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长期以来,在地震数据处理中我们一直使用叠加。事实上,在物探行业中叠加剖面(或三维中的数据体)是作为标准交付使用的,而且几乎在每一本地震处理教科书中都叙述了共中心点(CMP)与正常时差(NMO)校正的概念。虽然总的趋势是向着叠前成像方面发展(不是时间域就是深度域),但是叠加剖面的构成仍然是地震处理流程的—个重要步骤,因为它们通常总是首先获得的可解释的地下图像。

  • 标签: 数据叠加 CMP 地震数据处理 叠加剖面 地震处理 交付使用
  • 简介:盆气藏是一种有别于常规气藏的特殊类型,在靠近盆地中心的下倾部位致密砂岩内聚气,而在上倾方向渗透性较好的砂岩中含水,具有异常压力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盆气聚集是一种动态气、水驱替过程,其异常压力特征也是这一过程中不同阶段气、水流动关系的表现。当气体供应速率大于散失速率时为气排水的过程,气、水同向流动,此时气藏表现为压异常;

  • 标签: 深盆气藏 数值模拟 异常压力特征 超压异常
  • 简介:6井发现了富集高产的下古生界潜山油藏。地震、钻井和成像测井资料的研究表明,潜山带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潜山风化壳型和内幕型两类,储集空间以裂缝、溶洞为主。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分析表明,该区下古生界具备有利的成藏条件,油气分布明显受油源控制,紧邻油源的潜山断块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 标签: 潜山带 油气藏 成藏条件 储集空间 油源 断层
  • 简介:在深度大于4500m的深到油气藏中,储层性能是一种很重要的风险因素。对美国得克萨斯州墨西哥湾海岸北部古近系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分析,提供了有关浅到深埋藏成岩作用期间储层性能演化的深入认识。使用深度为200到6700m、温度为25N2300C的样品,评价了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藏作用的下降。根据岩石学数据和岩心分析解释了成岩作用和岩石物理性质。威尔科克斯群砂岩主要是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平均成分是Q59F221K19。在本区的成尔科克斯群砂岩沉积期间,物源区没有明显变化,而在下、中和上威尔科克斯群之间平均的砂岩成分也没有改变。但砂岩成分却随层序地层位置有变化,例如低水位陆坡扇沉积砂岩所含岩屑要多于高水位或海进体系域的沉积砂岩。从这一陆上数据集的观测结果来看,沉积于墨西哥湾深水环境的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岩屑含量可能要高于与其相关的高水位沉积同期层位。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孔隙类型在较浅深度是原生和次生孔隙以及微孔隙的混合存在,而到较大深度变为次生孔隙和微孔隙占优势。威尔科克斯群砂岩显示了稳定的孔隙度缩减,即从38℃时的33%减至132~(2时的12%,而在更高温度下几乎没有新的缩减。到1320C时,大多数原生孔隙已因机械压实作用而丧失或被石英胶结作用堵塞。尽管在深埋藏期间有平均3.5%的钾长石溶蚀,但次生孔隙的体积基本保持稳定。钾长石的这一晚期溶蚀体积被次生孔隙中沉淀的铁白云石、钠长石、伊利石和少量石英所抵消。存在于自生黏土、蚀变颗粒和基质中的微孔隙度的比例在最深的砂岩中有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发生的孔隙类型比例的变化以及总孔隙度的缩减改变了孔隙度一渗透率转换关系。由于大多数深到的威尔科克斯�

  • 标签: 埋藏成岩作用 长石砂岩 墨西哥湾 渗透率 古近系 超深
  • 简介:在地震勘探中,合理选择激发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炸药能量,减少对地震信号中不同频率成分的改造,激发出全频带的震源子波。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震源激发时虚反射界面对地震信号的改造作用及不同激发岩性对地震信号的影响;给出了应用微测井和岩性取心采集虚反射和岩性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指导在近地表结构复杂地区选择合理的激发井

  • 标签: 地震勘探 地震信号 频率成分 震源激发 岩性信息 激发井深
  • 简介:盆气是致密砂岩气藏类型之一,由于其独特的成藏机制和气藏特征,对盆气藏的勘探思路与对策均有别于常规气藏。川西坳陷陆相致密碎屑岩领域是否存在盆气?国内许多学者、专家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同认识。本文从成藏机制及气藏特征两方面将川西致密砂岩气和北美盆气进行了类比,认为川西上三叠统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具有典型盆气特征的气藏,其天然气的成藏属“早常规——晚改造”复式成藏模式。

