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4 个结果
  • 简介: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德国研究人员正在教机器人来感觉疼痛。来自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的JohannesKuehn和SamiHaddadin正在探索研发一种人造神经系统,它能够用于帮助机器人体验到疼痛感。这一项目能让机器人探测周围能够带给它们伤害的物体。

  • 标签: 机器人 疼痛感 感觉 科学家 人类 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感觉训练对化疗期乳腺癌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乳腺癌合并认知障碍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40例。空白组患者给与常规治疗与护理,包括常规化疗药物治疗、PICC导管维护、患肢功能康复锻炼、饮食护理、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在空白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视、听、触、嗅的多感觉综合训练;对照组在空白组空白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给与视听训练,训练内容和疗程与实验组完全一致。于干预前和干预4个周期后(干预后)采用英国Rivermead康复中心设计的行为记忆测验第二版(RBMT-Ⅱ)评定3组患者的记忆功能。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RBMT-Ⅱ总分显著高于空白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RBMT-Ⅱ总分为(22.45±1.60)分,显著亦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19.05±2.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日期的干预前、后差值外,其余各项RMBT-Ⅱ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各项RMBT-Ⅱ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回忆预约、图片再认、脸部再认、故事即刻回忆、故事延迟回忆、定向、路线即刻回忆、路线延迟回忆和RMBT-Ⅱ总分的干预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感觉训练可显著改善化疗期乳腺癌患者的记忆功能。

  • 标签: 多感觉训练 乳腺癌 记忆功能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竣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梓潼县中医院四川绵阳621000)【中图分类号】R47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24-01众所周知的是,女性在剖腹产生产之前必须要经过的一个过程就是要注射麻醉剂。但是通常情况下,医生不会让产妇看到麻醉针,因为麻醉针的针头相较于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针头更长更粗,为了避免孕妇在看到麻醉针之后,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引起孕妇的紧张感,因此医生在注射麻醉针的时候,不会让孕妇看到麻醉针。在注射麻醉剂的时候,麻醉的部位是属于人体中对疼痛感比较敏感的脊椎内部位。一般女性剖腹产注射麻醉药之后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感觉。整个手术过程如同做梦一样一般来说,当产妇注射了麻醉剂之后,下肢就会逐渐失去知觉,但是即使如此,产妇的大脑还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在整个的手术过程中,孕妇能够对整个手术是如何进行的产生一定的感知,只是由于注射了麻醉剂感受不到手术的疼痛而已,因此整个手术的过程中,产妇都有一种半真半假的感觉,就好像平时做梦一样。对于产房中发生的事情毫无印象产妇虽然注射了麻醉剂但是产妇的头脑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对于在产房内发生的事情,产妇基本上是没有印象的,例如:产妇是如何被推入手术室的,宝宝是如何出生的,如果你问产妇这些问题,产妇是毫无印象的,这主要就是由于产妇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整个过程中都不到一刻钟,整个过程中还没有等等产妇有认知就已经结束,因此也就导致产妇对于整个过程毫无印象。对于麻药有一定的抗体对麻药有抗体的产妇是最受罪的,由于自身的体质原因,可能会导致产妇对麻药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不论在剖腹产的过程中医生为产妇注射多少麻醉药,依然还是会感受到疼痛,也有可能由于产妇对麻药中的成分有过敏现象,不能注射麻醉药。这类产妇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无法接受麻醉,所需要承受的疼痛感可想而知。一般遇到这种状况的产妇,医生通常都会建议产妇选择顺产,如果必须要剖腹,那么这类产妇及时注射了大剂量的麻醉剂之后还是会感受到巨大的疼痛,因此,这类产妇在生产过程中承受的痛苦是十分剧烈的。剖腹产时有三种麻醉方式可以选择,你知道吗?第一,全麻。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来说,全麻就是指全身麻醉。主要就是通过注射麻药使其作用于患者的大脑神经系统,使得患者的大脑神经系统暂时性失去意识,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暂时性的丧失意识,感受不到任何疼痛,整个手术的过程就像睡了一觉一样。这种麻醉方式主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以上、下运动神经元选择性变性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虽然ALS以运动系统障碍为最突出临床表现,但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和临床检测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ALS患者被发现合并有非运动症状,如感觉障碍等。目前已有电生理、神经病理、神经影像、动物模型模拟、遗传学证据等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均提示ALS患者存在感觉神经系统受累。本文对ALS感觉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及相关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着重总结与感觉神经系统受累相关的遗传学信息。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感觉障碍 非运动症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并分析关于糖尿病下肢感觉神经病变的康复理疗和具体的护理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下肢感觉神经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n=30)肌内注射维生素B12并辅以常规控制血糖的方法;观察组患者(n=30)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康复设备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过程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及护理后,两组患者下肢感觉神经病变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两组相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共计60例患者在整个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在糖尿病下肢感觉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中引入康复仪器并结合针对性护理双管齐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值得借鉴。

