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为了保护湿地,对湿地进行认证,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湿地认证工作中必须适用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为湿地认证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研究表明:湿地认证作为中国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尚无统一的湿地认证的法律规范标准,在法律理论研究及湿地保护实践中都是空白。湿地认证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优先体现生态效益原则、弹性认定原则、综合性认定原则、申请与强制认证相结合原则和可持续发展认证原则;在湿地认证工作中要适用公众参与认证制度、湿地认定补偿制度、湿地认证等级制度和认证许可证制度。

  • 标签: 湿地认证 法律原则 认证制度
  • 简介:从人工湿地的组成——基质、植物、水流方式,阐述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并综合国内外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对其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人工湿地结构组成因素的选择及确定方法。综述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的出现和发展为净化污水提供了一种生态思路,是未来水处理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但目前人工湿地的设计理论尚不完善,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如何进一步改进人工湿地结构组成成分、优化设计方案依然是未来人工湿地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 标签: 人工湿地设计 基质 植物 水流方式
  • 简介:当前,全球湿地正处于退化和丧失的威胁之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对湿地价值认识的不足.通过对湿地价值的来源、基本特征、有关利益群体及不同生态尺度下湿地价值的差异等有关问题的探讨,以期为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湿地价值 湿地保护 湿地可持续利用
  • 简介:松嫩平原湿地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区,属中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和生态脆弱带,以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湿地为主,是调蓄洪水、分配水资源、生态环境调节和小气候调节及农业生产的关键区,也是诸多珍稀水禽的栖息繁衍基地,分布着诸多国家重要湿地,因此对其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是实现松嫩平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着眼于湿地的功能,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入手,深入剖析了松嫩平原湿地因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可持续性管理及防治对策。

  • 标签: 松嫩平原 湿地 环境问题 对策
  • 简介:福建沿海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吴幼恭(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沿海是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全省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虽然其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但其主要经济指标却占全省的五分之三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 标签: 土地利用现状 沿海地区 福建沿海 土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率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 简介:对人口老化问题的认识与对策研究江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为4928万人,至1990年已增到6310万人,仅8年时间增长了28.2%,大大超过同期总人口增长11...

  • 标签: 人口老化 人口普查资料 老龄人口 老年人口 中国人口 人口增长
  • 简介:跨世纪的“冰臼”与“壶穴”之争,尘埃未定,缘于尚无定论.“发现冰臼”却常见于报道.本文根据国内研究冰川的成果就韩同林先生《发现冰臼》书中“冰臼”的定义、表现、成因、分布、“冰臼”遗迹的保存机理、“冰说”理论以及模拟“冰臼”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问题提出质疑.从而阐明了:天坑、天井、冰洞、冰湖不是“冰臼”;闽、粤无“冰臼”;“冰说”理论不成立的观点.

  • 标签: 冰川 冰臼 滴水穿石 滚流水钻 冰碎屑
  • 简介:反馈型教学设计在地理课中的运用李文(福州市第二中学)反馈型教学设计是按照系统教学的观点,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由教师、学科内容、教学媒体和学生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开放系统;并以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

  • 标签: 教学设计 反馈型 反气旋 教学过程 地理课 天气特点
  • 简介:实践性:出发点是理论还是问题?需求导向,就是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就是要解决实际的、具体的问题。例如:矿具体在哪?产出深度是多少?规模多大?品位多高?在需求导向下,科技创新不是以理论“水平”论高低,而是以成败论英雄。对于找矿工作而言,人们对矿产勘查的评价,最终要看勘查实效,而非理论高深,要看是否见矿,而不在于其过程简繁。

  • 标签: 需求导向 科技创新 地质 矿产勘查 找矿工作
  • 简介:城市化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矿业地区的城市化研究成果在西部地区非常少见,现以云南省东川市为例,对其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城市化分为两个阶段,并揭示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地区差异性等特征,可为此类城市的发展提供思路。

  • 标签: 西部地区 城市化 矿业地区 云南 矿业城市 产业结构
  • 简介:吉林省西部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是中国最大的面向湿地恢复与保护的生态水利工程,是新时期践行中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积极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战略需求。针对该项工程多湿地连通、多水源和多工程供水、水系连通和水资源调度复杂性等特点,从工程实践需求出发,重点阐述亟需解决的河湖水系连通优化网络构建、湿地多水源生态补水技术、湿地供水优先次序评价和基于河湖水系连通的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四大关键问题研究的内涵和框架,为保障吉林西部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水资源调度与运行管理提供支撑,确保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

  • 标签: 湿地群 多水源 河湖水系连通 水资源配置与调度 吉林省西部
  • 简介:目前,我国的工业生产结构处于转型时期,虽然有一些节能环保型工业生产,但多数工业生产还是耗能工业,这就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现在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大,我国现阶段的能源供给呈现出供不应及的情况,这样的能源资源使用情况制约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要想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活力,就需要对我国的地质矿产做出进一步的勘查,推动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源的持续合理的发展。

  • 标签: 地质矿产勘查 工业生产 能源消耗 资源使用 节能环保型 生产结构
  • 简介:一、闽东南沿海地区红土台地的基本概况及其分布闽东南沿海红土台地地区包括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五个市所辖的32个县级行政单位。据统计,闽东南沿海地区红土台地面积为42277771公顷,占本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862%。闽东南沿海地区红...

