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代国家设官止于州县。州县之下的基层社会何以运作,或者说州县官如何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历来为治史者所关注。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掀起一股乡村社会研究的热潮。最负盛名的、也是最为系统化的研究当属萧公权、张仲礼、瞿同祖等华裔学者。他们通过对地方社会运行的制度梳理,普遍认同士绅阶层在乡村控制中的国家和乡村的中间人角色。

  • 标签: 社会运行 生态环境 解读 村治 华北 乡村控制
  • 简介:近代早期的英国社会出现巨大变革,其内部结构在各种历史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深刻的变迁并组合成新的结构框架。然而,传统的等级结构并末消亡,而是继续存留下来。与欧洲大陆诸国不同,英国的等级制度具有开放、流动等特征。贵族阶层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生活仍占据着统治地位;乡绅阶层日益壮大,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广大平民百姓则经历着分化的苦难,并承负着整个社会变迁的沉重代价。

  • 标签: 近代早期 英国 社会结构 社会变迁 等级制度 贵族阶层
  • 简介:<正>前言在历史上,壮族曾经分布广西全区(以及外省不少地方),但当代的壮族主要分布在桂中、桂西地区.如果从文化特征来分析,桂西的壮族又比桂中的壮族更好地保存了本民族的特色,如服饰、居住、风俗习惯等等.因此,从1988年底开始,我们以桂西红水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流域的壮族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首先对11个县壮族的经济、文化情况进行了概略的调查;接着又于今年4月初到4月末对该流域东兰县长江乡壮族进行了定点调查.我们希望这个调查能为认识桂西壮族提供一个实例.一、长江乡概况长江乡位于东兰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其东面为隘洞乡、坡拉乡,西面是

  • 标签: 壮族人 长江 东兰县 建国后 大家庭 壮族地区
  • 简介:“同死生之域”是中古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它有现世成仙、逝後升仙和自杀求仙三种不同趋向。这些趋向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道教从初始向深层发展的轨迹,而尸解是探索此变迁过程的重要角度之一。尸解是一种独特的神仙方术,渊源於战国後期的死後复生思想,并非纯粹追求肉体不死,还涉及灵魂观念。尸解通常用以粉饰神仙人物或方士的逝世,但在六朝时,尸解与道教、金丹、民间信仰甚至佛教轮回思想交缠在一起,形成一个庞杂体系,与自杀求仙观念相互推波助澜,促使一些盲从者不惮以自沉、火焚、兵杀、服尸解药、服金丹等极端方式追求永生,从而对民众生活、墓葬风俗、社会秩序、道教发展等产生多方面影响。

  • 标签: 同死生之域 道教 尸解 自杀 六朝
  • 简介:国人有关何心隐生平的研究,至今仍不得不推容肇祖早年所着《何心隐及其思想》一文为最详尽。1936年他在《大公报》史地周刊发表《何心隐冤死事考》,次年1937年他又写了《何心隐及其思想》。1959年容肇祖整理的《何心隐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容肇祖在该集序中说,“1936年我从论明先生处借钞(爨桐集)”,

  • 标签: 何心隐 思想特质 社会活动 《大公报》 1937年 1959年
  • 简介: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时代——青铜时代。青铜文明出现在青铜时代。世界上所有重要的古代文明,都经历过青铜时代。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我国在商代(公元前十六到前十一世纪)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 标签: 青铜文化 古代社会 青藏高原 青铜时代 美索不达米亚 古代文明
  • 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动物考古学成为考古学研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利用动物骨骼遗存研究复杂社会显示出动物考古学的特殊魅力。本文利用旧大陆西部和新大陆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案例,首先讨论了动物和动物产品在贸易和交换中的作用,接下来又探讨了动物遗存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来重建社会不平等,最后,则批判地考察了动物遗存在辨认史前和历史时代早期族群差异方面的作用。不仅如此,作者还讨论了从事复杂社会研究的动物考古学家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局限性。作者认为,动物群分析可以作为研究复杂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有效方法。动物考古学除了为饮食和生存活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之外,动物骨骼分析还可以用于重建过去的交换系统,辨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族属。但要做到这一点,动物考古学家必须把分析建立在大量精心收集且出自合适的考古学遗迹单位的动物遗存之上。这意味着动物考古学家必须首先是考古学家,他们应当少花一些时间担心最小个体数、可鉴定标本数以及其他计算生物分类单元丰度的方式的优劣上,而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考虑怎样能把动物资料与其他考古学和历史学证据整合起来。因为只有把动物群资料和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理解复杂社会的经济基础。

