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是一所专业的中医药古籍图书馆,气功古籍的收藏是其古籍部一大特色。鉴于此,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于2008年成功申请了国家体育总局的科研项目。经过一年多的文献调查、整理及数据的开发.现已完成了“气功基本古籍提要”的开发与应用。“气功基本古籍提要”的开发与应用以养生类气功古籍文献为特色,开创了气功古籍文献专题库的开发模式。同时,网络设计思想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总而言之,“气功基本古籍提要”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气功的经典面貌与文化传承,既对气功古籍研究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检索方式,又实现了对气功古籍的有效保护。

  • 标签: 气功古籍 整理 数据库 创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患者预后相关差异基因筛选,并构建其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https://portal.gdc.cancer.gov/)中,以"Uteri" "TCGA-UCEC"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gene expression quantification and HTSeq-FPKM"为关键词,检索EC患者和正常女性受试者的子宫内膜组织RNA-seq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及其相关临床信息。本研究检索时间设定为TCGA数据至2021年1月15日。选择最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542例EC患者与35例正常女性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基于TCGA数据的EC差异基因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构建步骤为:①利用R语言微阵列数据的线性模型(LIMMA)包,对TCGA数据的RNA-seq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差异基因分析,筛选影响EC发生、发展的候选差异基因。②利用Kaplan-Meier法、LASSO算法回归、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法,对EC患者生存相关差异基因进行筛选。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法,确定EC患者预后相关差异基因。③构建EC差异基因的EC患者预后预测模型。④利用survival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软件包,检测该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并绘制列线图。结果①在本组EC患者中,共计发现466个EC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179个,下调基因为287个。②在本组EC患者的96个EC生存相关差异基因中,7个为预后相关差异基因,包括孕激素受体(PGR)、sushi重复含蛋白质X连锁(SRPX)、γ-谷氨酰水解酶(GGH)、分泌球蛋白家族2A成员1(SCGB2A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FBP5)、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CDKN2A)、神经调节素U(NMU)基因。对这7个差异基因的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均为E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GH、IGFBP5、CDKN2A差异基因,均为影响E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若EC患者GGH、IGFBP5、CDKN2A差异基因表达水平越高,则患者预后越差。③建立EC患者总体生存(OS)期预测模型为:ln[h(t,X)/h0(t)]=1.300xGGH+1.200xIGFBP5+1.200xCDKN2A。其中,h(t,X):受试者在t时刻的风险率函数,h0(t):受试者在t时刻的基准风险率函数,即xGGH、xIGFBP5、xCDKN2A均为0时的风险率函数,xGGH、xIGFBP5、xCDKN2A分别表示GGH、IGFBP5、CDKN2A差异基因表达水平。④采用上述预测模型,对研究组患者的生存风险进行评分,并按照其中位风险评分,进一步将其分为高危亚组(n=271,风险评分高于中位评分)与低危亚组(n=271,风险评分低于中位评分),并且低危亚组OS期显著长于高危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00,P<0.001),对该模型预测EC患者OS期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700(95%CI:0.673~0.751,P<0.001),同时构建的Nomogram列线图,可定量预测EC患者1、3、5年OS率。结论构建的GGH、IGFBP5和CDKN2A差异基因的EC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可为临床预测EC患者预后及寻找相应靶向治疗药物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TCGA数据库 生物学标记 预后 女(雌)性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广西崇左市肝癌高危人群队列和高发家系标本数据。方法依照患者自愿原则,在广西崇左市肝癌高发现场对肝癌高发年龄段常住居民进行防癌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清HBsAg,ALT,AFP等生化指标检测,乙肝病毒阳性的对象列为肝癌高危人群队列,选取肝癌高发家系并匹配相应对照家系,所有资料按要求进行质控,并录入数据。结果共收集了16000多人次的血清、血浆和有核细胞及其基础资料,并将最终生化检测结果及相关资料录入专用数据进行保存和管理,标本也进行科学合理保存。结论建立广西崇左市肝癌高危人群队列和高发家系标本数据,为未来区域性高发肿瘤的相关研究提供样本资源和参考作用;通过肝癌高危人群列队的建立,为未来肝癌病因研究提供一定的样本支持;通过这次对建立数据的初步成功摸索,累计样本和资料的科学有效管理经验,为未来建立更加完善数据管理系统提供依据与参考。

  • 标签: 肝癌高危人群 队列建立 高发家系 标本数据库
  • 简介:以低卡路里或科学原理的食物组合来设计餐单,具有燃烧脂肪和排脂的作用,令使用者于短短数天内减掉体重。餐单材料全是日常食量,易于预备,煮法简易,整体瘦身功效明显,所以一直以来深受欢迎,不过对于嗜吃的人来说,这些餐单令其甚为痛苦。

