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3 个结果
  • 简介:利用中国199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方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耕地非农化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及耦合协调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我国31个省份耕地非农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在长期内,由于各地区经济、资源差异,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和耕地非农化呈现出不同的因果关系。在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方面,从总体上看,都从1998年左右的中度失调状态逐步过渡到勉强协调的状态,各区域之间又存在差距。因此,要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实行适度从紧的耕地非农化政策;优化耕地保护调控指标的分配结构;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的盲目依赖,促进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

  • 标签: 耕地非农化 经济增长 协整分析 耦合协调度 面板数据
  • 简介:从前后十年间两波全国性问卷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多数民众眼里,国家治理的能力与绩效危机并未显现。民众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的评价普遍较高,但“央地差”明显;而对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经济形势、民众生活保障等四个方面的治理绩效,民众的评价也总体良好。回归分析表明,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对我国公民评价国家治理均有显著影响。不过,公民的政治情感对于政府信任和官员信任之间存在着“区隔”,政治认同在制度认同和制度能力认同之间也存在着“区隔”,前一“区隔”反映了当下中国“官民对立”的现实以及中国政治传统中“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文化传统,后一“区隔”则反映了民众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矛盾心理。

  • 标签: 国家治理 治理能力 治理绩效 政治认同 政治情感
  • 简介:为了考察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恢复重建政策执行公平性和社会网络因素对基层政府信任度的影响机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使用汶川灾区三年期追踪调查数据,对政策执行公平性、社会网络与基层政府信任度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政策执行公平性是影响基层政府信任度的重要政府绩效因素,而社会网络在信任建构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村民对基层政府信任的生成机制主要应归因于社会交往过程,在此过程中非正式信息、情绪性评价等感性因素发挥着显著作用。社会网络不仅是一种原发性的政府信任建构来源,同时作为一种信息传导机制,调节村民的政策公平感对基层政府信任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应重视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及感性因素对基层政府信任的建构作用,在政策实践中应特别注重公平性与信息的公开透明,而不只是将理论视野和实践聚焦于偏重经济方面的政府绩效。

  • 标签: 基层政府信任 政策公平 社会网络
  • 简介:农村养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对我国5个省1600位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考察了以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养老的推行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的变化。从群体分异视角出发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新农保的实施对适龄参保群体和应受益群体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新农保参保和受益情况都存在显著差异;从适龄参保群体来看,与未参保者相比,参保者为自己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频度更高;从应受益群体来看,已受益群体获得代际经济支持的频度明显小于未受益群体,新农保对农村家庭养老产生一定程度的替代。然而,家庭养老的部分功能如精神慰藉难以被社会养老替代,因此在积极鼓励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并逐步提高新农保待遇的同时,突出家庭养老的重要性,促进农村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互补,有助于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融合发展局面的形成。

  • 标签: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家庭养老 群体分异 替代效应 互补
  • 简介:个人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民生的一项主要指标,而住房问题则是备受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调查数据,从城镇居民住房面积的角度分析住房对城镇居民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对其个人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影响。

  • 标签: 主观幸福感 住房面积 影响 回归 分析
  • 简介:“劳动报酬”和“休息休假”权益是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其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公平正义最直接的体现.然而一些企业通过提高劳动定额和压低计件单价来加大员工的工作强度、延长其工作时间、规避加班工资的支付,忽视乃至侵犯了劳动者的权益.这既不利于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应该努力寻求一种在不损害双方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企业和职工双赢的途径.

  • 标签: 计件工资 劳动报酬 休息休假 权益维护 劳动关系
  • 简介:网络社会中各类组织呈现界限模糊化、权力分散化等特点,导致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类型众多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事件,迫切需要系统和全面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模式。新时期、新形势下,面对复杂多样的城市公共安全新问题,国内外研究和管理实践基本形成了以协同治理为主题的关注热点。本文从组织关系视角出发,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选取“8·12天津港事件”组织网络为实证对象,采用全网数据进行事件分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协同治理网络结构和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研究,旨在探究同质组织间、异质组织间的协同治理网络。研究发现,网络位置与角色是基于节点间关系特征而形成的类别,节点组织性质和层级影响组织内部和跨组织的协同方式及协同动力。最后从优化网络整体结构、强化关键节点对其他组织节点影响、发展数据信息共享和促进跨组织协同等方面探索了协同治理理念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协同治理中的应用。