  • 标签: 动物考古学 动物群 族属 绵羊和山羊 历史时代 交换系统
  • 简介:肖文评的新著《白堠乡的故事: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一书①,对位于清远河流域的粤东潮州府大埔县白堠村进行了长达400年时间跨度的研究,内容几乎涉及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赋役制度、宗族、士绅、市场、民间信仰以及文化网络等,从而将白堠村从历史上的一个未开化的“盗乡”到清人笔下的“仁乡”的转变过程以及“国家、地方精英与乡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互动关系”作了细致的梳理,是迄今为止村落史研究中时间跨度最长、探讨最为细致深人的成果之一。

  • 标签: 乡村社会 社会建构 人类学方法 成功范例 脉络 地域
  • 简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中各类民族问题、如何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当今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课题。少数民族社会组织是一支怀揣梦想、传承文化、勇于担当、不计报酬的力量,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锡伯族社会组织正是这样一支队伍。

  • 标签: 少数民族社会组织 城市民族工作 锡伯族
  • 简介:2006年4月由伍琪凯梦和崔亚虹共同完成的、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是系统论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一部学术著作。全书分三篇九章,以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宁夏五个自治区和云南、青海、贵州等民族地区为研究平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通过对中国小康社会理论的全面认识,及其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

  • 标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少数民族地区 学术著作 社会论 社会进程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简介:形形色色的世界,形形色色的画家,形形色色的观者,有的迷茫,有的追名逐利,有的真诚而执着,但因而画,因而赏,画如其人,赏如其人,仍然是而且永远是作画与鉴赏的要旨。

  • 标签: 书画 画者 观者 画与品
  • 简介: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将近百年国内外学者对土族的研究分门别类地梳理并加以评述,对今后土族研究提供一个更加清晰、便利的文献综述.

  • 标签: 族源 多维 综合 取向
  • 简介:扬州运河的演变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成为运河与扬州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自吴王夫差挖邗沟、隋炀帝开凿运河以后,运河在扬州与长江交会,扬州成为南北水运枢纽,运河的凿通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清代扬州加强了自己的转运地位,成为南漕北运的咽喉和国家中部各省食盐的集散地。运河的变迁对扬州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突显了扬州作为东南漕运中心、盐业集散中心与中外友好往来重要港口的枢纽地位,繁荣了扬州运河沿岸的市镇经济,接通了苏南苏北的联系,形成了扬州文化的包容与开放

  • 标签: 运河变迁 社会影响 文化影响 扬州
  • 简介:太平天国时期,安徽士绅阶层面对复杂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环境,在地域政治方面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了严重分化。本文考察了战争期间安徽士绅的诸种面相,分析了影响士绅行为抉择的因素及其对地域政局走向、地方社会的影响。

  • 标签: 太平天国战争 安徽 士绅 地方社会 宗族 团练
  • 简介:一、博物馆学研究现状及趋势(一)历史评价回顾历史,1945年前后日本博物馆总数仅一百有余。随着战后经济重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日本博物馆的数量逐年显著增加,质量也有提高。1951年实施的《博物馆法》规定了博物馆的宗旨、要求和工作内容等方面。1965年是产生近代日本政府的明治维新运动一百周年。在此前后,各公共实体所建的博物馆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县县建博物馆的热潮。

  • 标签: 博物馆学 近代日本 维新运动 经济重建 历史评价 历史博物馆
  • 简介:伊本·赫勒敦是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学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是改变了阿拉伯哲学研究的方向,创立了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基本理论。在此之前,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还是阿拉伯哲学家,基本上局限在神学问题的范畴内,而伊本·赫勒敦认为,要研究人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他所创立的这些理论,影响波及后世,数百年后欧洲的一些哲学家如维科、孔德等均受到过伊本·赫勒敦的理论启示。

  • 标签: 伊本·赫勒敦 阿拉伯哲学 社会哲学 历史哲学
  • 简介:本文从民族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民族教育和谐论的理念和设想,其旨意是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发展的民族成员.如何贯彻这一旨意呢?我们认为,民族教育是为每一位民族成员提供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在机会上应当是人人平等的,在教育发展阶段与社会参与上应当是公平的,在教育结构上应当是合理的.这些方面正是本文要探讨的.

  • 标签: 和谐社会 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和谐论
  • 简介:20世纪中叶,费孝通从乡土出发理解中国社会的路径打开了探究“社会”的理论向度,他所指出的礼俗社会构成了社会科学界理解中国社会的原型。闽南读书会在导师王铭铭的指导下,从“乡土中国”出发,继续围绕构成“社会”的若干向度展开阅读,分别以费孝通的《乡土社会》,刘枝万的《台湾民间信仰论集》,田仲一成的《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以及维克多·特纳(VictorTurner)对朝圣的仪式研究作为第三次读书会的主要阅读材料,以此探讨以科仪、戏剧、仪式探索“社会”内涵的可能。此外,刘永华主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还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展现了其研究“社会”的历史文化旨趣。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索或定义“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并为以闽南为对象的区域研究扩展出更广阔的理论可能。

  • 标签: 历史人类学 乡土社会 王铭铭 孝通 台湾民间信仰 差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