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针对76名接受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病人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法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38名病人,且全部开展CT血管造影诊断。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就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诊断精准性、特异敏感性和护理风险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诊断精准性、特异敏感性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护理风险出现率方面,研究组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诊断 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在临床上医治食管癌患者,干预工作展开过程中,观察施用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干预,具体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由本院接受诊治,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这一期间,食管癌患者80例,收集成研究对象,经由系统抽样后,确立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纳入研究对象,施用常规放疗措施,试验组纳入研究对象,施用适形调强放疗措施,治疗工作展开后,两组比对,各干预对象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治疗工作开展后,干预对象获得治疗总有效率,其评估结果,试验组所得数值,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干预对象获得不良反应发生率,其评估结果,试验组所得数值,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适形调强放疗医治干预,施用于食管癌患者临床医治的干预工作中,干预所得评估结果更好。在积极、有效的干预之下,患者的症状得到较好的缓解,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预后更佳,优越性更强,值得推广至临床。

  • 标签: 食管癌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 常规放疗 临床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病变者应用经阴道超声技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均采用经阴道超声技术进行诊断,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分析经阴道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经阴道超声技术诊断80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中,其诊断结果中子宫内膜炎11例(13.75%)、子宫内膜息肉21例(26.25%)、子宫内膜增生29例(36.25%)、粘膜下肌瘤14例(17.50%)、子宫内膜癌5例(6.25%)。结论:经阴道超声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准确性较高,对子宫内膜病变类型诊断较为明确,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子宫内膜病变 经阴道三维超声技术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前列腺癌适形或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本次实验选取我院在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接受放射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患者60例,其中接受适形放疗的患者30例,接受强调适形的患者30例,比较两种放疗方法对患者前列腺周围器官的危及剂量分布以及靶区要求。结果:强调适形放射疗法的各项指标都优于适形疗法,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前列腺癌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临床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乳腺癌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效果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纳入2023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调强放疗治疗,观察组进行适形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放疗前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差异不大,治疗后明显降低,但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放疗皮肤受损产生率为4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存在意义(P<0.05)。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和适形放疗的治疗效果都比较好,治疗效果的差异并不大,但是调强放疗在减少皮肤损伤方面更具有优势,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放疗 乳腺癌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  目的:动态增强MRA与DSA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比较。方法: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为对象,采用动态增强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对比诊断准确率。结果:共显示180段下股动脉。DSA诊断可见,狭窄下肢动脉共134段;动态增强MRA诊断可见,下肢下肢动脉共136段。动态增强MRA与DSA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MRA与DSA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符率高,临床可运用动态增强MRA诊断该疾病。

  • 标签: 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阴道二超声与超声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阴道分娩产妇96例,分别采用经阴道二超声与超声方法检查。根据妇产科学当中关于盆底功能障碍诊断标准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同时计算出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结果: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94.79%、敏感度为95.38%、特异度为93.55%,分别高于二超声检查的68.75%、69.23%、67.74%,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当中,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方法,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二超声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经阴道二维超声 经阴道三维超声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临床分析32例立体耳支架成形在二期全耳廓再造中的应用体会。方法从2001年~2005年对32例小耳畸形患者应用自体肋软骨二期全耳再造法进行耳廓再造共33个,手术Ⅰ期为耳解剖结构轮廓再造,Ⅱ期为颅耳角再造。结果本组32例,30例手术效果满意,2例外耳轮软骨尖端弹开外露,行外露软骨再固定,局部皮肤转瓣缝合,痊愈。随访3个月-4年,再造耳廓具有个性化的立体轮廓。结论应用自体肋软骨耳支架成形进行的耳解剖结构轮廓再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再造耳廓具有个性化的立体轮廓,拥有良好的颅耳角,能承受日常生活压力。

