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6例诊断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全身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清宫术前准备时间,清宫术中的出血量,术后人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64.29%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清宫术术前准备时间,清宫术中的出血量,术后β-HCG水平和住院时间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剖宫产瘢痕处妊娠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 子宫动脉栓塞术 治疗 甲氨蝶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次全切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术后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8月到2017年8月我院妇科就诊的66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子宫次全切手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合理的基础上实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收缩压及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周以及出院后2周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明显,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子宫次全切手术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较好效果,术后护理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子宫次全切手术 子宫肌瘤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子宫肌瘤患者使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4例对象进行观察,均为2016年4月到2018年7月在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以掷骰子进行分组,将患者分成开腹组(n=12,开腹手术)与腹腔镜组(n=12,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上述数据比较结果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对子宫肌瘤患者使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效果更加理想,手术用时更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更低,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子宫肌瘤 开腹手术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MRI在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中的诊断效果及准确率。方法: 2014年 1月 -2018年 5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患者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经由病理诊断确诊,其中子宫肌瘤 69例,子宫腺肌瘤 51例,全部患者接受 MRI诊断,观察对比两种疾病 MRI诊断准确率,并分析两种疾病血流信号和病灶形态差异。结果: MRI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 MRI影像表现中,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增大且轮廓不清占比、 T1WI等 -低占比、 T2WI均匀等低占比、边界清晰占比、 T2WI周围高信号占比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临床鉴别诊断中, MRI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准确诊断上述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结果显著,推荐推广。

  • 标签: 子宫肌瘤 子宫腺肌瘤 MRI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剖宫产后疤痕部位妊娠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及子宫动脉导管插入双侧子宫动脉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治疗子宫动脉疤痕部妊娠5例观察终止妊娠的风险及术后患者月经及身体恢复情况。结果5例患者术后行人工流产顺利,流产时出血少,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身体无不适,月经正常。解决了子宫疤痕部妊娠流产时大出血,疗效好,无并发症。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术 治疗 子宫疤痕部妊娠 流产顺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行宫腹腔镜联合检查的191例不孕患者,其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者81例,无子宫内膜异位症者110例,分析两者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关系。结果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者比无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更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易合并子宫内膜息肉,应进行宫腔镜检查以排除子宫内膜息肉。

  • 标签: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异位症 宫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入组本院科室收治的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共7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的患者实施传统手术,观察组实施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和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效果确切,可减少创伤和减少并发症,加速术后恢复。

  • 标签: 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 粘膜下子宫肌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2例子宫肌瘤患者(观察组)和3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两组患者超声诊断结果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结果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各项参数,前者阻力指数较后者更高,且搏动指数相较于后者更低,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收缩期血流速度及舒张期血流速度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较好,同时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可作为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准。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子宫肌瘤 子宫腺肌病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肌瘤“U”形切除术用于子宫腺肌病的价值。方法:2019年5月-2022年4月本科接诊子宫腺肌病病人4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子宫肌层“U”形切除术,对照组行经腹手术治疗。对比子宫体积等指标。结果:关于子宫体积,术后:试验组的数据是(104.71±10.36)cm3,和对照组(126.89±17.81)cm3相比更低(P<0.05)。关于VAS评分,术后:试验组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用子宫肌层“U”形切除术,效果显著。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价值 子宫肌层“U”形切除 子宫体积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子宫异常出血患者,探究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诊断效果以及价值。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进行检查和诊断的子宫异常出血患者,数量共72例,研究日期从2020年9月到2021年11月,在诊断的时候主要使用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具体的诊断价值进行深入探究。结果 通过诊断可以看出,在子宫异常出血患者里面激素水平失调的数量共27例,占据比例为37.5%;月经状态正常同时有各期内膜的数量共18例,占据比例为25%;出现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数量共27例,占据比例为37.5%。结论 为了精确诊断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在诊断的时候可以使用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的方法,帮助主治医生对患者患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临床上可以推广应用该诊断方式。

  • 标签: 子宫异常出血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位置选择对临床效果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0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再次剖宫产患者(n=40例)进行分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n=20例):采用子宫瘢痕组织以上1cm做切口;对照组(n=20例):采用子宫瘢痕组织以下1cm做切口;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30.00%),有差异(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采用子宫下段瘢痕组织上1cm,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中出血量,同时降低患者手术时间以及主要时间。

  • 标签: 瘢痕子宫 再次剖宫产 子宫下段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脱垂子宫阴式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非脱垂子宫良性病变患者分别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腹腔镜组,34例)和经阴道子宫全切术(阴式组,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阴式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阴式组术中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腹式组术后出现腹部切口感染1例。术后1月复查患者阴道顶端伤口愈合良好,3个月后复诊,阴道顶端未发生明显脱垂,患者性生活较满意。结论阴式子宫全切术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均具有微创、手术损伤小、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且前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更具有优势。

  • 标签: 非脱垂子宫 阴式子宫全切术 腹腔镜子宫全切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67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42例、采用开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25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3日内体温、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3日内体温及住院时间分别为(91.8±12.8)min和(96.9±7.3)min、(107.8±28.4)ml和(164.5±61.4)ml、(24.3±3.9)h和(38.5±5.9)h、(37.8±0.6)℃和(38.0±0.7)℃、(4.0±0.5)d和(7.0±0.5)d,除术后3日内体温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指标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较开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更有优越性,临床效果肯定。

