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痛风性关节炎(GA)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SOD)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所用中药及外用药的关联。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GA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色法测定272例GA患者血清SOD,采用SPSS17.0对患者血清SOD,免疫、炎症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SPSSClementine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中药及外用药与SOD的关系。结果272例GA患者血清SOD值与正常参考值(129~216U/mL)相比较,下降的有160例(占59%),正常的有107例(占39%),上升的有5例(占2%)。相关性分析示:SOD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GP)、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P〈0.05或P〈0.01),而与其他所选实验室指标无相关性(P〉0.05)。设定最小置信度为70%,最小支持度为20%。薏苡仁关联于SOD指标上升(置信度82.82%,支持度58.33%),薏苡仁和车前草组合关联于SOD指标上升(置信度54.09%,支持度86.33%)。SOD指标上升关联于薏苡仁(置信度33.07%,支持度89.60%)。外用药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与SOD关联度较高。其中芙蓉膏关联于SOD指标上升(置信度78.23%,支持度30.24%),消瘀接骨散关联于SOD指标上升(置信度86.02%,支持度27.84%)。结论GA患者血清SOD显著下降,其表达失调可能参与了GA的发病。健脾利湿类中药薏苡仁与SOD关联度较高,外用药以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与SOD关联较高。

  • 标签: 关节炎 痛风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 健脾 薏苡仁 数据挖掘
  • 简介:目的为了探索基质金属蛋白9(MMP9)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进展中的潜在调节机制。方法利用Lipofectamine2000将pcDNA-MMP9质粒和pcDNA-Ang2质粒分别转染至原代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RMCs)中。分别利用MTT法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存率与凋亡情况。同时探索了MMP9与血管紧张素2(Ang2)之间的交互作用。另外,RMCs分别在正常血糖水平与高血糖水平下用MMP9处理2天。此外,通过Western印迹测定细胞凋亡蛋白MMP9、Ang2、Bax2、Bcl2、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PARP)降解产物、天门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3(caspase3)降解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iRNA-MMP9组细胞生存率显著增长而MMP9过表达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MMP9过表达组中细胞凋亡显著增加,而siRNA-MMP9组中则下降。MMP9表达由Ang2显着调节,而当MMP9表达改变时,Ang2表达无明显变化。再者,高血糖组中MMP9的表达显著性增加,而正常血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高血糖组中Bax2,Bcl2,PARP降解产物、caspase3降解产物的表达也显著增加,相应地对照组与正常血糖组则没有显著性改变。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MMP9通过由Ang2调控或定位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如Bax2,Bcl2,PARP降解产物、caspase3降解产物)诱导细胞凋亡,在DR进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基质金属蛋白酶9 ANG2 凋亡
  • 简介:以鄱阳湖湿地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洲滩表层土壤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水分控制实验方法,设置不做任何处理的自然裸露、含水量保持在30%、放置在水面下10cm和100cm处4种不同水分梯度处理,土样经过42d处理后,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土壤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放置在水面下的土样的含水量、pH和总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含水量保持在30%的土样的微生物的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最高,自然裸露处理下的最低;放置在水面下的土样的基础呼吸强度、乙酰氨基葡萄糖苷活性、磷酸活性、β-木糖苷活性、酚氧化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显著大于其它处理,且淹水深度对微生物的生物活性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灰化薹草洲滩表层土壤性质及其微生物和特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水分梯度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 灰化薹草草洲 鄱阳湖湿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肠溶胶囊在治疗慢性胰腺炎伴胰腺外分泌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0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胰腺炎伴胰腺外分泌不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慢性胰腺炎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胰肠溶胶囊治疗,1周后对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脂肪摄取指数和蛋白氮摄取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粪便平均脂肪含量、粪便含氮量、大便频率、大便质量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及死亡事件发生,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8.6%、25.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胰腺炎患者应用胰肠溶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胰腺外分泌不足的临床症状,并可促进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改善患者的总体营养状况,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胰酶肠溶胶囊 慢性胰腺炎伴胰腺外分泌不足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对血清炎症因子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行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与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L-1β、TNF-α水平、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溶解血栓、恢复缺血区血供,降低炎症反应,改善神经缺损程度。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血炎症因清子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碱性磷酸与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冠脉钙化积分将其分为轻度钙化组58例(钙化积分<200)与中重度钙化组62例(钙化积分≥200)。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使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检测冠脉钙化病变,并使用冠脉钙化积分评价冠脉病变的钙化程度,测定血清碱性磷酸水平。结果中重度钙化组血清碱性磷酸水平显著高于冠脉轻度钙化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碱性磷酸是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碱性磷酸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存在冠脉钙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血清碱性磷酸酶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尿激酶与阿替普溶栓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对比情况。方法选择急性肺栓塞患者80例,均为我院联合双滦区人民医院大内科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n=40)与应用阿替普溶栓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及安全性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急性肺栓塞患者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具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中,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死亡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采用阿替普溶栓治疗,相较尿激酶,有更高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也居较高水平。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尿激酶 阿替普酶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监测b型脑钠肽(BNP)和心肌谱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6年2月期间4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4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对入组的所有新生儿均行b型脑钠肽和心肌谱监测,比较两组新生儿BN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AST)、乳酸脱氢(LDH)、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α-HBDH)及肌酸激酶同工(CK-MB)水平。结果研究组患儿血清各心肌指标及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监测b型脑钠肽和心肌谱能有效评估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心功能及严重程度,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BNP 心肌酶谱 缺血缺氧性脑病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乙肝病毒血清学效果的提升将能够有助于对乙肝患者的确诊,以及康复阶段的复查,提升血清学检验的准确性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医学价值。目的通过比较化学发光法与联免疫法在乙肝病毒血清学中对于准确检验乙肝携带者患者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了2015年期间我院收治的246例被判断为患有乙肝疾病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以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方式采用两种检验方法的检测。结果经研究显示,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拥有差异,其中化学发光法无论是在阳性检出率,还是在重复性检测便利程度上均相对于联免疫法拥有好的检测效果。结论鉴于化学发光法所拥有的优质检测特性,可让检验区域的范围拓宽,提升该方法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将更加便于乙肝病毒的诊疗。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乙肝病毒 血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泮托拉唑与血凝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接收治疗的9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平均分作甲乙两组,每组49例;甲组采取泮托拉唑进行治疗,乙组采取泮托拉唑、血凝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明显上升且乙组上升的幅度大于甲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77.55%,低于乙组的95.92%,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泮托拉唑与血凝结合治疗,临床疗效a更为明显,且能显著提升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值得大幅度推广运用。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泮托拉唑 血凝酶 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正常患者中的血清胆碱酯变化及与心功能关系。方法选择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NT-proBNP正常的患者78例,按照心功能分级分为A组(心功能Ⅲ级),B组(心功能Ⅳ级),每组39例。经对症治疗后,复查血胆碱酯。结果治疗前A组胆碱酯水平高于B组(P=0.016),治疗后A组和B组胆碱酯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1),且A组胆碱酯明显高于B组(P=0.036)。结论血清胆碱酯测定可作为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的指标、心功能改善的有效指标。