  • 标签: 城市公共安全 协同治理网络 天津港事件 指数随机图模型
  • 简介:近年来吸毒问题困扰西南地区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使得毒品在西南农村社会呈蔓延发展趋势。以务川为例,西南多民族聚居区的毒品泛滥呈现萌芽、隐形快速增长和爆发三个阶段。吸毒人员以农村青少年和外出务工人员为主,吸毒区域遍布各个乡镇,呈现全面爆发态势。究其原因,新型毒品蔓延、文化落后、人口流动、管控力度不够等是主要原因。面对如此形势,发展地方经济与文化以抵御毒品对农村的侵蚀,发动联合广大的群众共同抗击毒品犯罪,宣传禁毒知识、建立吸毒人员帮教体系使他们回归社会是解决当前农村毒品问题的有效途经。

  • 标签: 吸毒 毒品犯罪 毒品亚文化 新型毒品 帮教体系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明确强制隔离戒毒是戒毒的主要手段,心理矫正是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吸毒人群的主体——青年,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存在烦躁、自卑、抑郁、焦虑、淡漠、偏执等心理表现,出现反社会型和依赖型等人格障碍。对强制隔离戒毒青年进行心理矫正,需要从管理模式、教育方式和文体活动着手,改变戒毒青年的错误认知和不良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降低复吸率,提高操守率。

  • 标签: 强制隔离戒毒青年 心理特征 心理矫正
  • 简介:在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发展中,地方政府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所产生的负面效果越来越明显,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去调整和引导地方政府行为,促使地方政府增加社会保障开支以促进社会公平。采用1998--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研究显示,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的财政开支上主要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影响;地方政府在回应中央政府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其行为并不同于“晋升锦标赛”所归纳的以GDP增长为主要目标的一元竞争模式,而是演变为在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下,地方政府分别参与不同目标竞争的二元竞争模式。在既往对中国地方政府行为考察的政治激励和财政激励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结构、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和地方所处的社会经济情况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地方政府行为变化的分析提出二元竞争模式以弥补“GDP晋升锦标赛模式”对地方政府行为解释力的不足。

  • 标签: 地方政府行为 中央与地方关系 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 二元竞争
  • 简介:民国时期,十月革命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阶段性特征。关于十月革命精神的总结,在民国文献语境中有两个层面.一是总结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二是揭示十月革命中蕴含的内在精神。“走俄国人的路”是受十月革命影响后中国社会产生的变革中最深刻、最直接的表达,这不仅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还体现在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东方社会多了一条可以选择的现代化道路。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十月革命成为连接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与世界革命运动的纽带。考察民国时期关于十月革命的期刊文献,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关于十月革命的思想和理论是根据俄国实际情况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证明了十月革命的道路是正确可行的,激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中国人民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憧憬。通过通俗化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十月革命逐渐深入人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

  • 标签: 十月革命 民国时期文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史
  • 简介:虽然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增大,但他们在城市的社会融入状况没有一致的结论。本文根据流动人口的户口性质和年龄特征将流动人口细分为城城青年、城城壮年、乡城青年和乡城壮年四个不同的亚类型,比较了四种类型流动人口在性别、受教育水平、流动范围、流动原因等方面的特征,并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测算了四类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程度。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住房状况不断改善,流动范围呈现青年倾向于省内流动,壮年倾向于跨省流动;不同维度的融入进程并不同步,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融入水平较高,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融入水平较低;在四类流动人口中,城城壮年流动人口是社会融入最好的,乡城青年流动人口是社会融入最差的;城城流动人口的融入水平高于乡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壮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高于青年流动人口。

  • 标签: 流动人口 青年流动人口 社会融入 因子分析
  • 简介:受特定语言文化、宗教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制约,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现出独特的流迁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收入水平。依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归纳和对比少数民族与汉族流动人口的流迁特征,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综合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迁特征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偏低,除受流迁主体的就业身份、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等基本因素的影响以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迁动因、流迁时间、流迁地点和流迁范围均对其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流迁特征 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