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西藏所有的面具主要包括两大类,宗教面具和民间面具,宗教面具以神格造型为主,民间面具以人格造型为主。宗教面具一般是由西藏制度化了的寺庙组织制作和表演,整个过程有着严格的工艺规定和表演程式。宗教面具的表情内容是以藏传佛教严格的神灵体系为主,分本尊、护法神与附属神三类,如度母、莲花生、金刚、女妖、兽神、龙女、仙翁等等大量神格面具,占面具的主要部分。

  • 标签: 表演程式 面具 民间 西藏 仪式 神灵体系
  • 简介:9月7日晚,“甘露杯”西藏曲艺大赛颁奖晚会在拉萨市歌舞团礼堂举行、此次大赛以“活跃基层文化,推动基层曲艺事业”为主题,参赛作品主要是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各地市、学校文艺团体、各县(区)民间艺术团创作的反映新发展、新成就、新面貌的曲艺节目,包括折嘎、弹唱、喇嘛嘛呢等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节目奖的是说唱《夏尔巴的歌声飞向蓝天》和化妆相声《学艺》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节目奖,说唱《圆梦隆子》获得一等奖创作奖、阿里地区象雄艺术团演员索朗多吉获得表演一等奖。

  • 标签: 西藏自治区 曲艺事业 颁奖晚会 大赛 曲艺节目 一等奖
  • 简介:西藏(特别是西藏中部卫藏地区)是藏民族和藏族文化的发祥地,是藏族文化的中心地带。也是独具民族、地域特点的西藏佛教和西藏佛教音乐形成、发展、完善、传播的中心区域。在西藏佛教后弘期,西藏佛教寺院音乐文化适应西藏佛教的需要,逐渐成熟、完美与体系化,并且立即成为一种文化强势,伴随西藏佛教从西藏这块藏族文化的中心地区传播到了广大藏区以及异地、异民族、异国广大的区域,经过彼此音乐文化的互相接触、融合,使西藏佛教音乐文化的原型模式(或原本形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变化模式(或变化形态)。本文在初步探讨西藏佛教音乐文化在流传到同文化系统和不同文化系统的地区、民族、国家的藏传佛教寺院后产生变异的基本规律和特性的基础上,尝试超越现行行政区划和区域文化的界限,从整体上认识藏传佛教音乐文化的源流与流变特征。

  • 标签: 西藏佛教音乐 传播 流变 本原模式 变化模式
  • 简介:西藏地区的民歌是由藏族和多个少数民族(族群)共同创造的一种多元的音乐文化。目前对于西藏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藏族,甚至把藏族民歌等同于西藏民歌,对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等的民歌少有涉及,或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对西藏地区的民歌展开研究,探寻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三个西藏古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歌的形态特征与其差异性。同时,探究在高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民族间频繁交流与融合过程中,三个民族的民歌所体现出来的共性。

  • 标签: 多元文化视野 藏族民歌 珞巴族民歌 门巴族民歌
  • 简介:门巴族是西藏境内人口较少数的民族,主要居住于中印边境的山南市错那县与林芝地区林芝县与墨脱县。山南市错那县门巴族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藏语。文章主要针对“非遗”热潮中,山南市错那县勒布沟门巴族利用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作为文化旅游资源,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活水平。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为了将旅游文化的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造成了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相矛盾的局面。本文对此现象提出对门巴族萨玛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方式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 标签: 门巴族 萨玛民歌 经济效益 非遗 保护 传承
  • 简介: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硕士生导师格桑梅朵副教授以及艺术学理论系4位在读研究生蓝晶晶、石梦婷、唐欣、喻镭提交的论文入选西藏昌都市于2018年8月22~25日举办的“首届全区热巴舞展演暨热巴艺术高峰论坛”。

  • 标签: 高峰论坛 热巴舞 学理论 艺术 展演 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