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6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前(B组)、后(A组)接诊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的住院时间以及院内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A组的住院费用为(40415.32±8106.24)元,明显比B组的(46479.81±9184.63)元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的院内死亡率为1.67%,明显比B组的10.0%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的住院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明显比B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于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积极采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能够显著缩短救治时间,减少死亡风险,降低医疗费用。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死亡率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 救治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接收的高血压患者6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研究组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患者的动态收缩压、动态舒张压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能够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苯磺酸氨氯地平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高血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的血尿酸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发病严重程度及判断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102例STEMI患者,根据血尿酸(SUA)水平分组正常组(SUA<420umol/l)和高尿酸血症组(SUA≥420umol/l),并比较患者在BNP、LVEF、CKMB等心梗严重指标以及心梗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预后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BNP、LVEF、CKMB以及心梗并发症发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来说,SUA水平可作为判断患者心梗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尿酸 心肌梗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路经椎弓根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脊柱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40例老年胸腰脊柱骨折患者,均行后路经椎弓根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分析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进行手术后的患者,患者的脊柱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以及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较术前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结论后路经椎弓根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于治疗老年胸腰脊柱骨折具有明显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 椎体成形术 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STEMI行急诊PCI患者600例,根据长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分为A组(服用组,484例)和B组(未服用组,116例)。对患者进行随访1年,观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并对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MACE发生率A组80(16.5%)低于B组30(25.9%)(P=0.02),主要表现在再次住院71(14.5%)比27(23.2%),P=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OR0.27,P<0.01)。结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可降低STEMI行急诊PCI患者1年MACE的发生率。

  • 标签: 阿司匹林肠溶片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尿激酶溶栓对于2h以内心肌梗死为ST急性抬高型患者的医治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至2015年期间心内科诊治的114例2h以内心肌梗死为ST急性抬高型的患者实行回顾性研究,并将他们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选取常规医治,研究组则选取尿激酶溶栓实行医治。结果医治结束的2h以内,对照组再通率是15.79%;研究组再通率是52.63%;医治结束6h以后,对照组再次开通率为3.51%;研究组再次开通率为24.56%,可见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h以内心肌梗死为ST急性抬高型的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实行医治,不但能将死亡率降低,将再次开通率升高,而且发生的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溶栓 尿激酶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液基细胞检查联合HPV-DNA检测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1155例已进行细胞学检测、HPV-DNA检测,阴道镜引导下活检的患者,对范围内的病例分组为<30岁、30~50岁、≥50岁3个组别,对三组病例的三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比较三组患者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指标。结果在<50岁的年龄中,HPV-DNA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液基细胞学(<30岁81.14%VS66.69%,P<0.05;30~50岁77.18%VS68.01%,P<0.05)。在所有年龄中,液基细胞学检测特异性显著高于HPV-DNA检测(<30岁67.76%VS50.3%,P<0.05;30~50岁74.83%VS62.66%,P<0.05;≥50岁64.76%VS55.74%,P<0.05)。各检测指标的阳性预测值在小于30岁的年龄中较高(液基细胞学为54.38%,HPV-DNA检测为48.47%),阴性预测值在30~50岁的年龄中较高(液基细胞学为86.73%,HPV-DNA检测为88.47%)。在不同年龄中,液基细胞学和HPV-DNA联合检测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30岁92.28%,30~50岁92.17%,≥50岁92.3%)和阴性预测值(<30岁88.97%,30~50岁94.46%,≥50岁92.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筛查方法选择中,应考虑患者的年龄具体分析。HPV检测具有更高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细胞学检查方法特异相对较高,灵敏度较低。联合检测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可以有效的避免漏诊和误诊,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宫颈上皮内肿瘤 液基细胞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阴道镜 活组织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在直径小于2cm周围型肺结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胸腔镜肺叶切除与胸腔镜肺切除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56例直径小于2cm的周围型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肺叶切除组20例和肺切除组36例。分别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全胸腔镜肺切除术整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期间的各项指标情况,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的肺功能情况、2年复发转移率。结果肺切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1.28±18.93min,明显长于肺叶切除组的(72.09±8.11min),但肺切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为7.39±0.73d,明显少于肺叶切除组的(9.59±1.01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切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46.69±18.65ml,肺叶切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52.87±19.06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FEV1、FCV比较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FEV1、FCV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肺切除组患者FEV1、FCV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2年内均无患者死亡,肺切除组肿瘤复发2例,复发率为5.56%,肺叶切除组肿瘤复发1例,复发率为4.5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切除组脑转移1例,肺叶切除组无转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术治疗直径小于2cm的早期肺癌,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者肺功能,全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术安全有效,可能更适用于一些肺功能较差、耐受性较低的老年病患。

