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8 个结果
  • 简介:在深度大于4500m的深到超深油气藏中,储层性能是一种很重要的风险因素。对美国得克萨斯州墨西哥湾海岸北部古近系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分析,提供了有关浅到超深埋藏成岩作用期间储层性能演化的深入认识。使用深度为200到6700m、温度为25N2300C的样品,评价了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孔隙度渗透率随埋藏作用的下降。根据岩石学数据岩心分析解释了成岩作用岩石物理性质。威尔科克斯群砂岩主要是岩屑长石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平均成分是Q59F221K19。在本区的成尔科克斯群砂岩沉积期间,物区没有明显变化,而在下、中和上威尔科克斯群之间平均的砂岩成分也没有改变。但砂岩成分却随层序地层位置有变化,例如低水位陆坡扇沉积砂岩所含岩屑要多于高水位或海进体系域的沉积砂岩。从这一陆上数据集的观测结果来看,沉积于墨西哥湾深水环境的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岩屑含量可能要高于与其相关的高水位沉积同期层位。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孔隙类型在较浅深度是原生次生孔隙以及微孔隙的混合存在,而到较大深度变为次生孔隙微孔隙占优势。威尔科克斯群砂岩显示了稳定的孔隙度缩减,即从38℃时的33%减至132~(2时的12%,而在更高温度下几乎没有新的缩减。到1320C时,大多数原生孔隙已因机械压实作用而丧失或被石英胶结作用堵塞。尽管在深埋藏期间有平均3.5%的钾长石溶蚀,但次生孔隙的体积基本保持稳定。钾长石的这一晚期溶蚀体积被次生孔隙中沉淀的铁白云石、钠长石、伊利石少量石英所抵消。存在于自生黏土、蚀变颗粒基质中的微孔隙度的比例在最深的砂岩中有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发生的孔隙类型比例的变化以及总孔隙度的缩减改变了孔隙度一渗透率转换关系。由于大多数深到超深的威尔科克斯�

  • 标签: 埋藏成岩作用 长石砂岩 墨西哥湾 渗透率 古近系 超深
  • 简介:在阿拉斯加北极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沿着1002评估区的东南部边缘,通过岩相学、流体包裹体裂隙胶结物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与锆石裂变径迹相结合所提供的证据表明,布鲁克斯山脉褶皱断裂带内气体的产生形变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所采集的三叠系侏罗系岩石样品中石英胶结裂隙包括堵塞裂隙结构、闭合微裂隙、弯晶流体包裹体群。这表明,胶结作用分别发生在形变之前、之中和之后。裂隙样品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175-250℃)温度变化趋势说明了胶结物形成于地层由埋深到抬升的过渡阶段以及地层抬升的早期。在Shublik组Kingak组的页岩中,富甲烷(干气)包裹体所获得的物质具有很高的热成熟度。通过对这些富甲烷包裹体进行压力模拟得知,在裂隙被胶结的过程中,孔隙流体具有异常高压。该地区的锆石裂变径迹数据记录了64±3百万年前沉积期后的剥蚀作用,这与布鲁克斯山脉早期的构造变形有关。闭合温度为225-240℃,与Shublik组Kingak组的地层中富含水干气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相重叠。这种时温关系表明了裂隙的胶结作用发生在布鲁克斯山脉发生构造变形的早期,富干气包裹体则证明了这个时期Shublik组Kingak组的烃岩已经超过了油气生成的最高温度,构造圈闭已经形成。因此,烃类生成期与构造变形相关,给这个地区的天然气的勘探工作造成了很大风险。然而,有机质高的热成熟度又表明了可能已经有大量的气体生成。

  • 标签: 构造变形 山脉 流体包裹体 裂变径迹 锆石 均一温度
  • 简介:1AAPG会员与石油勘探生产行业的活力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地学家协会,其会员组成是能源工业专业地学人才状况的晴雨表。地学领域的人员组成正在发生许多明显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对研究油气勘探生产组织的未来十分关键。

