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在建设港口码头工程中常用的施工工艺主要为抛石基床夯实施工技术,施工原理是利用打夯船起重机将夯锤提升至原始的设计高度,然后自由下落,经由反复夯实能够使基床受力压实,从而消除或减少其压缩沉降。本文主要是研究港口码头工程中抛石基床夯实施工技术,以实际工程为例,针对施工难点进行详细研究,通过相关改进措施可以促使其质量得到一定保障。

  • 标签: 港口码头工程 抛石基床夯实 施工技术 质量保障
  • 简介: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将于2010年10月份在北京举办。根据中国气象学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的工作安排,并经过与气象经济委员友好协商,两个委员会将再次携手,共同主办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6分会场,分会场的主题为“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和低碳经济”。目前会场报名和投稿工作都在有序进行。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气象学会 气象经济 会场 中国 年会
  • 简介:本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年春季连阴雨与东半球主要通道越赤道气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年春季连阴雨与东半球110°越赤道气流关系密切,谱分析指出,东半球110°越赤道气流变化超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连阴雨天气开始约4天,为连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越赤道气流 连阴雨天气 中期预报 谱分析 天气尺度 冬季风
  • 简介: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将于2010年10月份在北京举办。根据中国气象学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的工作安排,并经过与气象经济委员友好协商,两个委员会将再次携手,共同主办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6分会场,分会场的主题为“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和低碳经济”。目前会场报名和投稿工作都在有序进行。欢迎广大气象软科学和气象经济学研究人员、气象业务和管理人员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积极投送稿件参与: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气象学会 气象经济 会场 中国 年会
  • 简介:在对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5个钻遇基岩的晚新生代钻孔的地层、岩性、粒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岩心剖面中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和外来植物桫椤孢子化石的分布特征,阐述该区新近纪晚期以来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过程,从而为长江演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结果显示,新近纪沉积物为粗细混杂的洪积扇相,缺乏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反映了此时研究区古地势东西高差显著,沉积物具近源、快速堆积的特征。早更新世古地势高差明显减小,沉降中心西移,但沉积物仍然粗细混杂,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少见,反映该区具山间盆地较封闭的区域性小流域特征;中更新世沉积物粒度普遍较细,蕨类孢子含量增多,湿生、水生植物花粉普遍出现,并零星出现桫椤孢子,反映研究区具开放、平坦的冲积平原特征;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物中湿生、水生植物花粉丰富,蕨类孢子含量显著增多,桫椤孢子普遍出现,表明研究区古海拔高度进一步下降,已演变为滨海—河口沉积环境。上述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过程显示,研究区新近纪和早更新世古地势较高,沉积物物源以本地为主,直到中更新世以来才成为能够接受外来物源的低地,这是利用研究区晚新生代沉积物进行物源分析和长江演化研究时必需要注意的。

  • 标签: 湿生植物花粉 水生植物花粉 桫椤孢子 古地势 物源研究
  • 简介: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长江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层型剖面---田家园子剖面成冰系南沱组顶部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102个岩石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Zn,Co,U,Mo,Ni,V)的富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机制以及三峡地区成冰纪-埃迪卡拉纪转换时期的水体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沱组顶部仅Zn和Co富集;在盖帽白云岩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富集,而在盖帽白云岩上部,除Zn和V外,其他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亏损;在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由最初的亏损,逐渐变为较稳定的富集。在陡山沱组下部,出现2次明显的富集峰值,分别出现在剖面的0.4m处(盖帽白云岩中间)和6.5m处(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整个剖面大部分样品具有Eu的轻微正异常(Eu/Eu*<1.6),而在剖面0.4m和6.5m处,Eu具有明显的正异常,结合稀土配分类型、Y/Ho值、La异常、Ce异常等指标,推测这2次异常均可能受到深海热液流的影响,而缺氧海水的上涌造成水体缺氧,导致这些元素出现富集峰值。U/Th、V/(V+Ni)以及稀土元素指标综合指示,三峡地区南沱组顶部冰碛岩应为氧化环境下的沉积物;随着冰川消融,冰融淡水注入古海洋,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的沉积受冰融淡水的影响,深部缺氧海水的上涌使沉积水体经历氧化-缺氧-氧化的转变,海水的分层性较强;而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沉积环境以分层性较弱的弱氧化环境为主。

  • 标签: 三峡地区 南沱组 陡山沱组 转换时期 元素地球化学
  • 简介:物源分析可以反演河流系统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升降等因素的影响。选择长江三角洲现代、中全新世和末次盛冰期3个代表性时代的沉积物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锆石u—Ph年龄谱系等分析,以揭示不同气候条件下长江三角洲河口沉积物源的变化。与末次盛冰期相比,中全新世沉积物中榍石、锆石含量较低,重矿物GZi指数较大,古元古代锆石含量较高,但白垩纪、新元古代锆石含量较低。这些特征表明中全新世长江河口沉积物有更多源自上游地区的物质,这种变化可能与流域受夏季风影响的降雨量变化有关。初步分析认为,末次盛冰期研究区季风很弱,降雨量和径流量均下降,上游物质较少被搬运至河口;全新世季风加强后,降雨量和径流量均上升,此时河口沉积物更多源自上游,尤其是在中全新世夏季风最强盛期。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物源分析 重矿物 锆石U-Pb年龄 冰期-间冰期 夏季风
  • 简介:通过项目组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历时6年,圆满完成。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生态系统近期变化的动态、大气环境物理化学特征及有关痕量气体源汇分布;进行了水、热与物质(C、N)通量输送与转化的综合观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就大气环境变化对典型农业生态系统影响进行了实验与评估;完成区域气候空气质量一地表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式研究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及调控对策的分析等研究任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 标签: 长江三角洲地区 农业生态系统 物理化学过程 低层大气 相互作用 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