  • 标签: 心力衰竭 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 胆碱酯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奥曲肽联合凝血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基于此,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奥曲肽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奥曲肽联合凝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成功止血率、平均住院时间、再出血率以及平均止血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为(18.3±3.3)h,短于对照组的(27.6±4.0)h(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2±2.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6±5.6)d(P<0.05);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采用奥曲肽联合凝血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止血时间明显缩短,使其再出血率显著降低,使其止血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 标签: 奥曲肽 凝血酶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出血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这段时间内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3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回顾其临床诊治资料,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观察其中发生出血的患者的出血发生部位、出血发生时间以及出血严重程度,并分析总结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患者在治疗前的NIHSS评分为(15.46±2.05)分,治疗后NIHSS评分为(9.72±1.81)分,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3例患者经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的共有23例,出血发生率约为24.7%;不同部位发生出血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结论采用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容易发生出血并发症,出血部位、时间及严重程度各有不同,对此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状况,给予有效的护理和及时的处理,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 标签: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 出血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一定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5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两组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疗法较多潘立酮单一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多潘立酮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凝血、奥美拉唑同时应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9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48例,联合组48例,对照组单纯选择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取生长抑素以及凝血开展联合治疗,对比其应用效果。结果联合组取得的总止血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0%(P<0.05);联合组平均止血时间为19.6±5.9小时,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5.9±6.6小时(P<0.05)。结论生长抑素及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明显,可实现有效止血,缩短止血时间。

  • 标签: 生长抑素 凝血酶 奥美拉唑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血浆分泌型白细胞蛋白抑制剂(SLPI)在治疗期间的变化。方法以152例MPP患儿为对象,分析患儿病例资料,并测定入院时和恢复期的血清学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hs-CRP)和SLPI。结果所有患儿胸部X线均可见片状阴影,临床以发热(92.11%),咳嗽(83.55%),肺部啰音(71.05%)为主要表现。患儿进入恢复期后,中性粒细胞数和hs-CRP分别为(3.7±1.6)×109/L、(6.8±2.4)mg/L,较入院时显著下降(t=3.973、7.482,P〈0.05)。恢复期WBC与入院时无显著差异(t=0.124,P〉0.05)。入院时SLPI为(9.2±4.6)ng/mL,恢复期SLPI为(12.7±6.3)ng/mL。恢复期SLPI较入院时显著升高(t=3.664,P〈0.05)。治疗7d后,治愈86例(56.58%),好转64例(42.10%),无效2例(1.32%),治疗有效率98.68%。住院时间4~18d,平均(10.2±3.6)d。所有患儿出院时,各项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临床体征消失。结论MPP患儿在发病期间,以咳嗽、高热、肺部啰音为主要症状,X线可见片状阴影,白细胞未见异常变化,但是中性粒细胞、hs-CRP和SLPI有异常表现。

  • 标签: MPP SLPI 血清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凝及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55例患者。观察组使用血凝及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奥美拉唑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48例患者治疗有效(87.3%),对照组中治疗有效的病例数为35(63.6%),两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中5例患者出现了胸闷、胸痛等不良反应,占9.1%,对照组中有13例(23.6%)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了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凝及生长抑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提升治疗的有效率,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困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较少,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凝酶 生长抑素 奥美拉唑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聚合链反应(PCR)在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快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3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留存的脑脊液进行DNA提取,采用细菌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病原体DNA并进行序列测定,对比同期脑脊液培养方法与PCR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137份脑脊液标本中PCR检测到细菌50株,真菌6株,脑脊液培养检测到细菌38株,真菌5株;PCR检测法灵敏度为40.9%,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38.2%,诊断效率为56.7%;传统培养法则分别为31.4%、100%、100%、34.7%、44.4%。PCR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效率均明显优于传统培养方法,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与培养法相当,两方法鉴定菌种的符合率为97.7%。结论通用引物PCR扩增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准确等特点,对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 细菌 真菌 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