  • 标签: 生产组织 油气勘探 AAPG 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 年会
  • 简介:马拉开波盆地的中始新统碎屑岩是在一个不对称的前陆盆地中沉积的,而该前陆盆地形成于加勒比和南美板块在古近纪的斜向碰撞过程。本次研究利用马拉开波盆地中部300多口井的资料2000km^2的地震资料,详细解释了马拉开波前陆盆地的始新统层序地层。马拉开波盆地中部始新统层序的底部是一套厚约250m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加积层位,其上覆盖了厚约600m的海相页岩砂岩的退积层位,夹有薄进积层。这套前陆盆地层序的上部是厚约100m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加积层位。在这一厚约1000m的始新统地层中,可以划分17个准层序组,6个成因层序1个沉积层序,但所识别的典型层序界面只有一个,它是浅海相退积层位上覆的河流三角洲相加积层位的边界。根据地层结构多个准层序组的厚度增大趋势,我们认为这些碎屑沉积物主要源自马拉开波盆地以南的南美克拉通,而不是以前研究人员提出的盆地北-东北边缘的冲断带。缺乏典型的层序界面表明了马拉开波前陆盆地中部的始新统碎屑岩在始新世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出露地表,而且其地层结构受控于与这一前陆盆地东北缘的冲断作用有关的构造沉降。在中始新世加积作用开始之前,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并不是控制该前陆盆地地层演化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加积作用则标志着前陆盆地沉降作用的结束。测井三维地震资料显示,马拉开波前陆盆地中部的始新世三角洲平原陆架以河流潮汐作用为主,与委内瑞拉东部奥里诺科三角洲的现代沉积作用相似。

  • 标签: 三维地震资料 碎屑沉积物 前陆盆地 层序地层 始新统 地震数据分析
  • 简介:1中里海地区的演化:二维三维构造模拟新认识中里海地区的二维三维构造模拟提出了有关本区构造发育的几个重要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北部早中生代(三叠纪)顿巴斯(Donbas)裂谷系的伸展作用和南部晚新生代来自高加索山脉的沉积物地壳加载作用,它们对中里海地区的构造发育热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AAPG 创新思维 油气勘探 论文摘要 勘探开发 生产
  • 简介:在经历过剥露作用的含油气盆地,烃岩、储层盖层的最大埋深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澳大利亚东南部重要的产气区奥特韦盆地(Otway)就是如此,该盆地曾经历过多期次的剥露作用。在分析下白垩统河流相页岩声波时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估算了110口陆上海上油气井中地层的剥露幅度(exhumationmagnitudes)。结果表明,在奥特韦盆地东部陆上部分,后阿尔布期(post—Albian)的净剥露量很大(〉1500m),而在该盆地的其它地方,净剥露量一般很小(〈200m)。这些结果与根据热史资料得出的估算值一致。与中白垩世新近纪挤压构造有关的净剥露量分布表明,剥露作用主要受控于板块边界作用力驱动下的短波长盆地反转(short—wavelengthbasininversion)。白垩纪早期,在奥特韦盆地东部陆上部分盆地北部边缘一带,较大的埋深与高地热梯度耦合,使下白垩统烃岩大都进入过成熟状态,来自最初充注的任何剩余烃类可能都被捕集在高度压实的储层/或(与裂缝有关的)次生孔隙中。然而,在埋藏较深时期,这些储层中的蒙脱石粘土矿物转变为伊利石,使储层脆化,发生天然水力破裂作用,为低渗透率油气区带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当前接近最大埋深的烃岩,其温度适合于天然气的生成,控制这些地区油气勘探潜力的关键因素是断裂圈闲的密封性以及油气充注圈闲发育的时空配置。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声波时差资料 油气勘探潜力 剥露作用 澳大利亚 白垩纪
  • 简介:对美国墨西哥湾海岸平原东部阿拉巴马,jql西南部小锡达河油田(LittleCedarCreek)微生物碳酸盐岩及相关储层开展了综合研究,这次研究为认识微生物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物理性质产能趋势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研究项目描述了微生物岩的沉积、岩石物理油气产能特征,建立了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并评价了这类储层的油气潜力。下部储层由与微生物建造相关的凝块叠层石粘结灰岩构成,这些建造走向南西一北东,面积83km2在油田的西部、中部北部,微生物建造成簇发育,而且厚度达到了13m。分隔这些建造簇的是建造间发育的微生物岩,其厚度2-3m,上覆有受微生物活动影响的不具储集能力的厚层灰泥岩(1imemudstone)粒泥灰岩(wackestone)。微生物储层的孔隙类型包括沉积成因的原始堆积孔隙(constructedvoid)(骨架内[intraframe])成岩成因的溶蚀扩大洞穴孔隙(void)孔洞孔隙(vuggypore)。这种孔隙系统使储集岩具有高渗透率连通性,其渗透率可以高达7953md,孔隙度高达20%。微生物粘结灰岩极有可能构成油气流动单元。然而,这些建造被建造间发育的渗透率很低甚至不具渗透性的厚岩层分隔,而后者可能是流体流动的隔夹层。这个油田生产的1720万桶石油大都产自微生物岩相。小锡达河油田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从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开采石油的其他类似油田开发方案的优化提供借鉴。

  • 标签: 碳酸盐岩储层 微生物岩 储层描述 油田生产 墨西哥湾 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