下颌,6例行颏成形术(genioplasty)前移颏部。结果:本组行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4~8mm,14例BSSRO下颌前移4~7mm,6例颏成形术颏前移6~8mm。1例一侧腭降动脉术中损伤断裂,经结扎处理,无感染及块坏死。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及正畸结束后∠ANB为1.6°~3.5°,平均2.9°。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牙弓形态及[]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对于上颌前突畸形患者,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正颌外科术式。

  • 标签: LeFortⅠ型骨切开 上颌骨后退 上颌骨前突 |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缺失使用内种植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378例内种植患者,共562个,来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使用螺旋状种植体和柱状种植体进行种植,对患者的临床种植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术后完成整合的种植体328个,整合失败6个。完成修复的种植体237个,未完成修复的7个,种植体植入后随访时间最长者9年,最短10个月。完成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了10个月到9年不等的随访,共有273颗在治疗1年后修复成功,有16颗失败,有260颗在种植3年后成功,有13颗失败。总共成功533颗,占研究总数的94.8%,共失败29颗,占研究总数的5.2%。结论临床中使用种植体是比较常用的修复缺失的手段,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成功的关键就是选择合适的材料,熟练的手术操作。

  • 标签: 骨内种植牙 修复 牙缺损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并研究内种植及其修复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378例患者的 562个内)种植,按卫生部口腔种植中心( CDIC)生产的螺旋状种植体和德国贝格公司( BEGO)生产的柱状种植体进行种植。结果 临床随访 10个月 -9年,修复后 1年成功 273颗、失败 16颗, 3年以上者成功 260颗、失败 13颗。共成功 533颗,占 94.8%,失败 29颗,占 5.2%。结论 种植体是临床上修复各种类型缺的理想手段,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与适应证的选择、种植体材料的生物相容、金属机械性能、手术操作等有关。  

  • 标签:    骨内种植牙 修复 牙缺损  
  • 简介:摘要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缺损修复水平,但是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器官有助于阐明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再生修复,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再生 组织工程 骨类器官
  • 简介:摘要目的前牙反是替期单侧完全唇腭裂(UCLP)患者术后常见的畸形之一,本研究结合临床总结其矫治方法及特点。方法选替期UCLP术后前牙反患者20例,依下颌能否退至对刃分为对刃组(10例)和轻中度组(10例,下颌不能退至对刃)。对刃组采用垫加舌簧方法矫治,轻中度组采用面具式前方牵引矫治。结果20例患者前牙反均解除,改善了咬合关系及侧貌。结论对于UCLP患者替期前牙反的矫治方法与普通患者基本相同,针对其特殊的解剖及功能因素设计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囊肿的临床手术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8例囊肿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其术后骨腔愈合、复发等情况。结果138例囊肿分别采用血块充填法、碟形手术、囊腔植术及袋形缝合术4种手术方式,术后随访6个月~5年,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显示囊肿周围骨质再生改建,病变骨腔逐渐缩小,骨质修复良好。结论不同类型囊肿,应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囊腔植术是治疗骨腔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牙源性颌骨囊肿 手术治疗 植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乳牙期前牙反不仅影响美观及口腔的咀嚼功能,还影响颌面部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甚至可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早期矫治的目的是恢复正常的咬合和口腔功能,引导颌面部骨骼和肌肉的正常发育。多数病例可以通过简单的早期矫治避免在恒牙列替换后再进行复杂的矫正治疗。即使是复杂的病例也可通过早期治疗减小错程度,简化后期治疗或避免进行拔牙减数治疗及外科正颌手术治疗。

  • 标签: 乳牙 反牙合 早期矫治
  • 简介:病史:患者,男,孪生兄弟,14岁。主诉,“地包天”要求矫治。身体健康。在9岁半时兄弟俩曾经因为“地包天”采用了活动矫治半年。其母及外祖父有前牙反[]。

  • 标签: 前牙反[牙合] 活动矫治 孪生兄弟 身体健康
  • 简介:目的研究FrankelⅢ矫治器对前牙反[]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反[]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前牙反[]儿童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8.2岁,用FrankelⅢ矫治平均时间9个月,将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FRⅢ治疗后,上颌前牙唇倾度,SNA角,ANB角及下颌平面角的改变有显著差异。结论FRⅢ矫治器对于功能及轻度反[]疗效显著,宜在替早期开始治疗。

  • 标签: FR Ⅲ |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6例成人前反畸形正畸矫治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此类病例正畸矫正适应症、矫治设计、矫治方法。结果16例成人正畸患者经5个月至1年半的治疗、列排齐,反颌解除,覆颌覆盖正常,面型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成人前牙反的正畸矫治,只要掌握其适应症,设计合理,通过固定正畸技术矫治,即可达到治疗目的,获得满意效果。

  • 标签: 前牙反牙合 正畸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列缺损患者行以-联合移植术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列缺损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5例患者行以常规移植手术治疗,研究组15例患者行以-联合移植术修复,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从牙周膜影像、牙冠色泽变化上来看,两组患者移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在牙根吸收、吸收、松动度、根管治疗比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列缺损患者行以-联合移植术修复的效果良好,克服了常规移植手术的一些弊端,可作为修复列缺损的有效方式。