  • 标签: 胸腔镜检查 肺段切除术 肺癌 肺叶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及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单节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8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实施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乙组实施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对比临床效果。结果甲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乙组,手术时长显著长于乙组,住院时长显著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存在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及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单节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甲组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少于乙组。

  • 标签: 神经根减压松解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次全切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脊髓型颈椎病中对颈脊髓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对自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以来的37例多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病例分别摄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颈椎标准正侧位X线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结果经过平均16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后JOA评分比较,优良率100﹪。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应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脊髓型颈椎病在颈脊髓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满意。

  • 标签: 颈椎体次全切除术 脊髓型颈椎病 JOA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强化降脂在临床中治疗非ST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对其血清以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40例非ST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行10mg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行20mg瑞舒伐他汀治疗(强化降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以及炎性因子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非ST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临床中行强化降脂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清水平,同时并降低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促进康复。

  • 标签: 炎性因子 瑞舒伐他汀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联合静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梗死相关动脉存在血栓病变征象的STEMI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血栓抽吸联合静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对照组30例(单纯血栓抽吸),比较两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及PCI术后临床结果的差别。结果研究组术后患者TIMI血流分级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术后2h内ST抬高回落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血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血栓抽吸基础上联合静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有效减轻血栓负荷、改善术后心肌血流灌注、提高梗死相关导联ST回落率、减轻心肌损伤及改善左室收缩功能等方面优于单纯血栓抽吸治疗,且出血风险无增加。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替普酶(rPA)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瑞替普酶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TnT、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TnT、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rPA)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瑞替普酶 还原型谷胱甘肽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经后路腰椎管精准减压以及脊柱非融合技术和传统广泛减压融合手术对节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的短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6例L4、L5节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接受传统后路椎管广泛减压和脊柱融合手术治疗,实验组接受后路腰椎管精准减压和脊柱非融合技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对比;并两组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两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3天、术后1个月和6个月实验组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的手术切口(4.12±1.08cm)小于参照组(8.11±2.14cm),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0.00%vs10.53%),P均<0.05。结论在节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腰椎管精准减压和脊柱非融合技术的短期疗效更高,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进行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少,功能障碍和疼痛情况明显缓解,值得推广。

  • 标签: 节段性腰椎管狭窄 老年 非融合 精准减压 脊柱融合 广泛减压 短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颈椎方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胸腰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胸腰脊柱骨折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后路经椎方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经椎方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65.79%,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脊柱后突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等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后路经椎方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胸腰脊柱骨折的效果显著,可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后路经椎方根内固定 椎体成形术 老年人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并对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抗心肌缺血治疗,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根据阿托伐他汀的不同使用剂量将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40g)和大剂量组(80g),每组各4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大剂量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6%,高于常规剂量组患者的79.2%,组间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患者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停药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常规剂量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肝功能异常,两组患者均无因肌肉异常不良反应磷酸激酶升高、肾功能异常而停药。结论严密监测下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阿托伐他汀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对胸腰椎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3.01-2014.01期间在我院骨外科接受治疗的58例胸腰椎骨折,通过计算机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一组29例患者采取经伤椎椎弓根进行内固定治疗作为研究组;一组29例患者采取跨上椎短节内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随访1年时间,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并在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的丢失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矫正效果更理想,矢状面Cobb角及椎体高度获得了良好的恢复。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术后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肺癌患者共98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肺切除组与肺叶切除组。肺切除组行胸腔镜下肺切除术。肺叶切除组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观察术后效果。结果肺切除组术后的FVC与FEV1,高于肺叶切除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均具有安全有效性,相比之下,胸腔镜下肺切除术更能够保护患者的肺功能。

  • 标签: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 术后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ST-T动态改变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2例心电图ST-T动态改变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住院患者,根据心电图ST-T是否动态改变分为ST-T动态改变组与非ST-T动态改变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统计分析两组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率。结果心电图ST-T动态改变组患者,冠心病占82%,非ST-T动态改变组冠心病的发生率为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T动态改变的心电图对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发生冠心病有较好的预测性。

  • 标签: 心电图 ST-T动态改变 冠心病 糖尿病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心脏介入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给予急诊心脏介入手术。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搜索相关文献,分析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0%,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发生恶心呕吐、穿刺局部血肿及皮下淤血等并发症概率为8.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心脏介入手术围术期中应用循证护理临床效果理想,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循证护理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心脏介入手术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