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微創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微创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行微创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34.4%、无效率为25.7%、总有效率为74.3%,微创组患者的治愈率为40.0%、无效率为5.7%、总有效率为94.3%,微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方面与微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对照组与微创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5、15、30d,对照组与微创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较术前显著降低,且微创组患者的NIHSS评分术后5、15、30d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确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神经功能改善明显,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简易、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NIHSS评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创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探析。方法选择在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过治疗的158例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患者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两组,两组分别采用了不同内血肿清除治疗方式,对两组中的患者手术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观察组中,总有效率达到82.8%,死亡患者例数为18例,占11.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对低一些,为42.7%,死亡患者例数为63例,占据总例数的40.1%;另外对于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观察组的为1.836±0.69天,5例再出血患者,对照组中患者意识恢复的时间长一些,为3.566±1.42天,11例再出血患者,两组之间的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微创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手段简单易行且具有明显的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 脑出血 临床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unt-Hess高分级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方法65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内动脉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效果。结果随访,GOS结果Ⅰ级18例,Ⅱ级4例,Ⅲ级6例,Ⅳ级9例,Ⅴ级28例,预后良好率56.9%,病死率27.7%;32例早期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率、病死率为59.4%、28.1%,33例晚期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率、病死率为48.5%、33.3%,对比早期与中晚期治疗的预后良好率、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6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栓塞治疗,并发症4例。结论Hunt-Hess高分级内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栓塞早期治疗,可减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血管痉挛发生,改善预后效果。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微创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2016年3月份——2017年3月份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104例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开颅和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得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为96.15%,较比对照组84.62%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出血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微创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有效降低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效果
  • 简介:目的: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对4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内血肿的患者实施微创清除术,在综合治疗的同时,积极做好临床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康复训练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结果:本组存活42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2例。存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能有效引流高血压性脑出血引起的内血肿,降低脑出血死亡率,是一种抢救急性脑出血简便、经济、患者易接受的一种手术方法。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外科学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开颅手术与锥穿刺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3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31例对照组开颅手术治疗,给予32例观察组锥穿刺术治疗,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复发率及血肿清除成功率)及术后格拉斯哥(GOS)预后评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血肿清除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GOS评分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开颅手术,锥穿刺术在脑出血患者中所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且血肿清除成功率高,术后预后较好,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 标签: 脑出血 开颅手术 锥颅穿刺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自发性低压综合征的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自2014年3月-2017年7月期间的25例自发性低压综合征的患者,通过病例的分析、临床调查研究和询问主治医师等方式对其临床表现和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均出现体位性头痛,部分伴有头晕、恶心、呕吐、颈部疼痛、听力下降和耳鸣等症状。15例患者由外院转入我院治疗,曾被误诊为脑膜脑炎3例、枕神经痛2例、硬膜下血肿2例、病毒性脑炎1例、小脑扁桃体下疝1例,误诊率为60%。入院后25例患者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以及头颅MRI检查显示,12例正常,5例出现“脑下沉”改变,4例出现硬膜下积液,2例硬膜下血肿,2例小脑扁桃体下疝,脑脊液压力低于60mmH20,确诊为自发性低压综合征。确诊后17例给予保守治疗症状逐渐好转,8例实行血帖治疗,症状改善,出院后随访情况良好。结论对于自发性低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应进行准确辨别,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及时行腰穿检查,防止与其他疾病的症状混淆而发生误诊。

  • 标签: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临床表现 误诊原因
  • 简介: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新生婴儿自发性内出血的首选方法。其方法简单有效、损伤小、治愈率高,但仍有一些严重并发症影响其临床病程及预后。对我院新生婴儿自发性内出血行钻孔引流术21例及对并发症的观察及防治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出血/外科学 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钻穿刺引流术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本次6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接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患者接受传统开颅手术,研究组(34例)接受微创钻穿刺引流术,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是75.53%,较对照组的94.12%更低,差异统计呈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社会职能、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以及身体疼痛等生活质量评分均要比对照组高出许多,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钻穿刺引流术治疗,除了可以缓解患者脑出血症状,同时可以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使患者可以及早恢复健康,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传统开颅手术 微创钻颅穿刺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并内血肿脑室引流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3例脑动脉瘤破裂并内血肿患者参与研究,患者均采用了脑室引流术进行治疗,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取了良好的临床护理工作,同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结果23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后,未出现死亡病例,其中有18例患者恢复状态良好,4例患者出现轻度残疾,1例患者出现重度残疾。结论在脑动脉瘤破裂并内血肿患者的进行脑室引流术前、术中和术后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有利于巩固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动脉瘤破裂 颅内血肿 脑室引流术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降低颅脑术后内感染发生率的作用研究。方法选取特定时间段(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接收的88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护理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程度和感染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程度和感染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护理中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程度,还能提升护理结局、降低感染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医护人员在临床中推广并使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脑术 颅内感染发生率 作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脑出血内血肿治疗中应用微创穿刺碎吸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脑出血内血肿患者44例,按照手术方案进行分组,围绕保守治疗方法(参照组,n=22)与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方法(研究组,n=22)对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脑出血内血肿治疗中应用微创穿刺碎吸术方法,能够有效的清除患者的内血肿,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微创穿刺碎吸术 脑出血 颅内血肿
  • 简介:摘要王瑷萍在30多年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本文总结了王师辨证论治、潜方用药治疗慢性脾胃病的特色经验。

