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类比推理是人类认知园地的一朵奇葩,作为人类思维中根本和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科学启发式、因果关系推理和隐喻的核心机制。Goswami(1992)iA.为类比推理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中心能力之一,HofStadter(2001)则将类比推理看作是人类认知的核心。本文从类比推理的概述、主要理论、研究范式等方面综述了类比推理研究的方法,并做出总结。

  • 标签: 类比推理 概述 主要理论 研究范式
  • 简介: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认知风格逻辑推理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三段论推理中,场依存型学生和场独立型学生推理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学过和未学过逻辑学的学生推理成绩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男生和女生推理成绩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更易受“气氛”的影响。(2)在命题推理中,对抽象材料构成的命题,场独立型学生和场依存型学生的推理存在显著差异,场独立型学生表现出更强的证伪倾向,场依存型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换位倾向;对具体材料构成的命题,场独立型学生和场依存型学生的推理不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大学生 认知风格 逻辑推理
  • 简介:本研究从情绪、效价两个角度探讨儿童特质理解线索理解的关系。372名4、5、7岁儿童完成了贴标签和行为预测两类特质推理任务。实验一显示,所有年龄段儿童都能完成对情绪性特质害羞和胆小的推理,且特质和行为评定情绪评定呈显著正相关;实验二显示,所有年龄段均能完成双重性质特质助人为乐和自私的推理,特质和行为评定效价、情绪评定均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则只有效价评定进入方程。结果说明,儿童完成情绪性特质推理任务时情绪理解能力关系密切,而对双重性质特质推理时更多的效价理解能力有关。

  • 标签: 情绪线索 效价线索 特质理解 儿童
  • 简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口语报告分析,形成图形推理的认知成分模型。引进多策略多成分潜在特质模型(MLTMforMS)将图形推理的认知成分模型心理测量模型加以整合,对235名中学生图形推理认知特征进行诊断。结果发现:(1)图形推理总能力相同的被试,各成分对应能力即视知觉识别能力、规则构建能力、规则应用能力不一定相同。(2)被试使用知觉分析策略和分析策略的正确作答概率较高,而使用猜测策略的正确作答概率较低。

  • 标签: 图形推理 认知诊断 多策略多成分潜在特质模型
  • 简介:摘要探讨初一年级学生工作记忆和数学成绩的关系。检验类比推理的中介效应以及元认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205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N-baek任务、自编的数学类比推理任务和《数学元认知问卷》测查工作记忆、类比推理、元认知,并收集最近两次的大型考试数学成绩。结果表明:数学成绩工作记忆、类比推理、元认知均显著正相关:类比推理对工作记忆和数学成绩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工作记忆既对数学成绩有直接影响.也通过类比推理数学成绩产生间接影响;元认知对类比推理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元认知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元认知得分增加,则类比推理数学成绩的影响减少。结果表明,数学工作记忆通过数学类比推理影响数学成绩.其作用随着数学元认知能力的提升而减弱。

  • 标签: 工作记忆 类比推理 元认知 数学成绩.
  • 简介:两个实验用移动视窗技术,用目标句阅读时间和命名探测词两种指标来考察当文本中有两个情境模型时,读者是否会即时进行预期推理.结果表明,如果在支持性语境引发推理的信息之间插入一个支持性语境所描述的情境模型不同的,且主人公目标有关的因果链上的情境模型的信息,则不管这个插入的情境模型在文本中的位置如何,也不管干扰信息的干扰水平高低,都会降低因果性预期推理在阅读中产生的可能性.

  • 标签: 文本信息 因果性预期推理 实验研究 移动视窗技术
  • 简介:采用独立记得一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的意识性。根据关系部分的描述目标句是否存在逻辑冲突,创设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和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一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进行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发现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都差异显著,表明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既影响有意识加工也影响无意识加工,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 标签: 说明文 因果推理 文本表征 意识性
  • 简介:以往的研究认为儿童要到5、6岁才能进行推理,而本文作者在对一个婴儿进行追踪研究的过程中却发现约从2岁起,婴儿的认知活动中就有类似推理的东西出现。于是通过分析推理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一语言入手,并运用逻辑学上的推理法则检验婴儿的思维活动,证明2—3岁的婴儿能在有限的、熟悉的范围内理解和运用日常概念进行判断推理

  • 标签: 教育方法 推理法 思维活动 证明 熟悉 探索
  • 简介:学前期是儿童多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以64名3岁儿童为被试,采用Frye和Zelazo等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通过对3岁儿童的规则因果推理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探索儿童规则因果推理的内在机制。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年龄训练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各年龄组儿童经过训练后,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差异;2.规则训练的交互效应显著,竖直规则下,儿童通过训练后提高的成绩不显著,但在交叉规则下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极其显著;3.训练效应显著,暴露因果机制,给予及时反馈和阐述规则时附加手势这些信息能促进年幼儿童对高级规则的掌握。

  • 标签: 3~4岁儿童 规则因果推理能力 交互效应 训练效应
  • 简介:运用微观发生学设计,对30名6岁儿童在矩阵填充任务中的策略获得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从策略获得的来源看,实验处理(教育干预)是图形推理策略获得的重要来源;从策略获得的个体差异看,儿童遵循的是学习领会或半学习领会的策略获得发展方式;从策略获得的路径看,快速组儿童在达到策略获得标准后正确率不高,而标准组和延迟组则能保持较高的正确率;从策略获得的速率看,在实验前3个阶段正确率有快速的变化,而到后期则保持正确率稳定不变.

