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可以通过唾沫、接触和各种大小的呼吸气雾剂的近距离传播来传播。目前,全国卫生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新型冠状病毒列为b类传染病,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a类传染病医疗设备、设备和用品的清洁、消毒、消毒和供应必须确保诊所工作人员的安全,各种可重复使用的保护设备的消毒和消毒必须安全有效,同时充分确保设备和设备的供应。

  • 标签: 新冠疫情防治 消毒供应中心 风险管理 措施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行为干预联合新型护理模式运用在冠心病老年病人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老年冠心病病人,采取随机分组法将病人分为两组,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前者行传统护理,后者运用行为干预联合新型护理模式,分析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观察比较结果。结果:研究组病人的生活质量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行为干预 新型护理模式 冠心病
  • 简介:【摘要】自2019年12月底开始,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状病毒肺炎)在湖北武汉发现,并已逐渐传遍全国。作为公共卫生的“守门人”,全科医生将继续在疫情期间向患者提供社区一级的护理和服务,并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持续性的、可负担的、全面化的医疗预防服务;并且可以在早期发现和处理疑似病例,在确保及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渠道、评估和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全科医生可以负责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定期治疗和护送,为急慢性病患者提供咨询和及时转诊;跟踪和关心患者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变化。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全科医生 疫情防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结合血液净化中心院内感染防控工作的特殊性,针对疫情传播高危因素及血液净化中心特点来规范血液透析患者的管理,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血液净化中心的管理措施,提高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质量,预防感染事件的发生,保证科室工作人员和患者防护到位的基础上确保治疗工作的持续开展。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 管理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舱医院感染控制面临较多的难点,如布局简单,环境简陋;方舱医院消毒设备少,消毒方法单一;方舱医院控制流程不规范,缺乏相关标准等。为了提高方舱医院感染控制效率,可从设置舱内污染区功能、加大消毒感染控制设备与消毒频次、制定规范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设置专门的感控与防护员等方面着手,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方舱医院 感染控制 难点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疗护理经验,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方法:选择2021年7月的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重视主诉,明确诊断。护理要点主要为:颅高压观察及护理、纠正电解质紊乱、两性霉素用药护理及针对性进行营养支持。结果:在其治疗期间,进行了全方位诊疗护理,取得满意效果,且出院后3个月复诊时,患者脑脊液和腰穿结果正常,检查结果判定为痊愈。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疾病属于真菌感染的一种,有着病情危急,病死率高的特征,通过个性化专业诊疗护理,能够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诊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院前救护及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研究与2021年6月开始,在此期间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和明确,主要来源于负压救护车转运的疑似或确诊患者共计130次,接诊人数172例。所有的患者均接受院前急救和转运措施,主要包含,转运前准备和接诊转运流程、交接流程及转运后消毒及处理、救护车消毒等。研究结束时间为2022年5月。结果:本研究结果发现,所有的患者接受院前救护和转运的过程中,转运顺利完成,患者被送到相应的科室。且转运过程中参与的相关医务人员均未发生感染事件,说明根据转运的流程顺利完成该项工作。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护理工作中,采用专业化和高效化的院前救护和转运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同时也可预防患者的交叉感染。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院前救护 转运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对策,并分析实施效果。方法 疫情期间门诊输液室通过启动一系列防护措施,包括成立新冠肺炎防控小组、制定相关政策、强化护理人员培训、保证环境卫生、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提高护理人员防护知识,并保护患者及家属安全,避免新冠肺炎的发生。结果 防护对策落实后,护理人员各维度负性情绪评分均显著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本次研究期间,我院门诊注射室共接收患者3127例,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均未发生院内感染。结论 通过在门诊输液室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护理人员因疫情而出现的不良情绪,同时能够有效保护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安全,遏制新冠肺炎的发生及发展。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门诊输液室 防护措施 传染源 消毒隔离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酸快速检测系统在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100例发热门诊收治疑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入选患者分别采用核酸快速检测系统与核酸提取法进行检测,以最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两种方法诊断价值与检查时间的差异。结果:核酸快速检测系统与核酸提取法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差异无意义(P>0.05);核酸快速检测系统的检查时间明显短于核酸提取法(P<0.05)。结论:核酸快速检测系统具有敏感度、特异度高且检测速度快的优势,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核酸快速检测系统 新型冠状病毒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酸快速检测系统在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100例发热门诊收治疑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入选患者分别采用核酸快速检测系统与核酸提取法进行检测,以最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两种方法诊断价值与检查时间的差异。结果:核酸快速检测系统与核酸提取法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差异无意义(P>0.05);核酸快速检测系统的检查时间明显短于核酸提取法(P<0.05)。结论:核酸快速检测系统具有敏感度、特异度高且检测速度快的优势,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核酸快速检测系统 新型冠状病毒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对策,并分析实施效果。方法 疫情期间门诊输液室通过启动一系列防护措施,包括成立新冠肺炎防控小组、制定相关政策、强化护理人员培训、保证环境卫生、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提高护理人员防护知识,并保护患者及家属安全,避免新冠肺炎的发生。结果 防护对策落实后,护理人员各维度负性情绪评分均显著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本次研究期间,我院门诊注射室共接收患者3127例,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均未发生院内感染。结论 通过在门诊输液室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护理人员因疫情而出现的不良情绪,同时能够有效保护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安全,遏制新冠肺炎的发生及发展。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门诊输液室 防护措施 传染源 消毒隔离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发热门诊的护理管理效果。方法 通过预检分诊、合理布局、科学性护理管理、多维度防控培训、心理干预等管理模式对发热门诊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和完善,严格科学防控及质量管理。结果 自2022年5月1-2022年12月1日发热门诊共计接诊100338人/次,以上接诊病例均无发生漏报、漏诊现象,没有出现由于时间延误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及死亡案例,无医务人员感染情况发生。结论 发热门诊工作开展期间加强护理管理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升疫情的防控效果,对于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 发热门诊 护理 管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急诊科护士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培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60名护士,按应急储备时间分4批,各15名,分别成立应对新冠肺炎培训小组,观察培训效果及护士满意度。结果 4批护士网络理论、操作考核评分的考核合格率为100.00%,满意度评分为(15.44±1.73)分。结论 对急诊科护士开展应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培训对其应急能力、满意度提升有积极作用,有助于确保护士的职业安全及患者的人身安全。

  • 标签: [] 急诊科 护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培训效果
  • 简介:【摘要】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检测,主要分为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学。病原学检测主要为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基因测序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等。血清学检测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侧流免疫层析技术以及蛋白质芯片技术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目前确诊的重要方法。血清学检测阳性率比较高,将核酸检测与之结合,可提高检出率。但因个体或检测方法等因素,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存在假阳性,本文试图对新冠特异性抗体IgM、IgG检测结果的假阳性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毒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特异性抗体 假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创新型协同护理模式预防产后抑郁的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丽水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5月至8月收治的160名产妇进行了干预研究,其中80例为对照组,80例为干预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创新型协同护理模式。观察产妇产后抑郁评分、母亲角色适应、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纯母乳喂养及产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干预组产后42d的EPDS评分为(5.17±2.72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为(6.74±3.786)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后42d母亲角色适应水平得分为(68.78±6.813)分,高于对照组的(65.32±10.284)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新型协同护理模式预防产后抑郁效用显著,且可提高产后母亲角色适应水平。

  • 标签: 产后抑郁 协同护理 母亲角色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