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一种动脉硬化性疾病,由于疾病谱的变化,它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是侵及动脉血管内膜的动脉硬化病变,其共同点是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窄。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
  • 简介: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如果说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那么冠状动脉就相当于心脏的“输油管道”,为心脏昼夜不停地输送营养和氧气,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 发动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是近年来冠心病治疗里程碑式的一大进展,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病死率。该文就国内外有关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强效他汀类调脂药物对冠心病一级或二级防治作用研究的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他汀类节药物 血脂异常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一种动脉硬化性疾病,由于疾病谱的变化,它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是侵及动脉血管内膜的动脉硬化病变,其共同点是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窄。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在上述病变的过程中,受累动脉从内膜开始发生多种病理变化,包括局部脂肪沉积,出现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复合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都具有平滑肌细胞增生、结缔组织基质形成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的社区护理特点。方法针对在过去二年来在我社区医院新就诊的冠心病患者,经登记建档后,社区护士对其进行服药后随访护理,忽略性别、年龄因素,重点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其疾病的影响,随机将1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在护理中加入心身干预护理,对照组未予心身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情稳定率92%(P<0.05)对照组病情稳定率79%(P<0.05),干预效果明显。

  • 标签: 冠心病心身干预护理
  • 简介:摘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是出生后,可以在机体内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一种前体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多种伴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疾病都可引起外周血EPCs数量变化。有研究显示EPCs参与炎性损伤修复,EPCs通过动员、迁移、归巢和分化等步骤修复内皮,而各种炎症因子通过影响EPCs的增殖、粘附和迁移,使EPCs修复内皮的过程发生变化,并且外周血EPCs数量与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和疾病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炎症引起内皮祖细胞损伤的同时又激发其动员和迁移,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索平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祖细胞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颈动脉硬化的超声表现,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观察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彩色血流变化,血流多普勒频谱形态及性质。结果100例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93例,表现为血管内-中膜增厚,可见斑块形成,动脉狭窄处血流色彩明亮,血流束变细。结论超声检查可直观地显示颈动脉的内部结构,观察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性质,了解管腔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资料。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MT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危险评估,为早期防治动脉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部位一般分为3个位点,即颈总动脉(CCA)的远端颈内动脉超始部和颈动脉分叉处,同时检测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可分别检出各部位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血管壁形态、组织结构及相对应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IMT对反映颈动脉硬化狭窄和斑块特点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MT在动脉粥样硬化评估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IMT 动脉硬化 危险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动脉硬化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常见的有①动脉粥样硬化;②动脉中层钙化;③小动脉硬化三种。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体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5例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健康教育模式。结果经过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观察组患者得分为优的11例,良7例,及格5例,不及格1例,对照组患者得分为优5例,良6例,及格9例,不及格2例,两组患者优良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的同时,加强健康知识宣讲,达到患者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促进患者身体健康。

  • 标签: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的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成分(特别是单核细胞、血小板及LDL)、局部血流动力学、环境及遗传因素间一系列复杂作用的结果,因而不可以有单一的病因。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并不平行,病变所在动脉及其位置与临床发病密切相关。目的浅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热点,在于EC损伤因素如何使动脉失衡以及各种细胞因子对病变发生发展产生的影响和调控,特别是在基因水平上阐明其发病机制,将对其预防或治疗产生重大的突破。

  • 标签: 浅谈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张琪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为肾精亏虚,痰瘀互阻;辨治治疗补虚泻实为主,补虚以阴阳为纲,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总结出相关专药,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案。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症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类型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1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8例,服用西药治疗;治疗组58例,在服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10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颈动脉中层厚度与斑块类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较好的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稳定斑块,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斑块类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