  • 标签: 糖尿病下肢感觉神经病变 康复理疗 护理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重建腓肠皮瓣感觉功能的新方法的疗效,并分享经验。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应用腓肠皮瓣修复手、足创面12例。12例24侧小腿,术前均行血管CDFI检查,穿支部位距外踝尖6.8~20.5 cm,均值为12.5 cm;根部内径1.0~1.8 mm,均值为1.35 mm;术前血管根部血流速度为28.7~51.6 m/s,平均38.8 m/s。为重建皮瓣感觉,8例逆行设计的游离腓肠皮瓣,将穿支远侧的腓肠神经或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皮神经进行缝接;2例螺旋桨腓肠皮瓣,将小桨侧的腓肠神经断端与皮瓣供区近侧缘皮神经进行直接缝接或桥接;2例远端筋膜蒂腓肠皮瓣,行外踝以远纵行切口,分离腓肠神经及伴行血管,远端切断旋转后与受区腓浅神经或足背中间皮神经进行缝接。将这种通过缝接皮瓣原远侧皮神经重建感觉功能的方法定义为逆行缝接神经法。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门诊随访,时间6个月~1.5年,检测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时,均排除了通过创基神经长入恢复皮瓣感觉的部分。根据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制定的感觉功能评定标准,感觉恢复S4 1例,S3+ 8例,S3 2例,S2 1例。结论逆行缝接神经法重建腓肠皮瓣感觉功能疗效确切,并可显著增加该类皮瓣感觉功能重建机会。

  • 标签: 腓肠皮瓣 感觉功能重建 逆行缝接神经法 疗效
  • 简介:摘要口服药物和深部脑刺激是帕金森病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其长期疗效不稳定,中晚期患者的治疗选择仍然受限。节律性感觉提示作为一种特殊的感觉干预手段,可通过易化运动功能、修复帕金森病患者受损的内部时钟、促进内源性多巴胺释放并通过作用于认知功能维持步态等机制,改善患者的步态参数和冻结步态的严重程度,最终使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节律性听觉及视觉提示在帕金森病的治疗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 标签: 帕金森病 节律性感觉提示 听觉 视觉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运动疗法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探讨对婴儿心理发育的远期影响,为早期介入治疗该类疾病积累相应素材,提供相应经验。方法将年龄在6-12个月的65名行为正常的儿童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将年龄在3-6个月的32名行为呈现出不同感觉统合缺失症状的儿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选用由国内外相关专家编制的训练教程对实验组婴儿采用运动疗法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对比训练后的结果,评定对心理的发育的长期效果。结果利用编制的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进行评定,在相关参数方面,实验组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指数与对照组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指数有明显差异,同样,实验组婴幼儿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与对照组婴幼儿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也有明显差异。智力发育指数对比是实验组对照组=(121.5±15.75)(109.26±64.15)。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对比是实验组对照组=(120.38±17.65)(112.43±23.56)。结论运动疗法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对婴幼儿的不良行为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早期对婴幼儿进行相应训练,可以明显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育。

  • 标签: 运动疗法 感觉统合训练 婴幼儿心理发育 远期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语言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某院 2017年 6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共 8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语言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感觉统合训练,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家长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家长的满意度为 85.00%,对照组家长的满意度为 60.00%,两组对比( x2=6.269, p=0.012),观察组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利用感觉统合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语言功能以及认知功能,具有临床运用的价值。

  • 标签: 感觉统合训练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功能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本体感觉的改变和脑结构重塑的特征,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纳入经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诊断证实的单纯右侧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且右利手男性患者18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活动水平相匹配的右利手健康男性1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使用膝关节稳定度测试仪(Kneelax3,荷兰)、等速肌力测试系统(ISOmed2000,美国)、改良的星偏移平衡测试(mSEBT)、单腿跳距离(SHD)测试等设备和方法对受试的胫骨前移程度(APST)、主动关节位置觉(AART)、平衡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脑结构图像使用磁共振成像设备(3.0T)采集并使用SPM 8软件进行分析,并分析脑标准灰质体积变化与患者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APST、AART、mSEBT、SHD等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左侧小脑脚1区部位标准灰质体积显著增大,右侧大脑的辅助运动区、顶上回、顶下缘角回、尾状核和海马旁回部位显著减小。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右侧辅助运动区、顶上回、顶下缘角回、尾状核的标准灰质体积变化与mSEBT得分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且脑结构发生了可塑性改变;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运动控制策略由皮质向皮质下运动控制策略转移;mSEBT可间接反映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脑结构的变化。

  • 标签: 断裂,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觉 标准灰质体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对视,听,触等本体觉的信息刺激还没有重视,前庭觉信息的输入还不够.因此在育婴中应加强前庭信息的输入。如果在新生儿期、婴儿期给予适当刺激,使前庭信息输入充分,脑的结合功能就强。本文就是通过分析儿童感觉综合能力失调症状的危害,通过早期的训练,降低感觉统和失调儿童发生率。

  • 标签: 视觉听觉触觉刺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语言发育迟缓治疗当中采取rTMS结合早期感觉统合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院内语言发育迟缓患儿80例纳入研究,入组后采取单双号方法分为两组,探究组采取rTMS结合早期感觉统合训练治疗,一般组实施早期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探究组治疗有效率相比一般组更高,存在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结论:rTMS结合早期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应用在小儿语言发育迟缓当中应用效果理想。

  • 标签: 早期感觉统合训练 rTMS 治疗 语言发育迟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2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统计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实施感觉统合训练,效果较好。

  • 标签: 感觉统合训练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