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大连医科大学制定实施了"5+3"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以导师制培养为载体,在医学本科教育全过程中,制定分阶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涵盖课程、讲座、实验设计、论文等基本科研能力训练,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通过对首届"5+3"学生阶段性培养成果的统计学分析发现,"5+3"学生发表中文期刊、SCI,主持国家级创新项目、省级创新项目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普通5年制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以导师制为核心的科研基础训练对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效果显著,对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具有可实施性。

  • 标签: 创新人才培养 临床医学 "5+3"一体化 导师制 科研能力
  • 作者: 张英姿 王秀琼 柳颐龄 杨艳峰 王世平 金梅 蔡江晖 王献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02期
  • 机构: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心血管内科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护理部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超声科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药剂科 610091,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心血管内科,成都 61003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期(以下简称为疫情期),基于在线防控管理模式(PCM-online)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MDT)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患儿(受试儿)门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心血管内科接受长期治疗,并且在2020年1月21日至2月19日疫情期,需接受复诊的35例受试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建涵盖临床医疗、护理、心脏超声、药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MDT,采取"互联网+"形式,对需接受复诊受试儿家属进行川崎病及CAL等在线咨询,心理干预,用药、营养饮食与家庭护理指导,以及COVID-19相关知识宣教与外出就医防护措施指导。对部分情绪相对紧张、焦虑的受试儿家属,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在线心理疏导。基于PCM-online的MDT干预前、后,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其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对SCL-90各因子评分及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组35例受试儿,接受基于PCM-online的MDT管理后,取消现场门诊复诊者为26例,避免至少52人次外出就医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风险;9例因病情需要进行现场复诊。②基于PCM-online的MDT对11例受试儿家属采取SCL-90进行心理测评的结果均呈阳性,经心理疏导后,SCL-90焦虑、恐惧因子评分分别为(1.38±0.44)分与(1.23±0.42)分,均较心理疏导前的(1.64±0.25)分与(1.38±0.13)分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5、2.883,P=0.010、0.021)。③采取基于PCM-online的MDT干预后,35例受试儿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8.6±1.4)分,显著高于干预前的(94.3±4.7)分,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9,P<0.001)。结论疫情期,基于PCM-online的MDT可达到疫情防控与促进受试儿康复目的,是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效防控模式。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小,研究时间相对较短,该模式是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新型冠状病毒疾病 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 在线防控 管理模式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当前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通识教育阶段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通过问卷分析及访谈的方式对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从事八年制双语课程教学教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事八年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教师及部分教务管理教师进行调研,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探索改进措施。结果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重视程度较高,但任课教师反映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整体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率较低,亟待改进。结论八年制大学英语课程实施效率不理想,原因来自教师、学生双方,需从两方面进行改进。

  • 标签: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大学英语 存在问题 解决方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