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大环化是一类包含十二个及以上原子组成的环形化合,因空间结构独特,理化性质特殊,其既可以改善药物活性以及类药性质,还可以对难以成药的靶标起到一定作用,因此被药物设计领域高度关注。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合理药物设计的大环药物逐渐增加,本文将重点讨论大环化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并探究相关合成典例,以期为该化合的充分应用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 标签: 大环化合物 药物设计 合成探究
  • 简介:【摘 要】目的:通过工艺应用试验确定制备头孢他啶药品时,提升药品质量的方法,基于工业生产系统的特点,使粉体形成更强的流动性。方法:重点调整反应结晶的技术方法,对所加晶种、 pH值与结晶浓度等工艺应用条件进行改善,完成大批量实验后,确定工艺改进方向与应用效果。结果:改进工艺技术后,结晶收率相比原来提升了 1.6%,同时药品有效成分含量超过 97%。结论:结合工艺应用结果来看,工艺改进效果良好,调整工艺应用条件的方法是可行的,这种方法可以在相应的药品制备领域中被切实推广。

  • 标签: 头孢他啶 五水化合物 结晶工艺 改进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胚胎实验室挥发性有机化合(VOCs)的处理措施。方法选择胚胎实验室作为研究对象,使用VOCs测定仪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对实验室进行HEPA型空气过滤器处理,并使用VOCs测定仪检测,对比分析。结果不同月份的VOC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月、4月、3月、2月、1月的VOCs水平逐渐下降,与上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雨天室内、室外的VOCs水平均低于雨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外VOCs水平均低于室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月、5月、6月吸附后VOCs水平均低于吸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建胚胎实验室VOCs水平高;室内湿度升高会导致VOCs水平升高;通过HEPA型空气过滤器处理,有效降低VOCs水平。

  • 标签: 实验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处理措施 胚胎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30%低碳水化合饮食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饮食干预,观察组采用30%低碳水化合饮食治疗,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生化指标水平无差异性,饮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生化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 30%低碳水化合饮食治疗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

  • 标签: [] 2型糖尿病 饮食治疗 低碳水化合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淮山黄酮类化合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与剂量的关系。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阿卡波糖组(20mg/(kg·d)),淮山黄酮高(12mg/(kg·d))、中(6mg/(kg·d))、低(3mg/(kg·d))剂量组,共6组,每组十只。记录小鼠的体重,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它组小鼠给予高脂高糖饲料(20%猪油、25%蔗糖、5%胆固醇和50%普通饲料)喂养,均自由饮水,第16d时除正常对照组外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mg/(kg·d),持续15d,,作为糖尿病模型小鼠。结果淮山黄酮类化合能降低大鼠的血糖水平,其降糖作用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 标签: 淮山黄酮类化合物 糖尿病 降血糖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调查资料显示,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如不及时进行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并发症。黄酮类化合是具有高药理活性的一种天然化合,其不仅具有抗炎、抗氧化的效果,还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等作用。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本文旨在分析本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信息。

  • 标签: 并发症 糖尿病 黄酮类化合物
  • 简介:【摘要】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 (sGC) 是一氧化氮的生理传感器,其功能的改变与多种病理生理条件密切相关,本综述旨在总结目前新兴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 标签: 鸟苷酸环化酶 心力衰竭 一氧化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我院对48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24例。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组增加了内镜套扎术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1.67%,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79.16%,两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药物和内镜套扎术联合治疗的有效率比较高,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存,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形式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84例于我院接受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治疗的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42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行全面护理形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止血时长、住院时长均短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实验组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护理总有效率(92.86%)高于参照组(71.43%),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实施全面护理效果显著,应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 全面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形式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 84例于我院接受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治疗的患者,纳入时间为 2016年 10月至 2017年 10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 42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行全面护理形式,对比 2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止血时长、住院时长均短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实验组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护理总有效率( 92.86%)高于参照组( 71.43%),组间差异较大( P< 0.05)。结论: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实施全面护理效果显著,应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 全面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诊断效果。方法 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7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经病理诊断共63个病灶,继而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来探讨临床诊断的价值。结果 经过超声造影诊断发现有11个病灶被列为高分化癌组,其余52个病灶列中-低分化癌组。高分化癌开始增强时间为(14.7±3.1)s,增强峰值时间为(25.0±9.3)s,开始消退时间(263.7±152.6)s;中-低分化癌开始增强时间为(14.1±5.3)s,增强峰值时间为(22、1±7.5)s,开始消退时间为(60.0±45.8)s。57名患者均接受常规CT、增强CT、超声造影诊断。常规CT的诊断准确率为77.2%(44/57),增强CT的诊断准确率为82.5%(47/57),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为89.5%(51/57)。经对比,超声造影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CT和增强CT,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肝硬化 超声造影 小肝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期护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56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接受分期护理管理,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在我院接诊的55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接受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结果两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护理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肝硬化合 上消化道出血 分期护理 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乙肝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经综合护理干预后的护理效果。方法:以我院 2018年 5月至 2020年 6月的 70例乙肝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标号后平均分至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 35例患者在治疗期间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乙肝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好转情况,进而评价护理方法对该病的护理价值。结果:观察组乙肝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治疗期间经综合护理干预后,其病情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数据间呈现出明显差异,即 P<0.05,具体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乙肝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可早期发现其出血症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并在心理、饮食、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护理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其病情好转率。

  • 标签: 乙肝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综合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