  • 标签: 减肥 预备 食物 食量 瘦身 简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RNA(miRNA)-129-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调控、潜在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中结肠癌的甲基化、mRNA表达和miRNA表达数据,分析miRNA-129-1表达和甲基化的变化。利用miRwalk 2.0和TargetScan数据联合预测miRNA-129-1靶基因,采用DAVID 6.7在线软件对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并再次利用TCGA数据对miRNA-129-1的关键靶基因进行表达差异分析和预后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iRNA-129-1甲基化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miRNA-129-1表达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miRNA-129-1在各物种之间序列保守。对TCGA数据所有结肠癌肿瘤样本和对照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样本中miRNA-129-1的表达与对照样本比较降低(0.98±0.81比5.74±0.59),cg04524088、cg04840800、cg11364290、cg20734982、cg24044186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与对照样本比较均降低(0.321±0.130比0.563±0.051、0.432±0.123比0.624±0.064、0.475±0.153比0.768±0.033、0.659±0.180比0.816±0.037、0.862±0.096比0.916±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5、11.36、9.39、11.74、5.32、3.47,P均<0.01)。ROC分析结果显示,miRNA-129-1上述5个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对结肠癌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6、0.915、0.950、0.758、0.667,P均<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iRNA-129-1低表达与不良预后有关(风险比为0.55,P=0.018)。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NA-129-1的靶基因显著富集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与肿瘤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簇,其靶基因编码蛋白质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miRNA-129-1的潜在关键靶基因肝配蛋白B型受体2(EPHB2)基因高表达与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短有关(风险比分别为1.9和1.6,P均<0.01)。结论miRNA-129-1的表达和甲基化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miRNA-129-1甲基化在结肠癌诊断中具有潜在价值,miRNA-129-1是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EPHB2可能是miRNA-129-1的潜在关键靶基因。

  • 标签: 结肠肿瘤 miRNA-129-1 DNA甲基化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造口和慢性伤口患者建立数据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影响效果。方法:以近两年来院内接诊的60例造口和慢性伤口患者为例,分成两组,展开对照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通过构建造口伤口数据展开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负面情绪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治愈率;疾病知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愈率、疾病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造口和慢性伤口患者通过建立数据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提升护理效果。

  • 标签: 数据库;个性化健康教育;造口;慢性伤口;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前瞻性登记的临床数据,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接受结肠癌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包括患者基线资料、围手术期资料、术后并发症和随访资料。排除标准:(1)同时性多原发结肠癌;(2)接受分段切除、或结肠次全切除、或结肠全切除;(3)手术行一期肠造口术,或术前处于肠造口状态的患者;(4)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手术或经阴道结肠手术;(5)患者有结肠切除手术史;(6)因肠梗阻、穿孔、急性出血等原因接受急诊手术;(7)行肠短路手术;(8)术后病理提示为良性病变;(9)未按照我科结直肠临床路径进行肠道准备和抗生素应用的患者。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索结肠癌患者术后SSI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共1 291例患者被纳入研究,腹腔镜手术率为94.3%(1 217/1 291),总体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为5.3%(69/1 291)。按照肿瘤部位划分,肿瘤位于右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和乙状结肠的SSI发生率分别为8.6%(40/465)、5.2%(11/213)、7.1%(7/98)和2.1%(11/515)。按照不同切除范围划分,右半结肠切除、横结肠切除、左半结肠切除和乙状结肠切除术后SSI发生率分别为8.2%(48/588)、4.5%(2/44)、4.8%(8/167)和2.2%(11/492)。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血尿素氮≥7.14 mmol/L、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范围、肠吻合途径、术后腹泻、术后吻合口漏及术后肺炎与SSI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吻合口漏(OR=22.074,95%CI:6.172~78.953,P<0.001)、术后肺炎(OR=4.100,95%CI:1.546~10.869,P=0.005)和全腔镜吻合(OR=5.288,95%CI:2.919~9.577,P<0.001)是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亚组分析中发现,右半结肠切除的患者中,在全腔镜吻合下SSI发生率为19.8%(32/162),高于非全腔镜吻合的患者(3.8%,16/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64,P<0.001)。而在横结肠[5.0%(2/40)比0,χ2=0.210,P=1.000]、左半结肠[5.4%(8/148)比0,χ2=1.079,P=0.599]和乙状结肠切除[2.1%(10/482)比1/10,χ2=2.815,P=0.204]的患者中,全腔镜吻合与非全腔镜吻合术后SSI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肠切除术后SSI发生率随切除范围从乙状结肠至右半结肠呈现升高趋势;结肠手术中使用全腔镜吻合以及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的患者,SSI的发生风险较高;出现SSI后,需警惕合并术后肺炎的可能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 标签: 结肠癌 手术部位感染 结肠手术 回顾性研究 相关因素