  • 标签: 子宫肌瘤 腹腔镜 全子宫切除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特殊感染手术间的流程管理,规范手术室的特殊感染手术管理。方法探讨分析特殊感染手术的流程管理与感染控制。结果通过对感染手术的流程管理分析,使感染手术的流程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结论特异性感染手术的感染控制是一项系统而严密的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严密的部署,有效的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特异性感染 手术配合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合并感染的抗感染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入院的100例心血管合并感染的患者,患者感染的痰标本,采用有效的细菌培养和真菌检查分析,对治病真菌的种类和药敏结果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结果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结果显示中,肺部真菌感染的有15例,真菌感染率达到15%,念珠菌种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较高,占有6例,达到6%,热带念珠菌有8例,占有8%,光滑念珠菌占有5例,占有5%,克柔念珠菌2例,占有2%。结果显示不同的念珠菌感染对于真菌药物实际呈现的不同耐药程度不同。结论心血管疾病合并感染的患者,抗感染治疗者均感染率水平较高,需要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和治疗策略管理。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合并感染 抗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561例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剖宫产术产妇368例,统计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561例分娩的产妇中剖宫产术368例,占65.8%,其中发现术后切口感染39例,感染率为10.6%;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产妇的年龄无显著相关性,但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产妇体重指数(BMI)、胎膜早破和羊水污染发生率、检查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26±2.23)kg/m2、46.15%、12.82%、(4.2±1.0)次、(86.52±8.98)min、(350±12)ml,显著高于非切口感染剖宫产产妇的(21.52±1.59)kg/m2、13.68%、12.16%、(2.1±1.2)次、(50.03±4.21)min和(250±20)ml(P<0.05或P<0.01),而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产妇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02.33±10.18)g/L,显著低于非切口感染的剖宫产产妇的(109.66±11.3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BMI、是否胎膜早破和羊水污染、检查次数、血红蛋白的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相关因素的防护有助于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剖宫产 切口感染 术中出血量 羊水污染 胎膜早破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艾滋病毒感染孕妇住院分娩的防护措施和护理要点,新生儿的处理以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问题,为今后同类病例积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52例妊娠合并艾滋病感染孕妇,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并进行心理护理及专科护理。结果52例艾滋病毒感染孕妇经过精心护理及合理治疗后恢复良好,如期出院。结论对艾滋病毒感染孕妇住院分娩时既要关注到孕妇分娩期的生理变化及母婴安全,又要做好对HIV的防护工作,实施有针对性护理,防止艾滋病的传播,以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提高围产儿存活率。

  • 标签: 妊娠 HIV感染孕妇 医院感染管理 护理
  • 作者: 黄瑛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43-02烧伤是因外界热力作用于人体引起的损伤,烧伤后,由于皮肤遭到破坏,人体失去了抵御细菌的屏障,致使各类致病细菌入侵人体引发烧伤感染,轻则引起患者发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重则导致肌肉组织坏死,甚至引发败血症、菌血症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烧伤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对烧伤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有关知识。1烧伤感染诱因1.1创面感染烧伤患者的创面由于组织的坏死,必定会引起细菌的大量繁殖,如果烧伤创面滋生的细菌入侵人体其他组织,就会引发感染。1.2呼吸道感染由于烧伤致使患者的呼吸道受到损伤,或者由于胸部焦痂或长期卧床痰液坠积引起的感染,常见于幼儿及老年烧伤患者。1.3肠源性感染感染机制比较复杂,例如烧伤后肠黏膜受到损伤、肠道菌群失调等,致使感染源经肠黏膜入侵人体诱发感染。1.4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在治疗大面积烧伤病人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将患者静脉切开或者进行深静脉置管,这些治疗方式有可能会引起患者静脉炎,严重时可能诱发菌血症。1.5肌肉组织感染烧伤患者由于肌肉组织坏死所引发的感染。1.6医源性感染由于治疗过程中操作失误引发的感染,例如,为烧伤病人输血或注射时引起的感染;切开患者气管后管理疏忽引发的感染;喂食时患者呕吐引发的感染等。2如何预防烧伤感染2.1注意患者创面清理及病房消毒引发烧伤感染的致病细菌不一定全部来自于烧伤患者的创面,但创面感染依旧是导致烧伤患者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烧伤患者采取减菌措施。其中,常用的减菌措施主要包括清创术,在烧伤患者入院时,在不妨碍病人抗休克治疗的前提下,应对病人的创面进行清洁,去除创面上的污染物诸如烧焦的衣物或烟尘等,清创过程可使用千分之一的新洁尔灭溶液或千分之五的洗必泰溶液对患者创面进行冲洗,之后使用20至35摄氏度的生理盐水再次冲洗创面,减少创面细菌的滋生,清创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同时,为预防烧伤感染,不可忽视患者居住环境的消毒,医院应为烧伤病人准备消毒隔离条件良好的病房,有条件的可将病人安排在无菌层流病房中,同时,对医疗工作者及护理人员携带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避免可能引起的医源性感染,坚持无菌原则,对于烧伤感染的预防极为关键。2.2注意患者营养补充烧伤后,由于创面渗出现象病人会损失大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感染所致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某医院2018年5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感染科护理中应用强化感染管理的效果。方法 为配合本次研究,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抽取在我院感染科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经患者同意后分成人数相同的两组,即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证实施强化感染管理,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检验、分析。结果 经医院感染监测,包括物品表面消毒、手表面清洁、病房空气质量在内的合格率,以研究组显高,对比参照组领先,检验两组数据有意义(P<0.05)。结论 将强化感染管理应用到感染科护理中,能够促使感染科的护理质量增强,同时提升感染监测的合格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感染科 护理 感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