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介绍肱三头肌两侧入路AO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5年9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18例,骨折按AO分型:C1型8例,C2型6例,C3型4例。合并尺神经损伤4例。所有病例均采取肘后正中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不做尺骨鹰嘴“V”形或斜形截骨,提起肱三头肌向内侧、外侧牵拉,并配合肘关节伸屈,均顺利完成骨折复位及固定。术后24~48h行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结果16例患者获平均18.6个月(12~28个月)随访,术后12~18周骨折全部愈合。用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4例尺神经损伤均患者完全恢复,无一例发生迟发性神经麻痹。结论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在保留伸肘装置的情况下能够使肱骨髁间骨折手术充分显露,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并牢固固定。

  • 标签: 肱骨髁间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皮射频消融或联合肝动脉、门静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及复发性小肝癌的价值.方法2001年9月~2004年9月,采用皮射频消融(percutaneousradiofrequencyablation,PRFA)方法治疗原发性小肝癌(肿瘤直径≤5cm)11例和复发性小肝癌(肿瘤直径≤3cm)13例,其中4例原发性肝癌和8例复发性肝癌结合肝动脉及门静脉栓塞化疗.结果在11例原发性小肝癌中,6例肿瘤直径≤3cm者,MRI或CT提示瘤灶完全凝固性坏死;5例肿瘤直径3~5cm者,MRI或CT提示4例肿瘤完全凝固性坏死.1、1.5、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5.71%、68.57%.在13例复发性小肝癌中,单发组(7例)MRI或CT提示瘤灶完全凝固性坏死;多发组(6例)共15个瘤灶,MRI或CT提示12个瘤灶完全凝固性坏死.1、1.5、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89%、77.78%、64.81%.结论PRFA为原发性及复发性小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对肿瘤直径超过3cm以及复发性肝癌结合肝动脉、门静脉栓塞化疗有助于提高肿瘤坏死率,减少复发率,有效提高生存率.

  • 标签: 肝肿瘤 治疗 射频 微创
  • 简介:目的分析骶部“∧”形切口骶会阴一期肛门成形术治疗女婴无肛阴道瘘的可行性及其手术要点。方法1998年4月~2005年11月共收治17例中位及较低高位无肛阴道瘘患儿,均行骶部“∧”形切口骶会阴一期肛门成形术,回顾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17例患儿术后均无排便失禁,1例伴轻度直肠粘膜脱垂,骶部切口无一例感染。结论中位及较低高位无肛阴道瘘患儿,骶部“∧”形切口行骶会阴一期肛门成形术,可免除分期手术的痛苦,无需行肠造瘘,骶部切口愈合好,肛门排便功能基本达到正常。

  • 标签: 肛门闭锁 直肠阴道瘘 切口 骶尾部
  • 简介:目的比较采用皮克氏针引导小切口与传统方法插入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04年1月~2005年3月收治的5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均予以闭合复位,其中微创组在完成复位后皮自大转子顶点打入1枚克氏针置于股骨近段髓腔中央,后做皮肤小切口,在克氏针引导下插入PFN;传统组患者按常规方法置入PFN固定。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影像增强仪曝光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分别为77.20min、104.20mL和5.12cm,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分别为108.84min、240.38mL和11.79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微创组影像增强仪曝光时间高于传统组(P〈0.01);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所有骨折均愈合,无延迟愈合与不愈合。结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皮克氏针引导小切口插入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更加微创的内固定手段,早期临床疗效更令人满意。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固定术 股骨近端髓内钉 微创技术
  • 简介:目的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坤层厚度(IMT)和腹主动脉弹性,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血管的形态和功能状态。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6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颈总动脉IMT和用M型超声测定腹主动脉弹性,根据IMT值大小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三组,分析颈动脉IMT和腹主动脉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逐渐增厚。IMT值与腹主动脉弹性减退发生率成正比关系。结论高频超声和M型超声对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标签: 高血压 超声检查 多普勒.彩色 颈动脉 血管内膜 主动脉 弹性
  • 简介:  患者男,26岁,于2001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袜套感,伴双下肢部位不固定的针刺感,走路感觉迟钝,无踩棉感,全身无力,且进行性加重,体育运动不能随意.同年12月出现进食后上腹不适、下坠感,受凉后咳嗽诱发恶心、呕吐,此后反复呕吐胃内容物;大便习惯改变,次数由每天1~2次增加至每天3~4次,呈羊粪状,无脓血及黏液.在我院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转至北京协和医院后行腓肠神经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中度轴索性神经病",刚果红染色和电镜检查明确诊断为"家族遗传性淀粉样变周围神经病".……

  • 标签: 周围神经病 图表现 家族遗传性
  • 简介:近年我们在多巴胺升高血压下,对1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施行PTCA术,取得了满意效果。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11例患者皆符合1978年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入院时收缩压(SBP)均小于90mmHg。其中男10例,女1例,平均65.4±5.6岁。根据心电图诊断梗死部位:广泛前壁(包括前间壁、前壁)9例,下+后壁1例,前间壁+下壁1例;冠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血管(IRA):前降支(LAD)