  • 标签: 小耳畸形 全耳廓再造 耳支架成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彩超检查对于胎儿中枢神经畸形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将我院 2017年 1月至 2017年 11月诊治的高危妊娠孕妇共计共计 120例为研究样本,分别进行二彩超检查及彩超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法对于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检出率。 结果:彩超的畸形检出率为6.67%,二彩超的畸形检出率为 3.33%;二彩超检测的准确率为 50.00%( 4/8),而彩超检测的准确率为 100%( 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彩超应用于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检查中,检出率高,漏诊率低,该检查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三维彩超 胎儿 中枢神经 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经会阴二、联合超声对女性分娩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2例产后6-10周初产妇,按生产方式的不同,分为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每组56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56例健康未育女性,设为对照组。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各组对象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结果二检查下,经阴道分娩组的尿道旋转角与剖宫产组接近,大于对照组,剖宫产组尿道旋转角大于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组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大于剖宫产组,大于对照组,剖宫产组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大于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大于剖宫产组,大于对照组,剖宫产组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大于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组宫颈下移距离与剖宫产组接近,大于对照组,剖宫产组宫颈下移距离大于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组膀胱颈下移距离与剖宫产组接近,大于对照组,剖宫产组膀胱颈下移距离大于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组盆膈裂孔面积与剖宫产组接近,大于对照组,检查下,对照组盆膈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组肛提肌厚度与剖宫产组接近,小于对照组,剖宫产组肛提肌厚度小于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组耻骨直肠肌厚度与剖宫产组接近,大于对照组,剖宫产组耻骨直肠肌厚度大于对照组。结论经会阴二、联合超声对女性分娩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检查结果准确,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主要受到妊娠行为影响,剖宫产后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相对较为理想,但不具有长期优势。

  • 标签: 初产妇 盆底结构 盆底功能
  • 简介:目的通过乳胶-氧化铋对比剂与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家兔腹盆腔器官内血管系统的数字化图像重建.方法6只4月龄雌性健康家兔作为研究对象.试验动物均进行腹腔麻醉.麻醉成功后纵行切开家兔腹壁,暴露盆腹腔血管,完成腹主动脉插管(用于子宫、膀胱、小肠的对比剂在体灌注)及肾动脉插管(用于肾脏的对比剂在体灌注).选择乳胶-氧化铋混合溶液(氧化铋颗粒/乳胶溶液=1g/mL)作为血管灌注对比剂.血管灌注成功后选取家兔的子宫、膀胱、小肠和肾脏作为研究器官.利用SkyScan1076型Micro-CT对目标器官进行扫描,使用NRecon软件对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和转化.采用Mimics17.0软件对目标器官内的血管图像进行重建,获得家兔不同器官内的血管树图像,分析家兔不同器官内不同血管树的分级和分支特点.结果目标器官的血管树数字化重建模型均构建成功.家兔膀胱血管树的最小可测量血管分级为二级,直径为(0.41±0.08)mm;子宫血管树的最小可测量血管分级为级,直径为(0.39±0.08)mm;小肠和肾脏血管树的最小可测量血管分级均为四级,直径分别为(0.27±0.04)mm和(0.19±0.03)mm.结论采用乳胶-氧化铋混合对比剂进行动物血管灌注Micro-CT成像,通过相关软件可成功重建动物器官内血管树的图像,可显示家兔器官血管树的走行并测量血管直径,对于小动物腹盆腔器官血管系统尤其是微小型血管网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具有较大优势,为小动物腹盆腔器官疾病模型中血管解剖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X线显微体层摄影术 对比剂 成像 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中应用替吉奥联合适形放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接收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适形放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放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替吉奥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各指标下降并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中应用替吉奥联合适形放射治疗方法,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替吉奥 三维适形放射 中晚期食管癌
  • 简介:【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能量多普勒超声(three-dimensional power doppler ultrasound 3D-PDA)技术评估备孕期女性子宫内膜类型、厚度、容积及血流情况,探讨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备孕期女性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 ER)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备孕期女性84例,经常规二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的形态,观察内膜并对其形态进行检测和测量,再通过超声能量多普勒检查模式下,进行子宫内膜的成像并储存数据,运用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VOCAL)软件计算子宫内膜容积、子宫内膜血管指数( Vascularization index,VI)、血流指数( Flow index,FI)、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ed blood flow index,VFI)。依据从检查即日起两年内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和临床未妊娠组。比较两组上述各项参数,分析超声在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及预测妊娠率方面的临床价值。结果:84例备孕女性中妊娠组为38例,临床未妊娠组为46例。妊娠组和临床未妊娠组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月经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组内膜厚度明显高于临床非妊娠组。妊娠组子宫内膜形态为A型占比明显高于临床非妊娠组,C型占比明显低于临床非妊娠组。妊娠组子宫内膜容积<3mL占比明显低于临床非妊娠组,>5mL占比明显高于临床非妊娠组。妊娠组PI、RI、FI、VI、VFI 水平均明显高于临床非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阴道能量多普勒超声是评价备孕期女性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有效检查方法,可以较客观的反映子宫内膜发育及整体血流灌注情况,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常规预测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 标签: 三维超声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 备孕期 子宫内膜容受性
  • 简介:目的研究肝细胞线粒体与周围内质网的结构关系。方法制作大鼠肝组织连续超薄切片,通过电镜观察线粒体与其周围内质网的结构关系,重建其模型并进行体视学分析。结果连续切片和模型的观察显示:大多数线粒体周围既有RER,又有小囊泡状的SER,少娄线粒体则仅有小囊泡状的SER。这些内质网与线粒体紧密相贴,其间隙小于30nm,间隙内没有任何细胞器。体视学分析显示:肝细胞内有26%的RER和32%SER贴附在线粒体的周围。结论肝细胞线本通常在内质网包绕下执行生理功能,二者是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的整体。

