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Q—T间期离散(QTd)是指同一份心电图各导联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其大小反映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均的程度,QTd是1990年由Dag等首先提出,又称心肌复极离散,对预测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有重要临床价值。QTd增加是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评估急性心肌梗塞(AMI)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心电图 Q-T离散度 预后
  • 简介:背景:胃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基因筛查对胃癌高危人群预警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上海某地区胃癌易感基因谱,并评估多基因危险。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医院的原发性胃癌患者152例,以人口学特征相匹配的非消化道疾病、非肿瘤患者152例作为对照。采用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基因多态性,筛选出胃癌的易感基因,分析多基因的交互作用,采用DEMCHUK模型行多基因危险评估。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易感基因包括CYP2E1、NAT2M1、NAT2M2、NAT2、XRCC1194、MTHFRA1298C、VDRTaqⅠ,多因素分析筛显示胃癌的易感基因型为CYP2E1(C1/C1)、NAT2M1(T/T)、NAT2M2(A/A)、XRCC1194(T/T)和MTHFRA1298C(A/C)。除MTHFRA1298C(A/C)与NAT2M1(T/T)和NAT2M2(A/A)基因外,其他基因之间存在明显协同作用(P<0.05)。多基因危险分析显示多基因联合的OR值与基因频率高度相关,随着易感基因数目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增加。结论:胃癌易感基因型为CYP2E1(C1/C1)、NAT2M1(T/T)、NAT2M2(A/A)、XRCC1194(T/T)和MTHFRA1298C(A/C),携带多种易感基因可明显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

  • 标签: 胃肿瘤 基因检测 危险性评估
  • 简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目的:评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HBVDNA、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的连续病例72例,取肝组织行HE、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活动。以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HBVDNA和临床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81.9%(59/72)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有严重的活动性炎症(G3、c4级);43.1%(31/72)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DNA阴性,其中77.4%(24/31)的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G3级。MELD评分、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呈正相关,而ALT、HBeAg和HBVDNA水平不能反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结论:持续存在的活动性炎症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以及接受肝移植的主要原因,HBVDNA载量并不能反映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

  • 标签: 肝硬化 肝炎病毒 乙型 炎症
  • 简介:目的回顾性观察甘草酸二胺(5组)、单胺(6组)、山莨菪碱(2组)、门冬氨酸钾镁(3组)、山莨菪碱+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4组)、茵黄片(1组)治疗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甘草酸二胺150mg、单胺40ml、山莨菪碱10mg、门冬氨酸钾镁20ml分别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口服茵黄片治疗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共2143例,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96.3%、94.4%.甲型肝炎组中,甘草酸二胺、单胺可使患者平均住院日、纳差、乏力消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SB)复常的时间较其他组分别缩短5~7、2~4、1~2、4~7、4~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2~0.001).1组患者纳差、巩膜黄染、肝区叩痛消失时间较其他组分别延长1~4、1~8、2~5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急性乙型肝炎组中,5、6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ALT、SB复常时间为36.2、35.1,23.7、23.9,19.1、19.0天,较其他组缩短7~11、4~6、5~7天,恶心、纳差消失时间为10.9、10.5,13.0、13.7天,较1组患者缩短2~3天,乏力消失时间为14.6、15.0天,较1、2组患者缩短3~5天(P<0.05~0.01).结论在治疗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时,甘草酸二胺和单胺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方面优于茵黄片、山莨菪碱和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甘草酸二胺、单胺在治疗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中疗效相当.口服茵黄片的疗效低于静脉应用药物.

  • 标签: 甲型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 甘草次酸 山莨菪碱 门冬氨酸钾镁
  • 简介: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与门诊患者肠镜检查清洁对提高诊断阳性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我院行结肠镜检查的120例成年患者,其中,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住院患者60例为观察组,门诊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清洁满意和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门诊患者肠道清洁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肠镜检查成功率显著少于观察组(P〈0.05)。结论住院患者肠镜检查清洁是提高诊断阳性率的有效方法,可显著降低漏诊、误诊的几率。

  • 标签: 住院患者 门诊患者 肠镜检查 清洁度
  • 简介: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抗凝血物质、纤溶及抗纤溶物质的主要场所,在清除活化凝血因子和纤溶激活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重型肝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患者的凝血-抗凝血系统及纤溶。抗纤溶系统各个环节均发生了障碍,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临床上常发生出血,包括上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皮肤瘀斑等。

  • 标签: 重型肝炎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诊断 治疗 病毒性肝炎
  • 简介:DII4/Notch1信号通路是肿瘤血管形成、血管发育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其在消化道血管发育不良(AGD)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沙利胺常用于治疗AGD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目的:探讨DII4/Notch1信号通路在消化道AGD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沙利胺的干预机制。方法:收集不明原因反复消化道出血、经胶囊内镜和(或)小肠镜检查确诊为AGD的患者25例和因AGD致消化道出血接受沙利胺(100mg/d.疗程4个月)治疗者10例,1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以ELISA法检测血清DII4、Notchl浓度。结果:AGD组血清DII4、Notch1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DII4与Notch1间呈正相关(r=0.900,P〈0.01)。沙利胺治疗前后,AGD患者的血清DII4、Notch1浓度无明显改变;根据性别和疗效进行分层分析,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II4/Notch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消化道AGD的形成.沙利胺对该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 标签: 血管发育不良 胃肠出血 受体 Notch1 Delta—Like配体4 沙利度胺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