  • 作者: 王梦书 罗旭飞 肖晓娟 朱莹 王玲 陈耀龙 雷军强 田金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兰州 730000,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影像科,深圳 518033,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ichael G. DeGroote Cochrane加拿大中心 MacGRADE中心卫生研究方法证据及影响系,汉密尔顿 L8S4L8,中国医学科学院循证评价与指南研究创新单元(2021RU017)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兰州 73000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CSCD)影像期刊发表的放射影像诊断病例报告的报告质量。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检索2021至2022年度CSCD收录的影像期刊,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2020年发表的放射影像诊断病例报告,采用国际病例报告清单(CARE)评价其报告质量。结果共纳入发表在5本影像期刊上的161篇影像诊断病例报告。纳入研究的报告率为33.5%(7.5%,93.3%),所有研究均未报告患者观点和知情同意,报告率低于10%的条目包括3a(摘要-简介病例的新颖性)、3c(摘要-诊断、治疗干预和结局)、8b(影响诊断的因素)以及8d(影响预后的因素),报告率分别为2.5%(4/161)、0.6%(1/161)、0.6%(1/161)以及4.3%(7/161);报告率在10%~50%的条目包括3b(摘要-病例特征)、4(背景介绍)、5c(既往史、家族史和社会心理因素)、7(病例的时间轴)、10(来院随访的结果)以及11a(病例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局限性),报告率分别为16.8%(27/161)、30.4%(49/161)、34.2%(55/161)、24.8%(40/161)、32.9%(53/161)和31.7%(51/161)。条目1(标题)、条目2(关键词)、条目5a(患者的一般信息)、条目5b(主诉)、条目8a(诊断方法)以及条目11c(对结论的合理解释)的报告率均超过90%。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作者数量以及学科数量与影像诊断病例报告的质量无关。结论CSCD影像期刊发表的放射影像诊断病例报告对CARE条目的遵循程度整体较低,影像期刊编辑、影像科医师和报告规范研究人员等应重视病例报告的撰写规范,提升病例报告的报告质量。

  • 标签: 病例报告 报告质量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找出可能在脓毒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基因,为临床治疗脓毒症提供新靶点。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GEO)中获取GSE9960芯片数据,使用GCBI在线实验室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使用基因本体论分析(GO分析)、代谢通路分析(pathway分析)、利用互作基因数据检索工具,分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PPI network),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共获得1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02个,下调基因8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DNA的正负调控、自噬、P53类中介信号转导、细胞对机械刺激的反应等。KEGG功能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Glucagon信号通路。PPI network筛选出的6个hub基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这6个hub基因与脓毒症相关。结论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1个信号通路和6个基因,可能代表脓毒症发生、进展和风险预测的分子机制,这6个基因可能被用作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 标签: 脓毒症 基因表达 生物信息学 生物标记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入ICU时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预后的关联。方法通过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Ⅲv1.4(MIMIC-Ⅲv1.4)收集2001至2012年在美国贝斯以色列迪康医学中心ICU住院且入ICU 24 h内有TSH检测记录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入院类型、入ICU首日是否接受机械通气(MV)或肾脏替代治疗(RRT)、合并疾病及入ICU 24 h内TSH水平,并根据参数计算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 Ⅱ)及反映合并疾病负担的Elixhauser评分(SID30)。以院内死亡作为主要结局指标,以数据中提供的关于TSH水平是否异常的二分类变量为准,比较TSH正常患者与TSH异常患者基线资料和结局指标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TSH异常与结局指标的关联;以0.30~3.00 mU/L作为TSH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将患者分为TSH过低、TSH正常及TSH过高3个亚组,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有3 425例ICU患者纳入分析,其中TSH正常2 692例(占78.60%),TSH异常733例(占21.40%)。TSH正常与异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种族、入院类型及入ICU首日MV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TSH正常组相比,TSH异常组患者具有更高的SOFA、SAPS Ⅱ、SID30评分及入ICU首日RRT比例〔SOFA评分(分):4(2,7)比4(2,6),SAPS Ⅱ评分(分):38.02±13.76比36.53±13.75,SID30评分(分):11(4,22)比11(0,20),RRT比例:5.32%(39/733)比3.49%(94/2 692),均P<0.05〕。TSH异常组患者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TSH正常组〔9.82%(72/733)比5.94%(160/2 69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TSH异常与院内死亡显著相关〔优势比(OR)=1.71,95%可信区间(95%CI)为1.24~2.35,P=0.001〕。敏感性分析显示,以0.30~3.00 mU/L作为TSH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与TSH正常相比,TSH过低或过高均与患者院内病死率增加密切相关(TSH过低:OR=2.36,95%CI为1.40~3.97,P=0.001;TSH过高:OR=1.44,95%CI为1.05~1.98,P=0.023)。结论患者入ICU 24 h内的TSH水平异常是其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促甲状腺激素 重症患者 预后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及相关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搜索并筛选出2010年1月—2015年12月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及浸润性导管癌的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调整两组之间的基线混杂因素。