  • 标签: 四川盆地 深盆气 密砂岩气藏类型 复式成藏模式 成藏机制 气藏特征
  • 简介:压可由下列作用所产生:①压应力增加,②孔隙流体或岩石基质体积变化,③流体流动或浮力。埋藏过程中的负载由于不平衡压实作用(尤其在低渗透性沉积物的快速沉降过程中)可以产生严重的压现象。水平应力的变化在构造活动区可以迅速地产生和耗散大量的压。涉及体积变化的压机制必须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才能成为有效。与水热膨胀和粘土脱水作用有关的流体增加太小,不足以产生显著的压现象,除非存在极佳的封闭条件。生烃作用和油裂解成气可能产生压现象,这取决于干酪根类型、有机质丰度、温度史以及岩石的渗透率。但是,这些作用过程在一个封闭体系中可能受自我限制,因为压力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有机质变质作用。生烃作用和热裂解产生压的潜力目前尚未得到证实。在埋藏较浅并“具有良好水管系统”的盆地中,由于水头而产生的流体流动可以产生严重的压现象。计算结果表明,油气浮力和渗透作用只能产生少量的局部压现象。不可压缩流体中的气体向上运动也可以产生显著的压现象,但对此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在许多沉积盆地中,最可能产生压的机制往往与应力有关。

  • 标签: 沉积盆地 超压 机制 评价
  • 简介:大庆徐气田火山岩天然气储量占到已开发地质储量的90.8%,是气田最主要的供气保障。随着开发的深入,火山岩气藏在产能与动态储量特征认识面临新的问题,影响气田的长远发展。从储层特征着手,结合气藏开发实践,多方法综合运用,阐述了火山岩气藏井控动态储量特点、增储方向、采收率特征、气井渗流以及产能特征。结论认为:①火山岩储层基质致密,其间分布高、低孔渗的储渗结构天然裂缝发育,可通过压裂缝沟通周围的孔隙和天然裂缝,形成相对高渗的主流区,主流区周围是以致密基质为主的补给区;②开发后先动用主流区储量,再逐步动用补给区储量,井控动态储量逐步增加;③压裂改造以后,在主流区提高了气井的初期产能,但补给区是气井长期的物质保障,当补给区补给量增加到最大能力后,将逐步下降,改善补给区致密基质渗透性有提高产能和增加采收率作用。

  • 标签: 松辽盆地 徐深气田 火山岩 气藏 动态储量 采收率
  • 简介:引言我们赞同Osborne和Swarbrick(1997)在《重新评价沉积盆地产生压机制》一文中的大多数结论。要充分认识沉积盆地的压,仍需做许多工作;然而,

  • 标签: 评价 沉积盆地 超压 机制
  • 简介:在萨斯奎汉纳/页岩山(susquehanna/shaleHills)观测站(SSHO),我们利用小角度和小角度的中子散射(SANS/USANS)研究了正在风化的罗斯山(RoseHill)组页岩的微尺度特征的演化。这里称为中子散射(NS)的SANS/USANS技术可以描述大小为3nm上下到几个微米的孔隙。利用NS研究了在山顶用气动钻获取的页岩碎片(“风化岩”)或手控螺旋钻获取的页岩碎片(“风化层”)。可以推测大约在20m深度溶蚀作用已使铁白云石在基岩中消失,而用于NS研究的所有页岩碎片都采自这一铁白云石溶蚀带的上方。NS研究证实,无铁白云石岩石的总体积有5—6%是由分隔的粒内孔隙构成的。在5m深度,孔隙度和表面积的突然增大对应于有关风化岩中长石溶蚀作用的开始,因而其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15000年前开始的冰穿边缘作用。在风化岩一风化层界面以下几十厘米处,由于绿泥石和伊利石开始发生溶解,所以孔隙度和表面积也有明显增加。这些黏土矿物的溶解反应促进了风化岩向风化层的转化。在整个风化层,页岩碎片的粒内孔隙连接成为较大的粒问孔隙,而散射特征也由深处的体分形变为接近地表的面分形。孔隙形态也由深处的各向异性变为最上部的各向同性,前者可能与早先的大地构造活动在岩石中形成的铅笔劈理有关,而后者的成因在于黏土的风化。在风化作用最强烈的风化层,高岭石和氢氧化铁发生沉淀,堵塞了一部分连通的孔隙。这些沉淀物的出现以及因黏土风化而使更多石英暴露出来,都对最上部样品的矿物一孔隙界面面积的下降有作用。这些观测结果符合SSHO的基岩一风化岩一风化层的转化,其原因在于:(1)有反应物(即水、氧气等)运移进入了原生孔隙和由构造事件和冰川边缘效应所形成的裂缝中;(2)矿物一水反应以及颗�

