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水下压缩砂桩是指利用专用船舶通过振动桩套管、管内压力、打桩套管等特殊工艺,将砂材推到水下基础上而形成的密集的批量堆。水上密沙堆已在洋山心水港工程、香港州澳大利亚大桥人工岛工程、海湾南海珍珠人工岛等成功应用。水密砂桩不仅可用于松散的沙基处理,还可用于粘性土地基处理,从而迅速提高承载力,缩短施工进度,减少施工后沉降,在软弱的基础上建立重力基础结构的条件,以水密砂桩加固海上风力重力基础是当前海上风力发电趋势和新的研究方向。基于此,本论文研究了海上风力基础施工中使用的水下压缩砂桩技术与质量控制,以下讨论仅供参考。

  • 标签: 水下挤密砂桩 海上风电基础 施工工艺 质量控制 引言
  • 简介:中国对南海享有历史性权利,现代海洋法存在漏洞使得其成为争议海域,受到周边国家对其利益的竞相争夺,加剧了我国海上维权执法的紧张局势,给我国维护南海主权带来了严重威胁。以南海争议海域维权执法模式为作为切人点,对比中外海上维权执法体制现状,分析我国海上维权执法体制存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机构设置不合理、执法体制不健全等弊端,并提出了我国海上维权执法体制完善方略和构想,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构建海洋强国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 标签: 南海 争议海域 海上维权 执法体制
  • 简介:摘 要 结合春熙路与银石广场消防疏散原则,对成都地铁换乘站与商业通道接驳工程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联动设计探讨。针对物业通道消防设计与地铁消防设计中防火防烟分区、灭火和人员疏散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区域的消防接口联动程序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统一的消防设备联动控制,为以后的地铁换乘车站商业通道接驳的消防系统设计起到参考作用。

  • 标签: 联动控制 消防疏散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商业通道
  • 简介:为了评价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的影响,开展了遗迹化石(Skolithos,ThMassinoides,Planolites,Zoophycos和Phycosiphon)和遗迹相(Skolithosthos,Croziana和Zoophycos)的计算机模拟。为了测定潜穴之间的连通性,模型的体积有数字建模的遗迹化石随机占位。垂向和横向的相互连通概率与生物扰动作用的强度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表明,生物成因的流动网络是在很低的生物扰动强度下发育的,也就是介于10到27.5%-C间的生物扰动作用(BI-2)。但连通的有效性是由潜穴的结构控制的。就全部遗迹化石和遗迹相的模型而言,不管遗迹化石如何定向,在0到10%的生物扰动作用范围内都可以实现穿越沉积物体积的水平和垂直的连续连通性。在地下的水层和油气储层中,生物扰动作用的存在可以明显影响流体流动。特别对潜穴的渗透性要高于周围沉积物骨架的海相沉积岩而言,较高程度的三维连通性可以产生通过岩石的优先流体流动通道。识别这些流动通道有可能优化资源的开采,也可能有助于增加原先解释为非储层岩石所提供的储量估算。

  • 标签: 计算机模拟 生物成因 扰动作用 流体流动 渗透性 孔隙度
  • 简介:丹麦和瑞典的碳酸盐岩丘状构造的图象是根据测地雷达(GPR)反射和露头分析结果获得的。GPR资料是在石灰岩采石场收集的,该资料提供的穿透深度约为10m,垂直分辨率约为0.5m。丘状构造部分属于欧洲西北部上白垩统一丹麦阶(下古新统)白垩群,根据其结构、空间分布和大小(宽度和长度为30~60m,高度为5~10m)判断,这些丘状构造彼此是相似的。位于瑞士、丹麦和北海之间的卡特加特海的地震反射图象显示有大型(宽500~1000m,高50~100m)碳酸盐岩丘状构造。这种大型丘状构造的解释与GPR和露头观察结果是相冲突的,我们认为这些观察结果是相矛盾的。根据GPR测量结果和露头分析,我们建立了碳酸盐岩丘状复合构造的仿真标准模型并得到了模型的合成地震剖面。模拟结果表明,单个丘状构造的地震分辨率低于10~25m,多个丘状构造叠加产生的干扰效应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大型丘状构造。我们发现碳酸盐岩丘状构造的地震图象解释是十分重要的。碳酸盐岩丘状构造可以形成圈闭,丘状复合构造几何形态正确的地震解释对于评价这种构造的性质和油藏潜力是必不可少的。

  • 标签: 碳酸盐岩 丘状构造 测地雷达 高频地震剖面 模型
  • 简介:2001年12月12日由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主持,在杭州市对浙江省第一测绘院承担并由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监理的“杭州湾交交通通道工程首级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测量”专题项目进行了专家评审,由宁津生(工程院院士、教授)、许厚泽(中科院院士、研究员)、蔺延文(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高工)等8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听取了项目的专题报告,