Kaplan-Meier法用于计算总生存期(OS)和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期(BCSS)的累积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这些因素的预后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84 524例和包裹性乳头状癌患者175例。与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相比,60岁以上的包裹性乳头状癌患者比例较高,淋巴结转移率低,雌激素受体阳性、孕激素受体阳性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比例较高(P<0.05)。倾向得分匹配调整后,与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相比,包裹性乳头状癌患者OS较差,而BCSS优于浸润性导管癌患者(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方式和N分期与较差的OS相关,而手术方式、T分期、N分期和分子分型与较差的BCSS相关(P<0.05)。结论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相比于浸润性导管癌的BCSS相对较好,淋巴结转移率低。肿瘤分期、分子分型与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乳腺肿瘤 包裹性乳头状癌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当前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网络安全视角出发,阐述计算机数据技术特点及在医院信息管理中应用意义,并分析当前医院信息管理中对计算机数据技术的具体应用,旨在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网络安全 医院 信息化 计算机 数据库技术
  • 简介:Biology(《国际放射生物学杂志》),SCI收录杂志,ISSN:0955—3002,2012年影响因子1.895。主要发表研究原著,综述,简短通讯,技术报告,迷你综述,会议报告,给编辑的信,书评等类型稿件。

  • 标签: 放射生物学 SCI 临床试验 杂志 国际 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KD)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基于最新版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MIMIC-Ⅲ v1.4)中2001年6月至2012年10月共计5万余例患者的住院信息,筛选出DKD患者的数据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脏病(CKD)〕、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CU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期间是否进行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否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泌尿道感染(UTI)、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急性心肌梗死(AKI)等以及ICU预后,同时收集患者入住ICU首个24 h内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的基线值及ICU住院期间的极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KD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死亡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筛选416例DKD患者,因数据缺失排除20例,最终纳入396例,其中ICU内存活220例,死亡176例。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岁:57.13±13.04比52.61±14.15),合并高血压和CKD的比例更低(11.4%比23.6%,26.7%比41.4%),SOFA评分及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血K+的基线值更高〔SOFA评分(分):5.86±2.79比4.49±2.56,BUN(mmol/L):18.4±10.0比14.8±9.0,SCr(μmol/L):387.2±382.8比284.6±244.9,K+(mmol/L):4.64±0.99比4.33±0.86〕,ICU住院时间更长〔d:2.65(1.48,5.21)比2.00(1.0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分析ICU住院期间主要实验室指标极值显示,死亡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BUN和SCr的最大值(max)与最小值(min)以及血K+max均明显高于存活组〔WBCmax(×109/L):17.3±10.3比14.5±7.3,WBCmin(×109/L):7.9±4.1比6.7±2.7,BUNmax(mmol/L):23.8±10.4比18.8±10.2,BUNmin(mmol/L):11.0±6.6比9.3±6.6,SCrmax(μmol/L):459.7±392.5比350.1±294.4,SCrmin(μmol/L):246.6±180.3比206.9±195.4,K+max(mmol/L):5.35±0.93比5.09±0.99〕,血红蛋白最小值(Hbmin)和血糖最小值(Glumin)均明显低于存活组〔Hbmin(g/L):87.4±14.5比90.6±16.5,Glumin(mmol/L):4.0±1.7比4.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者ICU住院期间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比例均明显高于存活组(37.5%比24.1%,32.4%比20.0%,均P<0.01),且UTI和AMI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存活组(29.5%比19.1%,8.5%比3.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1.019,95%可信区间(95%CI)为1.003~1.036,P=0.023〕、SOFA评分(OR=1.142,95%CI为1.105~1.246,P=0.003)、WBCmin(OR=1.134,95%CI为1.054~1.221,P=0.001)和BUNmax(OR=1.010,95%CI为1.002~1.018,P=0.018)是DKD患者ICU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死亡危险因素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6,敏感度为61.6%,特异度为73.2%。结论为防止DKD患者ICU住院期间病情恶化,应密切关注患者血生化指标,尤其是肾功能指标,并及时对症处理;同时应积极预防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重症监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找出可能在脓毒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基因,为临床治疗脓毒症提供新靶点。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GEO)中获取GSE9960芯片数据,使用GCBI在线实验室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使用基因本体论分析(GO分析)、代谢通路分析(pathway分析)、利用互作基因数据检索工具,分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PPI network),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共获得1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02个,下调基因8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DNA的正负调控、自噬、P53类中介信号转导、细胞对机械刺激的反应等。