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私有历史文化建筑是具有文物价值的文化财产,在被指定、登录为文化遗产或文物前后分别为事实上的文物和法定的文物,因为前者缺乏保护的正当性,后者则面临私有所有权和公共利益的博弈,而均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要加强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从法政策学角度需要完善我国的文化遗产指定、登录和保护程序,设计出行之有效的私权保护和权利救济模式,优化良好的管理架构和资金拓展渠道,平衡私权所有人和公共利益的关系。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构建私有文化建筑文化、产业和权利政策立法体系。

  • 标签: 私有历史文化建筑 法政策学 文物 文化遗产 立法
  • 简介:学科史研究的价值在于更好地规划未来。在“两条线索、三个参数”这一新的学科史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对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科进行分析后发现,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科为我国行政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我国行政法治发展的一个缩影。1953年,西南政法大学首开行政法课程,行政法学科萌芽。1982年,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科在全国率先开始了中国行政法学的探索。此后,该学科不断涌现出出色的学术成果。学科成员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着行政法治的实践。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科不仅在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开设行政法课程,同时也是最早探索中国行政法学的学科建设的院校之一。建设者在进行行政法教学与科研的同时.也积极践行着行政法治理想。

  • 标签: 西南政法大学 行政法学科 行政法治 法学教育 学科史研究方法
  • 简介:现代化进程中的治道问题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不过,以宪政有无为线索的考察与比较研究还不是很多。事实证明,宪政是制度中的重中之重,而一旦出现宪政缺失,它对社会治道的消极影响远非一般制度能比。由此也决定了在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治道问题时,宪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线索。通过考察近代法、英、美三国现代化进程中宪政的有无及其治道影响,以及当下世界各国宪政的复兴及其所引发的治道变革,可以发现宪政之于人类制度文明、之于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良治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作用。

  • 标签: 现代化进程 宪政有无 治道影响
  • 简介: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法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政法形态、系统形态和经验形态,分别以张文显、公丕祥和朱苏力为代表,三个形态的分野并不具有严格的时间上的承继关系,而是学术上的流派差别。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法理学的新形态应当是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的统一。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法理学 法学形态
  • 简介:<正>学术界对古罗马法学家与中国先秦法家的研究已具有丰硕的成果,但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是把两者分别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局限在研究两者的政治法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方面。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把两者比较研究的成果还不多。本文尝试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性的研究,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来丰富发展学术界对两者的研究。

  • 标签: 先秦法家 罗马法学家 社会历史背景 政治地位 政治法律思想 研究成果
  • 简介:本书原型是李胜利的博士学位论文。我指导的经济法专业博士生大都比较重视对美国的研究,除李胜利博士外,还有以美国罗斯福新政等为研究对象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我和我的博士生们为什么十分重视研究美国?因为我们在经济法研究中,特别是在我二三十年探索和创立'国家调节说'经济法理论体系过程中,深切地认识到,在世界各国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和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他们在存在基本共性基础上分别呈现不同特性,分

  • 标签: 世界性影响 产生发展 代表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