  • 标签: 王爱萍 经方 慢性脾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镜下逆行胆囊造影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抽取2017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诊治的15例胃镜下逆行胆管造影患者资料,以均衡原则为基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施以舒适护理与常规护理,评估2组并发症状况、护理满意状况、干预前后生存质量。结果2组相较而言,观察组并发症状况更少(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状况更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存质量更高(p﹤0.05)。结论在胃镜下逆行胆管造影患者的护理中,施以舒适护理模式,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状况,提高护理满意状况、日常生存质量,临床效果颇为明显,因此,可以广泛实践与应用。

  • 标签: 胃镜 逆行胆管造影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外敷对骨折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四肢骨干骨折60例,其中尺桡骨骨折25例,胫腓骨骨折22例,肱骨骨折13例,股骨骨折10例,均行手术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骨折治疗仪治疗,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治疗组加用中药外敷治疗,每次中药外敷持续24小时,24小时后拆除,分别与术后3日,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通过观察对比伤肢临床症状情况(如肿胀、压痛、临近关节活动情况),同时X线进行评价骨痂生长情况。将所得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治疗组为96%,对照组为9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在早期3日、1周、2周、1个月时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药外敷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高龄急性重症的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龄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分别接受皮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症状体征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调理时间2.6±0.5h,手术时间35.4±1.2min,出血量10.5±1.2ml,住院时间10.6±1.2d;对照组患者入院调理时间5.3±0.8h,手术时间61.3±1.3min,出血量26.7±1.7ml,住院时间21.7±1.5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体温恢复时间1.5±0.1d,凝血功能恢复时间1.7±0.3d,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2.4±0.3d,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患者平均体温恢复时间2.6±0.2d,凝血功能恢复时间2.8±0.2d,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4.3±0.4d,不良反应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治疗高龄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 高龄急性重症胆囊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治疗高龄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高龄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急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患者给予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加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接受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数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高龄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各项手术指标相对较好,术后恢复速度较快,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序贯胆囊切除术 高龄 急性重症胆囊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破裂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与治疗方式。方法将2011年11月-2016年12月128例破裂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各纳入64例。单纯支架组采取的治疗方式为单纯支架辅助治疗,支架+球囊组则采用球囊联合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即刻栓塞、栓塞完成率、致密栓塞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复发率。结果支架+球囊组即刻栓塞、栓塞完成率、致密栓塞率高于单纯支架组,P<0.05;支架+球囊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支架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支架+球囊组复发率低于单纯支架组,P<0.05。结论破裂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确切,可提高即刻栓塞、栓塞完成率、致密栓塞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破裂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治疗效果 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42例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内血肿手术的临床效果,推广更适合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外伤性多发性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治疗实验,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21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进行保守治疗,实验组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更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结果实验组手术治疗之后对比得出治疗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改善情况较好,死亡率和重残率较低,且无术后并发症出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内血肿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和重残率,对患者治疗有很大好处,值得向大众推广。

  • 标签: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手术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42例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内血肿的临床分析。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外伤性多发性内血肿42例患者分组,对照组21例采取保守治疗方法,手术组21例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外伤性多发性内血肿清除时间、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和外伤性多发性内血肿治疗优良率、死亡率、重残率进行比较。结果手术组外伤性多发性内血肿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组死亡率、重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组患者外伤性多发性内血肿清除时间、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伤多发性内血肿的治疗中,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过研究验证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借鉴和推广。

  • 标签: 手术治疗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