  • 标签: 沿海地区 闽东南沿海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土地总面积 利用现状 土台
  • 简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已由划定落实阶段全面转向以建设、管理和保护为主的管护阶段。当前,需要在全面梳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一、问题分析研讨(一)全方位日常监管体系和机制仍不健全1.缺乏对占用或减少情况的分类统计占用或减少的类型包括:非农建设项目占用、生态建设占用、灾毁、临时用地和设施农用地临时占用、农业结构调整、违法违规占用或破坏。

  • 标签: 基本农田保护 特殊保护 永久 农业结构调整 建设项目 分类统计
  • 简介:位于青秀山风景区的蜡烛湖是南宁市建设"中国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论证蜡烛湖形态及相关设计的科学性,根据不同入水口流速、出水口数量、位置和湖泊形态设置了5组实验,运用二维流场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蜡烛湖入水口的流速对于改善蜡烛湖整体流场影响不大,无法解决蜡烛湖大面积水体的"死水"问题;不同出水口的位置和数量对蜡烛湖流场和流速影响较大,其中出水口2、出水口4和出水口5对蜡烛湖流场流速影响最大,能够较好解决蜡烛湖整体流场流速;蜡烛湖的岸线形状对于整个湖泊的流场有较大影响,优化的呈祥岛岸线形态能够改善附近区域静水流场,加快蜡烛湖水流流动;在优化了呈祥岛岸线形态的基础上,增设出水口4和出水口5,能够有效解决蜡烛湖原有的大面积流场流速过慢问题,促进了蜡烛湖水流循环。

  • 标签: 景观水体 湿地工程 水动力 数值模拟 蜡烛湖
  • 简介:自然资规[2018]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国办发[2018]16号,以下简称《办法》)规定,进一步明确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实施有关要求,规范有序做好管理工作。

  • 标签: 自然资源部 耕地 省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国务院办公厅 主管部门
  • 简介:针对北京市农村地区居民居住相对分散、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难度大的状况,在北京市杨镇一中,建立了经济且简便易行的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该人工湿地由地埋式一体化预处理、多级复合式人工湿地系统、景观湿地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单元实验,对人工湿地的填料结构、植物选择、布水设计、水位调节、湿地防堵系统设计、预处理系统设计进行了创新,研究了1d、2d和3d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中有机物处理效应的影响,并开展了人工湿地基质堵塞实验、冬季保温措施研究以及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比较而言,1d和3d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利于有机物的去除,2d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有机物的去除;人工湿地0~10m的水平距离内,0~5cm、30~35cm、60~65cm深度的基质的堵塞差异显著(n=10,p〈0.05),从水平上看,在0m、2m、4m处基质的堵塞最为明显,因此,在更换人工湿地基质时,只需更换0~4m内的基质;棚膜+蒲席覆盖系统去除污水中总氮的效果要优于结冰盖系统,更适宜于北方使用;预处理系统、人工湿地系统、景观湿地系统三部分共同处理污水,优势互补,能使处理后的出水符合北京市水污染排放标准一级B限值。

  • 标签: 农村生活污水 地埋式预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 景观湿地 污水处理效应
  • 简介:为了加强长江流域湿地的保护,更好地维持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分析长江流域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数量、密度和距离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自然保护区级别及其主管部门的组成结构差异,研究长江流域各子流域内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依据长江流域各省人均湿地拥有率指数和相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等参数,对长江流域各省潜在的湿地保护压力与保护能力进行评估。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探讨了长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长江流域内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不均、自然保护区之间发展不协调、土地权属无保障和自然保护区分类与管理混乱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湿地保护建议。

  • 标签: 长江流域 湿地自然保护区 空间信息技术 分布现状 保护问题
  • 简介: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变暖将导致冰川消融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侵过程会给沿海低海拔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研究地质历史发生的海侵过程,可以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海侵提供预警和对策。福建沿海地区保留有较完整的晚第四纪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为海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研究综述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海侵研究的进展,同时也发现前人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几个明显问题:1)MIS3阶段晚期海侵层是否真实存在?2)由于研究载体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前人重建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3)缺乏高分辨率多指标多钻孔的古气候重建工作。因此,研究区日后的海侵研究工作将主要集中于:1)交叉利用多种定年手段,并结合模拟结果检验MIS3海侵的真实性;2)重建具有高分辨率可靠年代框架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及海侵过程;3)加强古气候研究工作,将海平面变化与古气候研究联系起来。

  • 标签: 福建沿海 晚第四纪 海平面升降 MIS3海侵 古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