  • 标签: 肝细胞 线粒体 内质网 三维重建 体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肿瘤予以多层螺旋CT重建后处理的诊断意义。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我院72例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完全随机基本原则,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MRI诊断,观察组实施多层螺旋CT重建后处理检查。观察两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结果可知,观察组诊断符合概率为94.44%,误诊概率为5.56%,漏诊概率为0,较对照组指标明显更优,P值小于0.05。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后处理应用于骨肿瘤患者中,临床价值较高,可准确检出病情,避免漏诊、误诊等现象贻误病情。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后处理 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多层螺旋CT重建后处理的诊断效果。方法本研究样本选择我院收治的骨肿瘤患者55例,以2015.10~2016.10为样本选取时段,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重建后处理,并行MRI检查,对2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与MRI诊断准确率(70.91%),多层螺旋CT重建后处理诊断准确率(89.09%)显著提升,2组比较存在P<0.05的差异,统计学形成意义。结论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多层螺旋CT重建后处理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将诊断准确率提升,在临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骨肿瘤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会阴实时超声测量POP-Q轻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膈裂孔测量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POP1、2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图像,比较不同分度患者盆膈裂孔在静息、收缩、Valsalva状态下盆膈裂孔横径、前后径以及面积。结果POP自然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在静息、收缩、Valsalva状态下盆膈孔测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无症状性与有症状性自然分娩组比较中,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P值为0.049<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可以作为有、无症状性盆腔脏器脱垂的检测指标,剖宫产及自然分娩对轻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影响不显著。

  • 标签: 盆底 超声检查 实时三维 盆隔裂孔
  • 简介:目的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在处理鹿角形结石遇到诸多难题,CT扫描重建构建结石与肾脏的3D影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辅助PCNL术中超声定位提高穿刺精度,降低穿刺难度,提高结石清除率。方法CT重建组纳入25例诊断为鹿角形结石患者,术前均行泌尿系CT平扫+重建,通过3D立体旋转,设计最短穿刺距离、直达肾盂、操作角度最广、最方便的通道,行斜仰卧位联合截石体位16F单通道PCNL术;CT组纳入30例,术前仅行泌尿系CT平扫,通过平面CT片预先设计通道,行同样术式做对照组;并讨论2例典型鹿角形结石案例。结果CT重建组与CT组在术中出血量[(108±24)mlvs(156±45)ml]、手术时间[(109±20)minvs(121±23)min]、结石清除率(91.21%vs85.73%)以及造瘘管留置时间[(6.5±1.9)dvs(7.7±1.7)d]的比较中,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住院时间[(13.0±1.8)dvs(14.5±3.0)d]、术后输血(0VS6.67%)和行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0vs6.67%)的比较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重建技术构建个体化鹿角形结石和肾脏的3D影像,为PCNL术的通道建立提供更精准的定位,从而实现手术风险的“最低化”,结石清除效果“最佳化”。

  • 标签: CT三维重建 肾结石 经皮肾镜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超声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观察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对照组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于产后6周开始,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两组产妇均于训练前、训练后,采用超声对盆底肌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训练前,静息、Valsalva、缩肛状态下,产妇LHLR、LHAP、LHC、LHA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静息状态下LHLR(3.0±0.1)cm、LHAP(4.2±0.1)cm、LHC(14.0±1)cm、LHA(14.0±1)cm,Valsalva状态下LHLR(3.2±0.2)cm、LHAP(4.2±0.2)cm、LHC(15.0±1)cm、LHA(15.1±2)cm,缩肛状态下LHLR(3.0±0.2)cm、LHAP(3.8±0.1)cm、LHC(14.0±2)cm、LHA(12.0±1)c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超声应用到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疗效评估中,能够有效明确产妇静息、Valsalva、缩肛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参数,从而判断训练效果,为临床对训练计划的调整提供指导。

  • 标签: 三维超声 自然分娩 初产妇 盆底肌肉训练 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