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DH不同突变亚型及伴发不同基因突变在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89例AML患者的22种基因突变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389例AML患者中,IDH1及IDH2的突变率分别为6.2%、8.7%,未发现IDH1与IDH2共突变的情况。IDH2突变型患者年龄偏大、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正常核型多见、常合并RUNX1突变及SRSF2突变。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IDH1突变型组较野生型组的中位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明显缩短(P值均<0.05);IDH2突变作为一个单变量对预后无显著影响,不同突变位点对预后的影响不同,IDH2R140突变对预后无显著影响,IDH2R172突变型患者较IDH2野生型患者完全缓解(CR)率明显减低、中位OS及PFS时间明显缩短(P值均<0.05)。在正常核型或年龄≥50岁的患者中,IDH不同突变亚型显示出同样的预后意义。74.1%(43/58)IDH突变患者同时携带其他基因突变,伴发基因突变数目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IDH突变患者中伴NPM1突变者的CR率明显高于不伴NPM1突变者(81.8%对36.4%,P=0.014),伴DNMT3A突变者的中位OS时间短于不伴DNMT3A突变者[4.0(95%CI 3.8~4.2)个月对6.3(95%CI 2.4~10.2)个月,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WBC≥100×109/L是影响患者OS及PFS的独立危险因素,2个疗程内CR、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患者OS及PFS的独立有利因素。结论在AML(非M3型)患者中,IDH基因突变常与其他基因突变共存,IDH不同突变亚型及伴发基因突变显示出不同的预后意义。

  • 标签: 基因,IDH 基因突变 正常核型 白血病,髓系,急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DH不同突变亚型及伴发不同基因突变在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89例AML患者的22种基因突变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389例AML患者中,IDH1及IDH2的突变率分别为6.2%、8.7%,未发现IDH1与IDH2共突变的情况。IDH2突变型患者年龄偏大、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正常核型多见、常合并RUNX1突变及SRSF2突变。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IDH1突变型组较野生型组的中位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明显缩短(P值均<0.05);IDH2突变作为一个单变量对预后无显著影响,不同突变位点对预后的影响不同,IDH2R140突变对预后无显著影响,IDH2R172突变型患者较IDH2野生型患者完全缓解(CR)率明显减低、中位OS及PFS时间明显缩短(P值均<0.05)。在正常核型或年龄≥50岁的患者中,IDH不同突变亚型显示出同样的预后意义。74.1%(43/58)IDH突变患者同时携带其他基因突变,伴发基因突变数目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IDH突变患者中伴NPM1突变者的CR率明显高于不伴NPM1突变者(81.8%对36.4%,P=0.014),伴DNMT3A突变者的中位OS时间短于不伴DNMT3A突变者[4.0(95%CI 3.8~4.2)个月对6.3(95%CI 2.4~10.2)个月,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WBC≥100×109/L是影响患者OS及PFS的独立危险因素,2个疗程内CR、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患者OS及PFS的独立有利因素。结论在AML(非M3型)患者中,IDH基因突变常与其他基因突变共存,IDH不同突变亚型及伴发基因突变显示出不同的预后意义。

  • 标签: 基因,IDH 基因突变 正常核型 白血病,髓系,急性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肝脏是晚期CRC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 CRLM)是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主要不利因素。研究表明,CRLM通常与基因突变状态密切相关。传统影像学方法在CRLM基因突变状态的预测、诊疗及预后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影像基因组学在预测CRLM的基因突变状态,进而指导CRLM治疗决策制订、提高远期预后及总体生存率、预测治疗敏感性等方面已经展示出极大的潜力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结直肠癌 肝转移 影像组学 影像基因组学 基因突变 结直肠癌肝转移
  • 简介:摘要对201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1例以胆管扩张为重要表现的CD40LG新发基因突变X连锁高IgM综合征(XHIG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为4岁男童,因反复腹泻0.5年、皮肤黄染5 d入院。胎儿期及出生史无异常;婴儿期曾患2次重症肺炎,左腋下淋巴结化脓性感染。体检发现体格发育明显落后,重度营养不良。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大,肝大。血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红蛋白、白蛋白低下,高γ-谷氨酰转肽酶性胆汁淤积,免疫球蛋白IgG低下,IgM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弥散性扩张;肝脏病理发现胆小管增生,部分大胆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基因检测高通量测序发现XHIGM基因CD40LG致病性突变(exon5 c.506A>G,p.Y169C),母亲为携带者。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调整饮食、白蛋白、静脉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熊去氧胆酸利胆治疗,患儿病情好转出院。该病例提示XHIGM除常见的感染特点外,也可表现为弥散性肝内外胆管扩张、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CD40LG基因exon5 c.506A>G是该病的致病性突变