KEGG功能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Glucagon信号通路。PPI network筛选出的6个hub基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这6个hub基因与脓毒症相关。结论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1个信号通路和6个基因,可能代表脓毒症发生、进展和风险预测的分子机制,这6个基因可能被用作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 标签: 脓毒症 基因表达 生物信息学 生物标记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近10年相关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和国际研究趋势。方法使用美国情报研究所Web of Science数据数据源,对2009—2018年收录的PVR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国家和地区情况,基金资助情况,机构、期刊和作者影响力,引文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进行关键词分布、聚类分析及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结果共检出PVR相关文献905篇,研究文献语种以英语为主,美国作者发文量最多,中国作者文献量位列第2;在所有有基金资助机构的文章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位列第1;引文自2009年逐年上升,自2013年明显增多;引文数量最多的期刊为《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总被引频次最高的研究机构为哈佛大学,对作者进行引文量统计分析亦显示引文量排名前5位的作者均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眼科系、麻省眼耳医院Schepens眼科研究所。统计出高频主题词41个,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频主题词主要聚类于PVR的病因、危险因素、分子机制、治疗及管理4个类别;关键词网络图及Overlay图均表明病因学及危险因素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而上皮-间充质转化、转化生长因子-β和纤维化则是近几年新兴的研究领域。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引文共聚类于12个共引组。结论PVR研究文献逐年增长,研究热点为PVR发生的分子机制、预防及神经保护等,可能为今后PVR研究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文献计量学 聚类分析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患者因为严重的疾病症状会频繁住院。心衰照护者承担了照顾心衰患者的任务,他们为患者提供身体和情感方面的支持。在照顾心衰患者的过程中,他们会出现负担过重以及需求未满足的情况,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影响。本文主要采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中2010年至2019年心衰照护者需求研究的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发文国家/地区、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关键词共现动态前沿演化、期刊共被引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国外心力衰竭照护者需求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的了解,为我国心衰照护者需求研究做出贡献。

  • 标签: 心力衰竭 照护者 需求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围生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以精准把握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热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1975年)至2020年12月21日的围生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文献,借助Histcite软件,对文献的分布特征、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文献1 531篇,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及其研究机构在围生期创伤后应激障碍领域的研究处于先进水平。围生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模型、分子机制研究、对子代的远期影响等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产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围生期抑郁共病以及亲密伴侣暴力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论我国现阶段围生期创伤后应激障碍领域的研究已逐渐起步,未来的相关研究可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 标签: 围生期 创伤后应激障碍 文献计量学 Web of Science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20年乳腺癌患者重返工作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系统检索2000年1月1日—2020年12月1日Web of Science数据中与乳腺癌患者重返工作相关的文献。采用VOSviewer 1.6软件进行作者个体、机构、国家合作网络共现分析;采用CiteSpace 5.7.R2软件进行作者和期刊的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和突现分析。结果共检索乳腺癌患者重返工作相关文献264篇,去除重复文献后剩余228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Psycho-Oncology(28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De Boer AG(27篇),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荷兰(62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University of Amsterdam(38篇)。突现关键词"support""experience""employer"将成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结论乳腺癌患者重返工作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需要作者、机构、国家间开展更多合作,以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乳腺肿瘤 患者 重返工作 文献计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