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如果以为柯文的历史著作《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与神话的义和团》(下简称《历史三调》)~①纯粹是讲述1898—1900年在中国华北地区兴起的义和团历史'事件'的话,那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误读了柯文。柯文在此著《序言》中说'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陪衬'(4页),但是,不管

  • 标签: 义和团读后 之间焦灼 事件经历
  • 简介:一、引言人类在地球生物中是一个特殊的类群,其特殊性就在于他能制造和使用复杂的工具,具有特殊的生存方式.对古人类技术、行为和生存模式的研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范畴.这一学科通过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人类生产与生存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及其空间分布关系的发掘与研究,探讨人类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方式、所占有的食物和生活资源的种类及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其活动区域的大小及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与其它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1.

  • 标签: 东北地区 北部 俄罗斯 外贝加尔 旧石器时代 文化
  • 简介:中国城市史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空间维度的重要性。但在空间维度之外,时间维度作为不证自明的存在被忽视了。柯必德在其最新力作《天堂与现代性之间:建设苏州(1895-1937)》一书中意识到这一点,更加关注苏州城市史研究中的时空维度。他的研究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重视城市空间与地方理论;二是以内发型视角观察苏州的现代转型;三是强调时间的不可或缺性,时间观念与现代性紧密相关。时空维度构成了探究不同城市历史进程的视角,深化了我们对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理解,这或许应该成为未来城市史研究的新方向。

  • 标签: 时空维度 城市史 现代性 苏州
  • 简介:本文以元杂剧和明代小说中的陈州粜米故事为例,探讨了元明文学中包公的形象和故事的转变及由此所反映出的民间对法律的认知。通过分析"金牌"这一代表包公形象的重要道具和不同时期作品中诉讼程序的变化,指出:在包公故事中,文学虚构与制度现实息息相关;在元明时期,人们对法的诉求其实是对权力的诉求;而在民间的法律认知中,程序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法律认知 陈州粜米 明代小说 元明 文学叙事 元杂剧
  • 简介:《三国志·吴志》卷四七所载孙权遣卫温、诸葛直浮海求夷洲与直洲史料中的“直洲”当指日本,而“货布”应是“货市”之误。早在束汉、三国时期,会稽郡与古代日本之间已存在一条海上航道,而当时的航海技术为这一航道的存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会稽郡为当时中国南方地区铜镜、瓷器、布帛、纸张等的重要产地,并且围绕这些物资,有着活跃的市场交易。宣洲人来会稽的目的正在于此,他们的登陆地点当在会稽郡束部沿海的郡县和句章。而会稽市场上的人则对直洲所产的明珠感兴趣,双方的交易推测以绵为支付手段来进行。

  • 标签: 会稽 宣洲 货布 海上航道 铜镜 瓷器
  • 简介:一、引言对古人类技术、行为和生存模式的研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范畴。这一学科通过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人类生产与生存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及其空间分布关系的

  • 标签: 东北地区东部 东部朝鲜半岛 之间文化
  • 简介:一些入华粟特人墓葬中出土的石质葬具上带有明显的中亚祆教因素,反映了远离故土的粟特人在中原的生活风貌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保留情况.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石质葬具明显地具有中原文化传统,是受到了中原礼制艺术的影响,反映了中原文化与中亚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情况.

  • 标签: 粟特人 石质葬具 礼制艺术 文化交流
  • 简介:广西的铜鼓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算起已经30多年,但是在万家坝等8型铜鼓中,比较明确矿料来源的只有北流型和灵山型,铸造地问题也是一直悬而未决。通过比对广西各类型铜鼓和铜、锡、铅矿点的分布范围,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对应:铜、锡、铅矿点的分布是影响铜鼓分布的重要因素,矿点开发的程度和年代早晚也间接影响到铜鼓类型的兴衰发展。这样的分布规律暗示着铜鼓应是在古人有目的地选择靠近矿点的地理位置后,就地或就近取材铸造。铜鼓从云南传入广西后,在广西被“本土化”,骆越、西瓯、僚、乌浒、俚等先民利用广西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铜鼓文化。

  • 标签: 古代铜鼓 矿料来源 铸造地
  • 简介:本文以西安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基于空间形态要素、公园景观要素、服务配套要素、地方性、地方感5个潜在变量,构建地方性与地方感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预设观测变量因子设计量表,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81份有效问卷,再运用SPSS建立有效分析数据库,并基于Amos7.0平台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分析,从而探讨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空间环境营造的地方性特征与游客地方感之间的关系路径及运行机理.

  • 标签: 地方性 地方感 环境机理 西安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
  • 简介:本文从信息技术应用于古典文学研究着眼,分析了计算机在检索时代为人文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人文学科研究的发展。提出当前信息技术在人文学科的应用方面进入了“分析时代”,信息技术不再是被动应答的信息提供者,而是可以主动地“指导”人文学科的学者从事学术研究。但是,这并不计算机完全取代了人的工作,也不是使人的研究范围变小了,而是更加拓展了人在人文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空间。

  • 标签: 数据分析 古典文学研究 开放性空间 信息化工程 互动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