  • 标签: X连锁高IgM综合征 胆管扩张 CD40LG基因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收治的1例Kleefstra综合征并SLC2A1基因突变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实验室检查、基因特点及诊治过程,本例为国内外首次报道Kleefstra综合征并SLC2A1基因突变的新生儿病例,表现为早发型癫痫,基因分析是目前明确诊断最可靠的方法。

  • 标签: Kleefstra综合征 EHMT1基因 SLC2A1基因 婴儿,新生 癫痫
  • 简介: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以Ph染色体异位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显著改善了CML患者的预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监测用于评估TKI疗效并指导疾病管理已成为CML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疾病诊断、转化和耐药性方面扩大基因组分析是CML研究中尚未完全探索的领域。文章旨在探讨CML最初诊断和治疗失败转化时的基因突变频率和类别,分析诊治中基因突变与CML患者预后的关系。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慢性,BCR-ABL阳性 基因 突变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报道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1例低胰岛素低酮低脂肪酸性低血糖症患者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以“低血糖症”“AKT2基因”及“hypoglycemia”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检索 198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录的论文。本例患者女,1岁3个月,以低血糖为主要表现。空腹6 h血糖2.4 mmol/L,面部及肢体左右不对称,低血糖发作时D-3羟丁酸、尿酮体、游离脂肪酸水平均降低,升血糖激素升高,胰岛素<0.2 μIU/ml。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显示患者具有AKT2基因c.49G>A(p.E17K)杂合突变,为嵌合体,诊断为AKT2基因突变所致低胰岛素低酮低游离脂肪酸性低血糖。予以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及睡前补充生玉米淀粉,治疗1年6个月后患者生长发育均正常,低血糖发作次数减少,双侧肢体不对称好转。文献共检索到国外确诊病例5例,国内无AKT2基因所致低血糖症病例报道。所报道患者临床表现类似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但低血糖发作时胰岛素水平不高,可伴偏侧肢体肥大。提示以低血糖就诊的患者,如临床表现类似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但有胰岛素水平降低及偏侧肢体肥大表现需注意AKT2基因突变

  • 标签: 低血糖症 面部不对称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 AKT2基因 偏侧肢体肥大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7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经临床及基因检查确诊的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1例患儿(先证者)和3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采集其病史及家族史,绘制家系图谱;并行视力、视野、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妹妹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基因突变位点。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先证者10月龄时父母发现其视力差。至3岁时右眼、左眼矫正视力分别为0.3、0.4。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极高度远视。眼轴长度分别为14.47、15.78 mm。双眼视盘偏小、潮红;黄斑区可见皱襞,未见明显色素紊乱。ERG检查,双眼视杆细胞反应、最大混合反应轻-中度降低,单闪视锥反应、30 Hz闪烁反应中-重度降低。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膜型卷曲相关蛋白(MFRP)基因第4、13外显子上分别存在c.363delC/p.Thr121Thrfs*16、c.1627C>T/p .Gln543Stop,37的复合杂合突变。前者为移码突变,编码16个氨基酸后终止;后者为无义突变,截断了37个氨基酸。两者均属于基因功能失活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高致病性,并符合家系共分离。先证者母亲、妹妹携带c.363delC,父亲携带c.1627C >T。结论MFRP基因c.363delC/p.Thr121Thrfs*16、c.1627C>T/p.Gln543Stop,37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本家系的致病基因