  • 标签: 牙-牙槽骨联合移植术 牙列缺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治疗儿童乳前牙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乳前牙反患儿中选取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垫舌簧矫治器进行矫治,观察组患儿采用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o-Gn(下颌有效长度)、Co-A(上颌有效长度)、APDI(上下颌矢状方向不调指数)、Ptm-A(上颌长度)、T4-Po(下颌长度)、NP-PA(颌突角)、A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等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t=12.6257、9.6257、11.0257、6.3544、15.6253、11.9626、9.5258,P<0.05。结论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治疗儿童乳前牙反的临床疗效理想,可推广。

  • 标签: 改良牙合垫式 活动矫治器 儿童乳前牙反牙合 传统牙合垫舌簧矫治器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伴高角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变化,以及下颌垂直向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之间的相关,以期为正畸临床诊断和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行减数矫治并进行主动垂直向高度控制的伴高角成年患者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1.4±2.4)岁。将矫治前后患者锥形束CT导入Invivo Dental 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校正后,测量头颅侧位截面的下颌垂直向指标(下颌平面角、后前面高比、下颌真性旋转角)、切道斜度以及髁突形态和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指标,并对矫治前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下颌垂直向指标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的相关。结果矫治后20例患者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垂直向高度得到控制。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显著减小2.05°±1.22°(t=7.60,P<0.001)、后前面高比显著增加(1.89±3.32)%(t=2.56,P=0.019)、下颌真性旋转角显著减小1.42°±1.92°(t=3.54,P=0.002);矫治后髁突内外径显著增加(0.55±0.76)mm(t=-2.73,P=0.015)、髁突前后径显著增加(0.27±3.51)mm(t=-3.23,P=0.006)、髁突最大轴面面积显著增加(6.01±7.36)mm2(t=-2.80,P=0.013)、髁突头高度显著增加(0.33±0.72)mm(t=-2.14,P=0.046);关节窝宽度显著增加(0.56±0.93)mm(t=-2.37,P=0.032)、关节窝深度显著增加0.33(0.14,0.51)mm(Z=-2.76,P=0.006)、关节结节角显著增加1.50°±2.40°(t=-2.44,P=0.028);髁突内间隙显著减小(0.33±0.49)mm(t=2.31,P=0.035)、髁突外间隙显著减小(0.20±0.23)mm(t=3.58,P=0.003)。矫治前6例患者髁突存在前移位、7例髁突为居中位、7例髁突后移位;矫治后髁突居中位者变化不大,2例髁突后移位及3例髁突前移位者矫治后髁突处于居中位,3例髁突前移位及3例髁突后移位者关节间隙指数更接近居中位,1例后移位及1例前移位者髁突位置基本无变化。患者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内间隙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P=0.019),与髁突中间隙及外间隙呈低度相关(r=-0.48,P=0.031;r=-0.47,P=0.035)。结论伴高角成年患者经过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正常,侧貌改善,同时髁突和关节窝发生适当生理改建。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间隙变化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 标签: 错,安氏Ⅱ类 颞下颌关节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年人(19-44) 高角 垂直向高度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与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患者上前牙的牙根吸收。方法选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25例成年患者,治疗前(T0)、术前正畸结束(T1)、治疗结束(T2)3个时期拍摄的大视野CBCT,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上中切牙、上尖牙的牙根长度、牙根体积及根颈部、根体部牙根体积,探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牙根吸收的特点及不同位牙根形态变化的比较。结果(1)上中切牙在术前正畸(T1-T0)及术后正畸(T2-T1)阶段牙根长度及牙根体积均有显著减小(P=0.000),上尖牙牙根长度在术前正畸(T1-T0)阶段显著减小,牙根体积在术后正畸阶段(T2-T1)显著减小(P=0.000);(2)上中切牙、上尖牙根颈部牙根体积吸收量(T2-T0)及其所占体积百分比均显著小于根体部,吸收量比例约为1∶2;(3)治疗过程中(T2-T0),上中切牙与上尖牙体积吸收量无显著差异[上中切牙牙根体积吸收量(21.26±13.33) mm3,上尖牙(20.02±10.75) mm3],上中切牙体积吸收量百分比(13.10±7.65)显著大于上尖牙(8.91±4.88)(P=0.031)。结论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中切牙及尖牙牙根长度和体积均发生了有统计学意义的牙根吸收,不能忽视根颈部的体积减小。上中切牙较尖牙牙根损伤程度更明显。牙根体积测量为探索牙根吸收提供了更多角度、更敏感的途径。

  • 标签: 牙根吸收 三维重建 骨性Ⅲ类错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 作者: 汤洪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3期
  • 机构: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吉安343099
  • 简介:目的:观察自锁托槽联合种植支抗矫治安氏II1s分类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12月我院口腔科22安氏II1s分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6人,观察组应用自锁托槽联合种植支抗,对照组采用传统直丝托槽联合口外弓矫治。结果:观察组矫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种植体支抗钉脱落率,矫治疗程、拔牙间隙关闭时间、OJ、OB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锁托槽联合种植支抗矫治效果明确,能够明显改善畸形。

  • 标签: 自锁托槽;种植支抗;安氏II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联合种植支抗矫治安氏Ⅱ一分的可行和疗效。方法通过观察A、B组头影测量指标、治疗时间,从而验证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联合种植支抗矫治的疗效。结果A、B组患者均实现了良好效果,矫治后两组X线头影测量指标和治疗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联合种植支抗矫治安氏Ⅱ一分具有与自锁托槽同样的疗效,可以普遍用于临床。

  • 标签: 安氏Ⅱ类一分类 无托槽隐形技术 种植支抗 拔牙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