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沙丁胺醇溶液经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发作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就诊支气管哮喘患者56例分为治疗组(n=30例)和对照组(n=26例)。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和沙丁胺醇溶液各2-加入生理盐水2ml中进行高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q12h。对照组为传统治疗方案。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均7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0%,对照组有效率65.3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身激素用量治疗组较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沙丁胺醇溶液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起效快、疗效肯定。

  • 标签: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布地奈德混悬液 沙丁胺醇溶液 雾化吸入治疗 疗效观察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白三烯拮抗剂联合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老年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2月-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106例老年哮喘病患者进行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观察组62例,采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与口服孟鲁斯特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1秒内的用力呼出量和呼气峰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三烯拮抗剂联合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老年哮喘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是良好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白三烯拮抗剂 沙美特罗替卡松 老年支气管哮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哮喘人群中前列腺素DP受体基因(PTGDR)-54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血清中IL-4的影响。方法将60例哮喘患者按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标准分为轻中度哮喘组和重度哮喘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和琼脂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哮喘组前列腺素DP受体基因-549位点基因型,然后采用酶脸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哮喘不同基因型之间有无显著差异。结果哮喘人群前列腺素DP受体基因-549位点存在三种基因型分别为CC,CT和TT型;不同基因型的血清IL-4蛋白浓度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PTGDR启动子C-549T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血清中的IL-4无关联。

  • 标签: 哮喘 前列腺素DP受体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酶联免疫吸附法 白介素-4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96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孟鲁司特钠片10mg,每日一次,经口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50μg/250μg/吸,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50μg/250μg/吸,每日2次。两组均以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72,P=0.049<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咳嗽、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的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χ2=4.376,P=0.036<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疗法能明显改善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最近哮喘的发作,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孟鲁司特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 支气管哮喘 疗效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泵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得辅助治疗小儿哮喘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方法将2011年10月-2011年12月收入我院治疗的164例哮喘轻、中期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8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平喘,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高压泵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得溶液。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压泵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得治疗小儿哮喘疗效好,且安全,方便,经济。同时建立了一种较为合理的临床雾化吸入护理方法。

  • 标签: 高压泵雾化 沙丁胺醇布 地奈得 哮喘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丁胺醇、异丙托溴胺、氟替卡松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沙丁胺醇/异丙托溴胺/氟替卡松雾化吸入,并对治疗前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57例患者中,临床控制者20例,显效者28例,好转者5例,无效者4例,总有效率达93.0%;FEV1、PEF、FEV1/FV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联合沙丁胺醇、异丙托溴胺、氟替卡松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安全、方便、有效、依从性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较好地控制炎症、改善患者肺功能,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沙丁胺醇 异丙托溴胺 肺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气道炎性反应、网状基底膜厚度以及气道高反应性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28例哮喘患者(哮喘组)吸入布地奈德200μg,2次,d,持续12个月。治疗前后均行肺功能检查及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取肺泡灌洗液及支气管黏膜行病理检查,并与10例非哮喘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哮喘组治疗前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上皮细胞、肥大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哮喘组:(1.60±0.11)%、(2.50±0.29)%、(0.1100±0.0100)%,对照组:(0.50±0.02)%、(1.20±0.08)%、(0.0200±0.0001)%,P〈0.01],支气管黏膜活检组织示网状基底膜厚度、平滑肌厚度较对照组增厚[哮喘组:(14.25±2.15)、(0.36±0.01)μm,对照组:(4.45±1.22)、(0.20±0.01)μm,P〈0.01]。哮喘组治疗后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上皮细胞、肥大细胞比例[(0.80±0.04渤、(1.60±0.07)%、(O.0500±0.0020)%]较治疗前下降(P〈0.01),网状基底膜厚度、平滑肌厚度[(6.18±1.30)、(0.26±0.02)μm]也较治疗前改善(P〈0.01)。哮喘组治疗后气道高反应性下降(P〈0.01)。网状基底膜厚度与支气管激发试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20%所需乙酰甲胆碱激发剂量呈负相关(r=-0.672,P〈0.01)。结论哮喘患者气道炎性反应、网状基底膜厚度、气道高反应性之间相互关联,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气道炎性反应,降低网状基底膜厚度,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 标签: 哮喘 基底膜 支气管高反应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在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病人运用孟鲁司特钠的后组与未用的前组行有效率比较;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的病人运用孟鲁司特钠的后组与未用的前组行哮鸣音完全控制的时间比较。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病人运用孟鲁司特钠后疗效明显提高,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病人哮喘音完全控制的时间在孟鲁司特钠组明显缩短。结论孟鲁司特钠在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病人有明显协同控制病情的疗效。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期病人 孟鲁司特钠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与膜受体稳定剂联用治疗儿童变异性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变异性哮喘患儿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孟鲁司特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酮替芬。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较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随访半年复发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与膜受体稳定剂联用治疗儿童变异性哮喘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膜受体稳定剂 儿童变异性哮喘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17(IL-17)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对屋尘螨过敏的哮喘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2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IL-17Treg/Treg的百分比,及其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结果:间歇一轻度哮喘组m=16)、中重度哮喘组m:11)、正常对照组(n=25)IL-17Treg/Treg百分比分别为(7.51±2.90)%、(19.13±9.80)%、(45.30±2.23)%,间歇.轻度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中重度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及间歇.轻度哮喘组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别P〈0.001、P〈0.01)。IL-1TTreg/Treg百分比与FEV,%呈显著负相关(r=-O.465,P〈O.01)。结论: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可分泌IL-17,IL-1711reg细胞可能为Treg细胞向Thl7细胞转化的中间态,IL-17CFreg细胞可能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了哮喘患者的病情。

  • 标签: 过敏性哮喘 调节性T细胞 白细胞介素17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 简介:目的探讨孕期和哺乳期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干预对子代哮喘大鼠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p。(TGF-β1)及Smad,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低剂量、中剂量及高剂量1,25.(OH)2D3干预组和对照组。受孕第7天起,以隔天灌胃的方式分别给予低、中剂量及高剂量组2、10、20μg/mL1,25-(OH)2D3,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直到子代大鼠生后21d断乳为止。制备子代大鼠哮喘模型。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TGF-β1和Smad3的表达变化。结果(1)各组仔鼠哮喘模型支气管炎症程度不同,与对照组相比,低、中剂量组炎症反应减轻,而高剂量组则加重。(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GF-β1及pSmad3在低、中剂量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在高剂量组则表达明显增高(P〈0.05)。(3)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中剂量组TGF—β1和Smad3mRNA表达降低(P〈0.05),而高剂量组两者的mRNA表达增高(P〈0.05)。结论在大鼠哮喘模型中,1,25-(OH)2D,可能通过维生素D受体信号通路,进而调节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 标签: 哮喘 维生素D TGF-Β1 SMAD3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CO2)监测在危重型哮喘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患者12例,在0、1、6、12、24h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即刻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02)。结果12例患者在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后0、1、6、12、24h,PETC02与血气分析中PaC02分别呈正相关(r值0.795~0.915,P<0.01),随着病情的改善,PaC02与PETCO2之差有所减少。结论PETC02监测是属于无创性监测方法,可连续监测,重复性好,在危重型哮喘机械通气患儿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监测 机械辅助通气 重症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