  • 标签: SANS/USANS 风化层 孔隙度 分数维 黏土矿物 表面积
  • 简介:作为主要勘探方向之一的深井和深井钻探效果分析,可确保提高有经济价值开采深度以下油气资源评价的客观性。在局部构造范围内,或者根据地震勘探剖面图钻的深层和深层参数井,目的是解决最主要的地质结构研究问题,获得剖面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并评价其含油气性远景。同时,这些井通常揭示的地层位于已开发的工业油气开采层系以下的深度内,它们相对于某些勘探地区来说,其研究程度较低。

  • 标签: 油气资源 地质勘探 超深井钻探 深井钻探 地震勘探 异常高地层压力
  • 简介:历经二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证实,在川西坳陷已经发现的油气田10个,含气构造12个(图略),气田储层其中属常规物性常压储层1个,9个为非常规物性压储层,含气构造也如此.川西坳陷碎屑岩压层均以产天然气为主,储层为低孔渗性.根据区内物性差异及压力特征,可将该区储层划分为四种类型:常规物性常压储层、非常规物性低压储层、非常规物性中压储层、非常规物性高超压储层.这四类储层中储量最大者侏罗系"多源气藏"非常规物性中压储层带,其次为上三叠统须家组"原生气藏"非常规物性低压储层带.分析结果发现压力系数<1.07或>2左右时油气产储量明显下降,据此可从中优选纵横向有利勘探层带.

  • 标签: 川西坳陷 碎屑岩 超压储层 油气关系 研究 压力系数
  • 简介:气田火山岩气藏埋藏,储层平面展布连续性差、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直井产量低,通过几年的探索研究,水平井已成为火山岩气藏的有效开发技术,但由于火山岩气藏普遍含底水,且大部分水平井为压裂投产,现有的合理产量计算方法未考虑到出水的影响。因此,①通过建立典型水平井的地质模型,在对单井及邻井历史开采数据拟合的基础上,确定各区水平井合理工作制度及产能主控因素;②采取临界携液流量、底水脊进临界产量、采气指示曲线法等气藏工程方法,综合考虑气井携液、底水锥进等多种因素,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合理单井配产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和改进水平井开发的合理工作制度有效指导了水平井生产,延缓了产量递减及底水上升,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 标签: 松辽盆地 徐深气田 火山岩气藏 水平井 数值模拟 气藏工程
  • 简介:以胜利渤6三维地震资料为例,研究了针对资料特点如何优化资料以适应叠前时间成像的方法与措施,着重阐述了时间-空间域内分频随机噪音衰减等4种数据优化处理方法。该优化组合使低、高频随机噪音得到了有效衰减,并解决了波形差异问题,还使资料中深层有效频率和有效能量得到了加强。

  • 标签: 资料分析 随机噪音 噪音衰减 子波处理 数据优化 三维地震资料
  • 简介:20世纪80年代,裂谷盆地油气勘探活动异常火热,主要是因为(1)人们认识到湖相页岩是优质烃源岩;(2)勘探成效显著(Begawan和Lambiase,1995)。裂谷盆地石油开采对于巴西(Bruhn等,1988)、印尼(Williams和Eubank,1995)、中国(Desheng,1995)和非洲边缘地区尤其重要。

  • 标签: 湖相沉积 裂谷盆地 活动异常 烃源岩 油气勘探 年代
  • 简介:海因斯韦尔(Haynesville)页岩是分布在路易斯安那州西北部、得克萨斯州东部和阿肯色州西南部的五套富有机质沉积岩,其平均厚度为60-90m,埋藏深度-般都在3kin或更深,而且渗透率超低。海因斯韦尔页岩分布区,尤其是路易斯安那州的西北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异常活跃。前人的热学-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纪时期的温度梯度是当前区域地热梯度值(25—350C/km)的两倍以上。因此,侏罗纪沉积地层在以往100m.y.间已经接近其当前的温度。利用地下资料,建立了基于对流和传导的热传输简单模型以及基于压实的流体流动简单模型,用于估算地质历史上海因斯韦尔页岩的温度、成熟度和流体压力。早白垩世的高热流值产生高地温梯度,并导致烃类的早期成熟。早白垩世的快速沉积作用使海因斯韦尔页岩内形成了明显的压。但这种压在地质历史上并没有得以保持,其原因是这套页岩地层厚度太薄,而且后来又经历过隆升和剥蚀作用。中到晚白垩世和晚古近纪的生烃作用再次产生了压。然而,在绝大多数条件下,模拟得出的压都没有超过破裂压力。

  • 标签: 天然气勘探开发 页岩 超压 裂缝形成 埋藏史 路易斯安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