  • 标签: 小眼 色素性视网膜炎 MFRP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蛋白-4 (CTLA-4)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应答负性调节因子,作为自身免疫与免疫缺陷之间的纽带,其突变可导致一种兼有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特征的复杂综合征。本病例由CTLA-4基因突变导致,以腹泻、肠黏膜淋巴组织增生、反复肺部感染、皮疹为主要表现,通过对患者家族进行家系验证,明确了基因突变的来源。因该病罕见,临床中容易被忽视而贻误诊治,现报告1例患者的多学科诊治经过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腹泻 多学科协作 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蛋白-4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ALPS样综合征
  • 简介:摘要报道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1例低胰岛素低酮低脂肪酸性低血糖症患者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以“低血糖症”“AKT2基因”及“hypoglycemia”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检索 198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录的论文。本例患者女,1岁3个月,以低血糖为主要表现。空腹6 h血糖2.4 mmol/L,面部及肢体左右不对称,低血糖发作时D-3羟丁酸、尿酮体、游离脂肪酸水平均降低,升血糖激素升高,胰岛素<0.2 μIU/ml。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显示患者具有AKT2基因c.49G>A(p.E17K)杂合突变,为嵌合体,诊断为AKT2基因突变所致低胰岛素低酮低游离脂肪酸性低血糖。予以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及睡前补充生玉米淀粉,治疗1年6个月后患者生长发育均正常,低血糖发作次数减少,双侧肢体不对称好转。文献共检索到国外确诊病例5例,国内无AKT2基因所致低血糖症病例报道。所报道患者临床表现类似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但低血糖发作时胰岛素水平不高,可伴偏侧肢体肥大。提示以低血糖就诊的患者,如临床表现类似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但有胰岛素水平降低及偏侧肢体肥大表现需注意AKT2基因突变

  • 标签: 低血糖症 面部不对称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 AKT2基因 偏侧肢体肥大
  • 简介:摘要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congenital hyperinsulinemic hypoglycemia,CHH)是由于胰岛素失调和分泌过多所致,以低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罕见的异质性疾病,也是婴儿和儿童持续性低血糖症的最常见原因。约40%患儿检出相关基因突变,其中编码KATP的ABCC8或KCNJ11基因的失活突变最为常见。诊断延误和治疗不当可导致患儿发生永久性脑损伤。因此,尽早识别和正确诊治对于预防CHH脑损害至关重要。该文综述了KATP基因失活突变导致CHH的分子发病机制、ABCC8或KCNJ11基因突变对CHH患儿胰腺病变病理类型与低血糖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以及CH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最新进展,以提高临床医师对CHH的认识。

  • 标签: 高胰岛素血症性 低血糖 ABCC8/KCNJ11基因突变 分子发病机制
  • 作者: 朴玉蓉 李文京 杨文利 闫洁 桑艳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免疫科,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报道1例Donohu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征,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儿具有典型的妖精样外貌、发育落后、黑棘皮、毛发增多、腹部膨隆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空腹低血糖,餐后血糖正常,血中胰岛素、C肽明显升高。基因检测结果发现患儿携带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2810C>T、c.2907T>G,其中c.2907T>G未见文献报道。Donohue综合征是罕见的INSR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差。现对1例Donohue综合征患儿的诊治过程进行报道,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高胰岛素血症 Donohue综合征 基因突变 黑棘皮
  • 简介:基于基因芯片技术对心肌钙蛋白(cTnI)基因上的突变进行了分析.针对外显子上的突变特征设计了特异性探针,制备了可以同时检测cTnI基因上第3,5,7,8外显子突变的低密度基因芯片.对每一个外显子,设计了2条5'端标记荧光的寡核苷酸链,一条模拟野生型序列,另一条模拟突变型序列,将二者混合起来模拟杂合子序列.经过实验条件的优化,制作的芯片可以灵敏、特异地检测cTnI基因外显子上的突变.结果表明,该芯片检测突变正配错配区别明显,荧光强度比值符合理论估计(正中碱基错配的信号强度是完全正配信号强度的50%左右).经进一步对芯片优化后,该芯片有望在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和诊断中得到应用.