  • 标签: 多巴胺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 简介:目的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ILMA)为气管插管提供了一种新型途径,而且有望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但是,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目的在于:(1)进一步观察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ILMA)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证实口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ILMA)是否能够比直接喉镜(DLS)产生较轻微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方法择期整形外科手术患者53例,随机分为ILMA组和DLS组,经常规静脉诱导后气管插管。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后,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min内的血压(B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ILMA组的平均气管插管操作时间较DLS组明显延长。气管插管后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均比麻醉诱导后明显升高,但血压的最大值未超过麻醉诱导前水平,而心率的最大值较麻醉诱导前明显升高。两组在各对应时问点的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差异,血压和心率的最大值亦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临床常用的全身麻醉深度下,ILMA和DLS口气管插管操作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相似。与DES相比较,ILMA引导口气管插管并不具有减轻心血管反应的优点。

  • 标签: 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血流动力学反应
  • 简介:目的评价CT引导微波凝固治疗(PMCT)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3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先行TACE治疗,2~4周后根据复查的AFP和影像学结果的情况决定再次行TACE或PMCT。行PMCT治疗的患者,应用“二步法”穿刺:定位后行穿刺道局部麻醉,首先以直径0.6mm、长8cm的腰穿针向肝内病灶穿刺;复查CT,根据骨穿针与病灶的角度和深度,再引入直径2.0mm、长13.5cm的微波天线引导针,针的头端超出病灶边缘约0.5cm,然后引入直径1.6mm的微波天线行微波治疗。所有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的内容包括影像学资料以及并发症。结果CT引导下行PMCT治疗TACE后肝癌,穿刺成功率100%,患者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是84.23%、72.29%、61.96%和9.09%、24.24%、33.33%,出现肝脓肿2例,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PMCT对肝功能的损害轻。结论CT引导下行TACE后肝癌的PMCT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明确,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肝细胞 肝动脉化疗栓塞 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穿刺 CT引导
  • 简介:目的研究不饱和脂肪酸制剂--鱼肝油酸钠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并进一步探讨皮瘤内注射该药物治疗肝癌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1)不同浓度鱼肝油酸钠处理Bel-7402人肝癌细胞,监测其对细胞的影像,并用病理染色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研究作用机制;(2)肝癌模型裸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鱼肝油酸钠及生理盐水局部浸润注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肝、肾功能及白细胞计数.完成试验,对所有动物行解剖病理检查,明确有无内脏及淋巴结转移.结果(1)鱼肝油酸钠使肿瘤细胞活度明显下降,较对照组出现明显凋亡细胞;(2)治疗组肿瘤组织完全坏死、脱落,实验前后肝、肾功能及白细胞计数无变化.结论(1)鱼肝油酸钠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其作用机制之一;(2)鱼肝油酸钠瘤内及瘤周局部注射后造成肿瘤血供障碍是重要作用机制.动物实验未发现骨髓抑制现象和肝肾功能损伤的毒副作用.

  • 标签: 鱼肝油酸钠 经皮瘤内注射 治疗 肝癌细胞 体外细胞培养 机制探讨
  • 简介:为提高EB病毒(Epstein-Barrvirus)转染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细胞建立永生性细胞株的成功率及加快建株时间,在改进培养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性研究。根据PNH异常细胞易受氧化损伤的原理,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一种抗氧化剂AA2保护PNH异常细胞的生存。研究结果表明:2例PNH患者细胞均建株成功,不加药对照组有1例失败;建株时间明显缩短,并且建株后CD5^-9细胞百分率无明显下降。实验结果提示,氧化损伤是PNH细胞建株困难的重要原因;在培养初期加抗氧化剂可提高建株的成功率及缩短建株时间,这是一个重要的改进;因观察例数尚少。有待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EB病毒 永生性细胞系 CD59^-细胞 抗氧化剂
  • 简介:  基于医院和小规模社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社会卫生政策的制定和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施有赖于我们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的确切了解.近年来超声技术作为一项快速发展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筛查与检测,其诊断的准确率和应用越来越多地得到临床工作者的认可和重视.……

  • 标签: 临床病变 检测临床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肝段染色指导下肝段切除术和术中灌注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7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6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方法分成两组:A组210例,术中应用解剖分离肝门联合染色指导下行肝段切除术和术中灌注化疗;B组250例,行常规肝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AFP和影像学检查。结果A组比B组术中出血少,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和并发症少(P〈0.05),A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8.27%和31.41%,明显高于B组的42.28%和20.13%(P〈0.05)。A组1、3和5年复发率分别为20.24%,34.62%和44.20%,明显低于B组的43.21%、70.21%和89.24%(P〈0.05)。结论解剖分离肝门联合染色指导下肝段切除术和术中灌注化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肝肿瘤 肝段切除术 灌注 局部 肝段染色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transurethralelectrovaporizationoftheprostate,TUVP)联合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oftheprostate,TURP)与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prostatehyperplasia,BPH)的围术期情况。方法我院1997年11月-2004年12月手术治疗BPH156例,其中TUVP联合TURP53例,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103例。结果2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90±70minvs108±68min,t=-1.550,P=0.123),TUVP联合TURP组输血率(8%vs38%,X^2=16.109,P=0.000),尿液转清时间(2±1dvs4±1d,t=-11.831,P=0.000),术后带尿管时间(10±8dvs19±10d,t=-5.680,P=0.000),术后下床活动时间(6±4dvs20±10d,t=-9.785,P=0.000),术后住院时间(20±14dvs34±24d,t=-3.914,P=0.000)均优于开放组,但并发症发生率高(15.1%vs2.9%,,=6.173,P=0.013)。结论TUVP联合TURP治疗BPH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开放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