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6年7月至12月,为配合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和南阳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南镇平县程庄基地进行了钻探和发掘,清理汉墓43座,为研究南阳地区汉代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介绍了其中保存较好的3座汉墓.

  • 标签: 镇平县 程庄墓地 汉代 墓葬 发掘
  • 简介:釉陶器在埋藏过程中,受物理及化学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病害,釉层剥离是常见的病害之一。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唐代釉陶器釉层剥离的原因并为以后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陕西、河南地区四个遗址出土的唐代釉陶器样品进行了显微观察、成分检测、热膨胀系数分析和吸水率测试。结果显示,四个遗址中,釉面保存相对完整且剥离现象较少的是巩县黄冶窑,而铜川黄堡窑、西安醴泉坊窑和乾县懿德太子墓釉陶器釉层剥离较为严重。进一步研究表明,釉陶器胎釉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和胎体烧结程度过低(因此造成吸水率过高)是影响釉陶器釉层剥离的主要内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釉陶器的后续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 标签: 唐代釉陶器 釉层剥离 热膨胀系数 吸水率
  • 简介:柿园汉墓位于河南省永城市东北30余公里芒山镇柿园村东的一座小山上,西北距梁孝王墓约500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商丘文物工作队与永城市文管会于1990年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一座“斩山为廓,穿石为藏”的大型崖洞墓,由墓道、斜坡甬道、主室、棺床室以及7个侧耳室组成,墓道坐东朝西,宏伟壮观。

  • 标签: 河南 柿园汉墓 随葬品 半两钱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本文主要对河南省境内咽前发现的汉代仿木构墓葬的建筑形式进行了类型学的探讨,主要包括了仿木构墓葬的类型、历史分期等,最后分析了河南地区汉代仿木构墓葬的建筑特征和技术成就,进行了建筑学的总体论述。

  • 标签: 河南省 仿木构墓葬 汉代
  • 简介: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字觉斯,号痴庵,又号嵩樵,别署烟潭渔叟.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终年61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入清,官礼部尚书.顺治八年(1651年)遣祭西岳江渎,事成,乞假归里,次年病逝,赠太保,谥文安.

  • 标签: 王铎 书法作品 十年 书法家 鉴赏 明末清初
  • 简介:2010-2011年,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新郑望京楼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采取象限布方法,共发掘了12座商代小型房址,多数位于IV区,少数位于I区。此次发现的小型房址均为地面建筑,由规整的长方形房间组成,房间的数目不一,可分为单间和多间。部分房址发现有通向室外的门道,门道朝向不一,说明房址的方向并不十分统一。房址上部的墙体基本被完全破坏,仅残存基槽部分,在个别房间及墙体内发现有柱洞。根据房屋的倒塌堆积推断,原房屋墙体有夯土、草拌泥和土坯等多种形式。出土遗物多包含在房屋垫土之内,多为陶器,少量石器、骨器及蚌器,陶器一般为鬲、大口尊、盆、罐等残片。根据开口层位及包含物可知,这些房址的年代分别为二里岗文化下层二期及二里岗文化上层一期。此次发现对于深入研究商代前期社会等级制度及平民日常生活、生产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河南新郑 望京楼遗址 房址 商代
  • 简介:<正>阳翟本两汉时旧县,隶属于颍川郡,其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县。颍川郡与河南郡毗邻,阳翟之西即为河南郡。故后来即改隶河南郡。其改隶之时乃在西晋,魏时固仍隶于颍川。洪亮吉撰《补三国疆域志》,河南郡的属县中就有阳翟,并说:“汉旧

  • 标签: 阳翟 河南省 颍川 洪亮吉 疆域 治所
  • 简介: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南阳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淅川县双河镇基地进行了文物钻探和发掘,清理了一批年代为秦至两汉时期的墓葬。其中M3年代为西汉晚期,为一座积石积炭墓.出土了陶器、铜器、铅器、铁器和石器等遗物。

  • 标签: 浙川县 双河镇基地 积石积炭基 西汉晚期
  • 简介:六十年来,河南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本文在城址与遗址、墓葬、佛教文物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河南省该时期的重要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址布局,墓葬分区、分期的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早期石窟寺等遗迹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河南 魏晋南北朝 六十年 发现与研究
  • 简介:1936年河南博物馆辉县甲乙墓的发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南两周考古又有更多的新发现。大量的两周时期墓地,几十座通都大邑城址,以及金属铸造和盟誓遗址等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辉县甲乙墓 研究 两周考古
  • 简介:神话传说中的夸父追日,在河南省灵宝形成众多的"神话遗址"。当地"八大社"的村民自称是夸父的后裔,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他们举行纪念夸父祖先神的庙会,举办社火。与夸父被视作阳平的保护神一样,轩辕黄帝和蚩尤被地方民众认同为山神,他们在"文化叙事"即传说中是以地方保护神的面目出现的。文化叙事常常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社会的"合力",消解矛盾和纠纷,这是民间社会的普遍现象。

