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新生儿经脐静脉中心静脉置(UV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感染病原菌。方法对112名出生体重大于1500g、出生24h内行UVC的新生儿,于置后即时做血培养及置后24h和1周的脐根部皮肤拭子细菌培养。置相关性感染定义为"脐轮持续红肿超过24h或置后明显腹胀,或无原因精神反应差,或血培养阳性"。结果置相关性感染率为8.9%。所有标本的细菌培养总阳性率为9.4%,置后24h和1周脐根部皮肤表面拭子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1%和16.2%。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5.2%和44.8%,革兰阳性菌中以B族链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主。结论UVC与新生儿院内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UVC相关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相似。

  • 标签: 脐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相关性感染 病原菌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及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瘤的病理性质,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在68例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瘤组织中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PCNA、MMP-2的阳性表达情况,并以20例大月份引产胎儿的胸导管作为正常淋巴组织对照.结果PCNA、MMP-2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6%、8.8%,与正常淋巴组织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P值均>0.05).结论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结瘤可能是一种淋巴畸形而非真性肿瘤.

  • 标签: 囊状淋巴管瘤/病理学 头颈部肿瘤/病理学 增殖细胞核抗原/分析 金属蛋白酶类/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蝎黄解痉哮颗粒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Th1/Th2类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6~8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小剂量中药组、大剂量中药组,每组6只。制备支气管哮喘模型,小剂量中药组、大剂量中药组分别给予蝎黄解痉哮颗粒免煎制剂每日0.72、2.89g,按20mL/kg配制成水混匀溶液灌胃每日2次,连续10d;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IL‐5、γ干扰素(IFN‐γ)含量以及肺组织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变化,并观察BALF中炎症细胞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哮喘模型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IL‐4、IL‐5含量水平升高和IFN‐γ水平降低;肺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大剂量中药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IL‐4、IL‐5含量水平下降和IFN‐γ水平升高;肺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降低,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大剂量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38MAPK可能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蝎黄解痉哮颗粒对哮喘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磷酸化、调节Th1/Th2平衡失调、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有关。

  • 标签: 哮喘 蝎黄解痉治哮颗粒 TH1/TH2细胞因子 小鼠 动物 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6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早期气管插管拔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近3年来收治的70例6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全部病例按气管插管拔时间分为早期拔组(<12h)和非早期拔组(≥12h),比较两组在年龄、体重、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大小、术前是否合并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或气管狭窄等方面的差异,将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al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因素。结果6月龄以下患儿共70例,早期气管插管拔51(7286%)例。早期拔组患儿平均体重高于非早期拔组患儿,分别为(558±122)kg和(476±102)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6,P=0011);早期拔组患儿主动脉阻断时间和CPB时间分别为(3075±1133)min和(5755±1217)min,非早期拔组患儿分别为(4847±2204)min和(8253±255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拔组患儿室间隔缺损明显小于非早期拔组患儿[(081±024cm)vs(107±02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大小和CPB时间是影响婴儿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气管插管拔的因素。结论对于心内畸形简单但术前病情严重的低月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是安全可行的。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大小、CPB时间是影响术后早期气管插管拔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婴儿 室间隔缺损 气管拔管
  • 简介: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性肝空肠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中期疗效,探讨腹腔镜下肝空肠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09年10月作者采取腹腔镜下肝空肠吻合术治疗的21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临床资料,并将1993年9月至2001年9月行开放性肝空肠吻合术的200例患儿作为对照,对其诊疗情况及术后恢复、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手术时中位年龄分别为4.16岁(7d至18岁)、4.59岁(13d至17岁),中位随访时问分别为38个月、14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例数超过35例时,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前明显缩短(P〈0.01),至2009年,与开放手术组相比,平均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3.04±0.98)hVS(2.95±0.91)h,P=0.557)]。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平均失血量约(9.08±6.13)mL,而开放手术组约(35.33±33.2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腔镜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恢复饮食时间及引流时间均较开放手术组明显缩短(P〈0.001),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并发症较开放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腹腔镜下肝空肠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安全可行,其中期疗效与开放手术相似,甚至优于开放手术。

  • 标签: 腹腔镜 胆管肠吻合术 胆总管囊肿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