  • 标签: 肥大型心肌病 基因芯片 突变 杂交
  • 简介:目的通过质性访谈了解BRCA1/2基因突变乳腺癌患者的身心需求,探讨其心理体验。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基因突变乳腺癌患者13例,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法分析资料。结果BRCA1/2基因突变乳腺癌患者的心理体验可归纳为4个主题:①为罹患乳腺癌找到理由;②负性情绪;③行为改变;④信息缺失和对专业知识的渴求。结论医护人员应在基因遗传方面提供完整和持续的信息和建议,并舒缓患者的情绪,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心理体验 BRCA1/2 基因突变 质性研究
  • 简介:背景:复发是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因导致肿瘤复发的基因组学改变不同于原发肿瘤,所以复发的肿瘤至少有一部分会失败。为探索这一假设。我们对23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在初治和复发切除标本的外显子进行测序。

  • 标签: 低级别胶质瘤 肿瘤复发 基因突变 变异 治疗 原发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南通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GJB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南通地区海安县和如皋县聋哑学校学生100名和健康对照组50名,利用PCR扩增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初筛GJB2235delC突变者,然后再行DNA直接测序。结果耳聋组中共发现三种突变:235delC、176—191del16、299—300delAT。235delC是主要突变方式.约30%的患者携带此突变;299—300delAT和176-191del16突变检出率分别为9%和8%。对照组未发现这些突变。结论南通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GJB2基因突变率较高,因此在南通地区进行广泛的生育前耳聋基因筛查工作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非综合征性耳聋 GJB2基因 基因突变
  • 简介:BRCA1/2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其机制主要为BRCA1/2蛋白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对染色体结构和基因序列的完整性起到监护作用,从而预防肿瘤的发生。但BRCA1/2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始终存在争议。探讨BRCA1/2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常见突变类型和位点及它们在乳腺癌临床风险预测中的作用,可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乳腺肿瘤 BRCA1 BRCA2 预后
  • 简介:目的:针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性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家系进行已知致病基因筛查分析,了解是否存在可能致病的基因突变。方法选择本课题组收集到的一个家系4代2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s进行引物设计,采用直接测序法对已知听神经病相关基因进行测序,使用DNAMan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显性遗传特征,患者听力学特征符合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对家系中全部患者及部分听力正常成员完成DIAPH3、OTOF、PJVK、GJB2基因外显子及线粒体DNA12SrRNA1494、1555位点的测序分析,未发现可疑致病突变。结论该家系未检测到已知相关基因致病突变,高度提示新基因突变致病的可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 遗传 基因突变 显性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例以共济失调起病的格斯特曼综合征(GSS)家系患者的临床表型、影像学特征和致病基因突变。方法采用二代测序外显子捕获方法对2014年以来中日友好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收集的137个已排除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2、3、6、7、8、12、17和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致病基因重复扩展突变的拟诊共济失调家系先证者进行检测,对于阳性病例进行Sanger测序和家系共分离验证,分析先证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基因检测发现3个GSS家系先证者携带朊蛋白基因(PRNP)杂合错义突变c.305C>T(p.P102L),均为成年起病。3例先证者临床均表现为行走不稳、构音障碍,同时家系1先证者还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家系2先证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家系2、3先证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小脑萎缩,家系1先证者还表现为苍白球对称高信号。结论GSS作为朊蛋白病的一种罕见亚型,临床可表现为共济失调,易被误诊漏诊。对于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的家系患者,在基因检测时需要关注GSS致病基因突变,及时诊断,有助于对家系成员开展遗传咨询和出生缺陷干预。

  • 标签: 格斯特曼综合征 PRNP基因 朊蛋白病 共济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