  • 标签: 图形推理 策略 正确率 教育干预 个体差异 任务
  • 简介:该研究使用移动视窗技术考察了初二和高一年级中的高低语言理解能力学生的主题推理加工特点.结果发现:(1)所有学生在无时间限制情况下,都能顺利完成语篇主题相似度判断,较低语言理解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主题推理;(2)较低语言理解能力被试在主题推理加工上的困难可能是由认知加工系统实时加工能力较差造成.

  • 标签: 中学生 主题推理 特点 语言理解能力 阅读 语篇关系
  • 简介:本文采用两个贝叶斯推理问题和一个数字运算能力量表对102个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数字运算能力对贝叶斯推理有影响,具体表现为高数字运算能力被试比低数字运算能力被试的贝叶斯推理成绩要好;(2)自然频数袁征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只有高数字运算能力被试才出现自然频数表征促进效应,而低数字运算能力被试并没有出现自然频数表征促进效应。这可能表明,即使是对自然频数的理解和操纵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数字运算能力,而且自然频数表征促进效应并没有以前认为的那么普遍。

  • 标签: 数字运算能力 贝叶斯推理 自然频率表征 大学生
  • 简介:本研究以Kohlberg的“朱迪两难”探查了7-15岁儿童认知和解决家庭人际关系矛盾冲突的道德推理发展。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即儿童的有关发展不仅制约于有关道德规范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制约于分化和整合自己和别人观点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依照结构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儿童的有关发展可以划分出4种不同的水平。本研究还深入探查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以及影响差异的有关因素。

  • 标签: 7~15岁儿童 家庭人际关系冲突 道德推理
  • 简介: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892名初一学生数学错题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探讨了数学错题管理数学成绩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数学焦虑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初一学生的错题管理存在性别的差异。女生在错题管理态度、错题管理行为上要显著优于男生;(2)错题管理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初一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还能够通过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产生影响。结论:数学焦虑在错题管理数学成绩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管理态度 数学焦虑 数学成绩 中介作用 错题 初一学生
  • 简介: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了工作记忆、两个前提间的关系以及表达方式对线性三段论推理的影响。本实验采用2(表达方式:肯定、否定)×2(前提间的关系:同质、不同质)×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的混合设计。通过分析总注视时间、第一次注视时间、第二次注视时间和回视,发现线性三段论推理过程既有语言加工的参与又有表象加工的参与。推理过程中的语言表征过程和空间关系的建立都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越高,就越容易建立语言表征和空间的关系。

  • 标签: 线性三段论推理 工作记忆 前提 眼动
  • 简介:<正>数学认知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形象地说,“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儿童的数学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儿童的活动中,儿童的数学认知图式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数观念的发生、心理数字线的形成、数字概念稳定性的发生、发展部分——整体关系图式的形成,以及开放的、动态的数学能力系统的形成。下面对诸阶段作简要的分析。

  • 标签: 儿童心理学 数学认知能力 数学能力 稳定性 数学概念 数字概念
  • 简介:儿童数学认知策略是当前认知发展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在认知策略的发展形态上,凯斯提出的阶梯模型受到了希格勒重波模型的挑战,陈英和等的研究证实了后者关于策略发展多样性渐进性的观点;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选择在不同题目类型任务情境之间,表现出了鲜明的适应性特点;而数学焦虑、工作记忆及概念性理解等是影响儿童数学认知策略选择和执行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明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发展规律提供了证据.

  • 标签: 儿童 数学 认知策略
  • 简介:以初中代数应用题为材料,探讨了不同年级学生对代数应用题的分类结果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对代数应用题分类结果差异显著;数学成绩优生数学成绩差生对代数应用题分类结果差异显著。

  • 标签: 代数应用题 代数应用题的结构 分类 数学成绩
  • 简介:解决学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一项改革实验成子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几年来从事学前数学教学研究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学前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着极其普遍而又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一个“误区”,不走出这一误区,将给儿童...

  • 标签: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内容 儿童心理发展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 简介:抽取济南市四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547名学生为被试,采用自行设计的数学估计任务和元认知状态问卷(SMI),考察了初中生数学估计能力的现状及其元认知监控的关系。结果表明:初中生的估计能力总体较差,未显示出稳定的性别差异。元认知监控的四个雏度数学估计表现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元认知监控对估计成绩的回归分析来看,自我意识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估计整体表现。其中,计划可以正向预测估数和估算成绩,自我意识可以正向预测估测和估算成绩。文章特别讨论了数学估计元认知加工之间的具体联系。

  • 标签: 初中生 数学估计能力 元认知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