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5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形成了一系列新认识和新成果,树立了一系列新态度,中国社会主义从困境、危机中挣脱出来。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提出新论断、使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出现新局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辟新天地;在“建设什么样的党”上找到新视角、在“怎样建设党”上探求新规律、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赋予新使命;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上顺应了新期待、怎样发展上总结新经验、树立科学发展上力求新作为。

  • 标签: 新境界 新时代 新纪元 新阶段
  • 简介:《我的堂伯,莫里纳少校》是霍桑的一篇鲜为人知的成长题材讽喻体短篇小说。小说用年轻的乡下人罗宾进城攀亲,夜间寻觅堂伯的故事比喻一个日益兴起的充满活力的美利坚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这种成熟对年轻的罗宾来说则是对人生道路及生活方式的求索和选择。

  • 标签: 《我的堂伯 莫里纳少校》 霍桑 讽喻体 成长小说 象征 主题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2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多感官促醒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后差异显著(P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术后昏迷
  • 简介:摘要:《李尔王》是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与《奥赛罗》《麦克白》《哈姆莱特》一起被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世界戏剧文学宝库中的杰出作品。《李尔王》宏大复杂的结构、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都让读者拍案叫绝。其中,葛罗斯特和李尔的悲剧双线交织并行,他们同样都是父亲,同样因虚假的“爱”而迷失,也同样因为那份真正的爱而觉醒,实现人性的复归。

  • 标签: 李尔王 迷失 觉醒 人性复归 父亲形象
  • 简介:摘要:《李尔王》是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与《奥赛罗》《麦克白》《哈姆莱特》一起被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世界戏剧文学宝库中的杰出作品。《李尔王》宏大复杂的结构、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都让读者拍案叫绝。其中,葛罗斯特和李尔的悲剧双线交织并行,他们同样都是父亲,同样因虚假的“爱”而迷失,也同样因为那份真正的爱而觉醒,实现人性的复归。

  • 标签: 李尔王 迷失 觉醒 人性复归 父亲形象
  • 简介: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潮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早在18世纪,英国社会就开始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革的转型,这种变革不仅使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也使得现代人文思想深入人心,觉醒的英国女性决定书写自己的作品,她们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杰作,这些作品已经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简·爱》出版于1847年,这时的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力的革命,而且是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是一场社会革命。

  • 标签: 英国文学史 资本主义制度 女性意识 十九世纪 觉醒 社会变革
  • 简介:中国的20世纪可界定为从1911至1976年的作为"漫长的革命"的短20世纪。中国在这个"短20世纪"中表现出两个独特性:第一个独特性集中于这个"短世纪"的开端,即在革命建国过程中的帝国与国家的连续性问题;第二个独特性集中于这个"短世纪"的终结,即革命与后革命的连续性问题。革命与连续性的问题,凝聚了中国的"短20世纪"的重要秘密。无论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解释,还是对当代中国及其未来的讨论,都离不开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判断。

  • 标签: 中国 短20世纪 独特性 连续性
  • 简介:觉醒》是凯特·肖班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探索女主人公艾德娜选择自杀的必然性。艾德娜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段孤独的历程,在男权社会中,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行动得不到女性同胞的支持和援助,更得不到男性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她注定追求不到真爱。爱情自主选择上的挫败是艾德娜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遭受的一次毁灭性打击,直接导致艾德娜选择自杀。从这个意义上说,艾德娜之死最终是男权社会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艾德娜是男权社会中的受害者、替罪羊。

  • 标签: 艾德娜 觉醒 男权社会 替罪羊
  • 简介:摘要:从法制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女主角秋菊,到“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中的谷女士,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想通过讨“说法”以求得公平正义。本文以上述两起案例为蓝本,通过分析两位女主角讨“说法”所呈现出的不同路径,发现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民众法律意识有了普遍觉醒

  • 标签:
  • 简介: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历史是民族的年轮,记忆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65车前的抗日战争,作为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而载入史册;65年后再回首,我们看到,最可宝贵的就是那浴血重生的民族之魂。

  • 标签: 抗日战争胜利 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 纪念日 特别报道 觉醒
  • 简介:【摘要】梳、定、组、落,是笔者以“1921-1935年中共历次觉醒”为例,在基于整体观的历史大单元教学中提炼出来的四个关键动词,通过四个关键步骤,完成历史大单元教学过程。以此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构建学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落实核心素养。

  • 标签: 大单元教学 整体观 中共觉醒
  • 简介:通过对游仙题材盛衰变化的历时性考查,同时参照个体生命意识在相应发展阶段上的变化,则可发现游仙主题在本质上是对人生有限的超越,是自我生命意识渐趋觉醒的表征。而游仙题材的盛袁也和作家对自我意识体认的不断加深相一致,而这才是它盛袁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游仙题材 列仙之趣 生命意识 觉醒
  • 简介:回族先民的活动始于唐宋,到了元代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当时统称为回回人,海陆分程进入我国西北、云南、中原以及东南沿海各地。元代的兼容并蓄和对外开放,极有利于回回人的发展。明初,各地回回人有一个不断归附和被安插、被征调的过程...

  • 标签: 回族 回回民族 伊斯兰教 宗教 20世纪初 19世纪末
  • 简介:《简爱》和《嘉莉妹妹》分别是各自作者的代表作,它们都以塑造勇于追求自我、主动掌握自己命运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对女性命运的思考,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在文学上的生动反映。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上述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与《简爱》相比,《嘉莉妹妹》塑造的女主角在生活追求、爱情观和事业观上都体现了更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这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英美文学中女性意识觉醒的不断深化。

  • 标签: 《简爱》 《嘉莉妹妹》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 简介: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语境下“他者”思想和拉康的镜像理论,以时下关注度颇高的两部女性影视作品——《我的前半生》和《七月与安生》为例,深入解读了女主人公的命运,明确阐释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和“他者”理论,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建构进程,并提出了理想的女性自我构建理论。

  • 标签: 女性 镜像 “他者” 主体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