  • 标签: 控制网测量 专家评审 专题报告 通道工程 杭州湾 高程
  • 简介:美国墨西哥湾海上广泛存在油气苗,利用这些油气苗可以把含油气系统和成熟度的成图范围扩大到井控范围以外很远的地方。海底下落取心(secbottomdropcores)分析以及海面浮油成像充实了埃克森公司对烃源岩、成熟度以及烃类运移通道所作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我们的方法包括通过2-D和3-D地震资料解释建立一个区域地质框架,识别潜在烃源岩并进行成图,确定烃类进入油气藏的可能运移通道并识别地震一振幅异常。分析了2000多个油层油样、600个气藏天然气样和3000个海底下落取心的烃类组分,分析结果有助于约束烃源岩的特征,如有机质类型、沉积相、成熟度及地层年代(在某种程度上)。在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以东地区完整的地层剖面。钻井已钻遇深部的烃源岩层段。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以西,已在陆上地层以及海上刺穿岩丘的上覆地层中采集了富含有机质的对比岩层的样品。将这些资料综合到一个区域性地质框架中,从而为解释舍油气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海上重大含油气系统的油气均源自下第三系(以始新统为主)、上白垩统(以土仑阶为主)和上侏罗统(以提通阶为主)烃源岩。所有类型的始新统石油(海相、过渡相和陆相)都已进行过油~源对比,并且与始新统三角洲体系的古岩相分布一致。始新统生成的油气普遍分布于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大陆架上,并同时向陆上和得克萨斯大陆坡延伸。土伦阶生成的石油已与海上烃源岩(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以东)和陆上烃源岩(如塔斯卡卢萨和吉丁斯走向带)进行了油-源对比。在地震图像上该层段变薄,而且指相石油消失,据此我们认为此类烃源岩向盆地方向尖灭。墨西哥湾大陆坡上部的高含硫油和伴生(同生)气源自提通阶烃源岩。这一时期富含�

  • 标签: 含油气系统 墨西哥湾 运移通道 地震成像 油气苗 系统分析
  • 简介:摘要湿陷性黄土区高填路段涵洞、通道基底压力大,地基承载力低,湿陷变形量和压缩变形量大,采用常用的灰土垫层法、强夯法和灰土桩挤密法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工程实践验证振动沉管法施工工艺的水泥粉煤灰碎石高粘结强度桩是理想的处理方案,本文推荐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作为该处理方案的计算参考。

  • 标签: 高速公路 高填路段 涵洞通道 湿陷性黄土地基 处理方案设计
  • 简介:摘要:随着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不断增加,含光热电站作为一种高效的多能源互补系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实现光热电站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以及与电力系统的有效融合,本文探讨了直流通道在含光热电站系统供热期协调调度中的作用。研究通过分析源侧光热电站与EH联合运行机理,建立了网侧直流通道协调优化模型,并对源网调峰灵活性进行了耦合机理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系统不确定性处理与联合运行优化模型,以提高含光热电站在供热期间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本研究旨在为光热电站与电力系统的协同运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 简介:依据红外分光计(InfraRedAtmosphericSounder,IRAS)光谱通道特征,发展了基于IRAS的大气辐射传输计算模式。以大气分子吸收光谱数据集(HighresolutionTRANsmission,HITRAN)2004为初始谱线输入资料,利用该模式模拟计算IRAS在CO2吸收带的10个通道辐射率测值对CO2浓度变化的响应,并对比了其与大气温度和水汽、O3等气体浓度误差对辐射率测值的影响,探讨了利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探测大气CO2浓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IRAS的通道4最适于用来监测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当CO2体积混合比浓度变化在10×10^-6时,对应的辐射率变化同仪器等效噪声辐射率相当,所以IRAS在理想状态下,最高可分辨的大气CO2浓度变化约为10×10^-6。

  • 标签: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探测 CO2浓度 可行性
  • 简介:孟买高油田(MumbaiHighField)是一个海上多层碳酸盐岩油田,在实施了一项重大的二次开发方案后,其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整个油田范围内,新钻开发井均采用了高科技钻井技术,例如水平并和多分支井,以有效应对多层碳酸盐岩油藏的复杂性。自从2000年方案实施以来,新钻井约140口,大部分为水平井和多分支井。此外,在布朗油田(brownfield)70多口生产状况不佳的老油井也进行了水平侧钴,包括长位移侧钻井(LDST)、长位移侧钻一延伸井(LDST—ERE))、短位移侧钻井(SDST)和中等井径井(MRDH)。这些井都应用了创新的钻井技术以及无伤害钻井液技术、造斜器开窗侧钻技术、旋转导向系统和深层膨胀管水平侧钻完井技术等。通过实施该方案,原油产量改变了以往的递减趋势,而且有可能出现明显的上升。

  • 标签: 碳酸盐岩油田 多分支井 二次开发 老油田 水平井 高科技
  • 简介:本文介绍一种使用井和3D地震数据进行高频(4阶)层序和体系段(systemstracts)成像的地震沉积学方法。关键技术包括(1)为了更好地进行井与测井曲线综合,通过90°相位调整使地震数据与测井岩性综合,(2)进行沉积体系的层序和平面地貌的解释与成像。本文介绍一种新的解释方法,它将高频层序地层研究的重点从解释垂直地震剖面转移到分析更多水平的高分辨率地震地貌信息上。本实例显示,应用地震数据进行的岩性地层切片提供了同生沉积体系的层序地震成像方法。这种成像方法,依次作为高频体系段、层序界线和地质时间域中地层层序的识别和成图基础。在路易斯安那海上的中新统中,应用主频为30赫兹的地震数据集能够对井数据得出的4阶层序或层序组进行成像,成像的分辨率在厚度上相当于30英尺(10米)。在超出井控制范围的地震覆盖区内,这一分辨率足以精确再现高频层序地层的框架。

  • 标签: 3D地震数据 层序地层学 路易斯安那州 沉积学 高频 中新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