  • 标签: 文化叙事 夸父 神话 蛇崇拜 庙会
  • 简介:北宋的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他们都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正因为这个缘故,“三苏坟”便成为人们凭吊的一项古迹。“三苏坟”在河南郏县。据1932年重修的《郏县志》载,在郏县城西北45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峨眉山。山南麓有一所院落,院中隆起三坟,这就是“三苏坟”。居中的是苏洵墓,苏轼和苏辙墓分列于左右。三苏是四川眉山人,死后,却葬在河南郏县。为什么?若想弄清其中缘由,我们有必要简单地了解一下苏轼一生中的坎坷遭遇。苏轼差不多一辈子都在贬谪中过日子。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他受到政治诬陷,被贬到惠州;在惠州住了两年多,又被贬到更遥远更荒凉的海南儋州,一直到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才离开。公元1101年6月,苏轼在江苏常州病逝。他病重期间,曾写信嘱咐其弟苏辙把自己葬在嵩山脚下的郏县。1102年,苏辙遵照苏轼遗嘱,将他从常州迁葬到郏县。那么,这位杰出的文学家为何要葬在郏县?近900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我认为,比较可信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公元1094年闰三月,苏辙因一篇谏议激怒了宋哲宗皇帝,被贬到...

  • 标签: 三苏坟 三苏葬 坟变迁
  • 简介:通过对调研的襄城县湛北乡坡李村清代民居的介绍,详细论述了其组成、形态、特征及现状,对其价值和特色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在保护方面提出建议和思考。

  • 标签: 襄城县 宋家民居 特征 保护
  • 简介:为学习兄弟省市做好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先进经验,开阔工作思路,推动创新发展,近日,省志编委重点围绕“学习贯彻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地方志工作科学发展的创新举措、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开展读志传志用志,开发利用地情资源的做法和经验;加强方志馆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第三轮三级志书编修的筹备情况”等问题,组织部分(州)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赴相关省进行考察学习。

  • 标签: 考察学习 编委 地方志工作 先进经验 河南 山西
  • 简介:<正>河南地处中原,古代文化发达,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建筑。然而,由于自然灾害及人为的破坏,元代及其以前的木构结筑保存至今者甚少,这对系统地研究河南古代木结构建筑造成极大的困难。近年来,笔者利用工作机会,在地方文物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下,深入山乡,对过去发现的几座元代木结构建筑作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同时也新发现了几座元代木结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分布在豫北焦作所辖各县市,嵩山地区少有发现,总计12座。就建筑形式而言,可分为

  • 标签: 天王殿 河南元代木结构建筑 补间铺作 明清 登封县 木构建筑
  • 简介: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的调查与试掘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BaligangsitewassituatedonthesecondrerraceofthesouthernbankoftheTuanRiver3kilo-metrestotheeast...

  • 标签: 八里岗遗址 出土陶片 河南 屈家岭文化 红陶 史前遗址
  • 简介:河南中牟宋庄遗址发掘清理出保存完整的汉代陶窑两座、宋代陶窑一座,在陶窑周围均有功能相匹配的多种遗迹与其共存,这些遗迹与陶窑共同组成了功能较完备的汉、宋时期制陶作坊区。汉代制陶作坊区平面布局由陶窑、房址、灰坑等构成,通过梳理中原地区汉代陶窑形制结构的演变与发展,并结合宋庄汉代窑址的使用痕迹,推测该制陶作坊始建于东汉早期,至少延续使用至东汉中期。从烧窑所用燃料分析,初步认为陶窑应为民营性质。宋代制陶作坊区的平面布局更趋完备,规模更大,由陶窑、房址、灶坑、粮仓、水井、墓葬及众多灰坑等共同组成,结合房址邻近墓葬出土的铜钱年号,推测该作坊区的使用年代当在北宋晚期。依据宋代陶窑火门内残留的燃料痕迹,推测其性质可能为民营。

  • 标签: 中牟宋庄 汉代制陶作坊 宋代制陶作坊 平面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