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明来清初著名的文化人张岱所着的《陶庵梦忆》一书中,有一篇常被选入各类选本的名文《西湖七月半》,它的开头突兀奇崛,最为人所称道。那几句是:“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笔者十几年来四次旅经浙江省杭州市,每次必到灵隐寺随喜,印象是:灵隐寺并非一无可看之处,但是,要想好好看看灵隐寺,可不容易。止可看看寺内游人而已。一年四季全都如此,不仅七月半一日焉。那么,你又何必每次非去那儿不可呢?答复是:咱是进去歇歇脚,也如经过老友

  • 标签: 灵隐寺 天竺 浙江省 飞来峰 文化人 杭州市
  • 简介: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异域作品很多,它们作为不可或缺的艺术构件强化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实现了文人的自我解脱。异域作品的共同点在于抒发剧中主人公的苦闷与彷徨,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面。因此,中国古代戏曲通过异域作品这种艺术手段实现了艺术的现实批判。值得注意的是,解脱型魂梦戏往往用佛学禅宗思想去反对理学,虽有一定的民主性,但也有一定的消极成分,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认识。

  • 标签: 中国古代戏曲 异域作品 艺术
  • 简介:《西厢记》问世后除了有改续之作外,在戏曲创作领域它还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有些剧作刻意模仿剽袭《西厢记》的写法、直接套用其情节关目;二是有些剧作沿用《西厢记》的创作模式、部分化用其情节、手法;三是有些剧作如《牡丹亭》等在主旨上继承《西厢记》重情反礼的思想精髓;四是有些剧作时常引述《西厢记》剧名、人物名、曲词,剧作家借助剧中人表达他们对《西厢记》的认可与钦敬。

  • 标签: 《西厢记》 创作思想 创作模式 影响
  • 简介:翻检相关史料文献,对沈名荪、程景傅、黄金台、许燕珍、郑兆龙、林滋秀等六位清代曲家生平进行考述,可推知:沈名荪生于顺治五年(1648)前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康熙五十二年(1713)谒选,康熙五十七年(1718)得攸县令,引见被斥,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或稍后;程景傅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嘉庆八年(1803)、九年(1804)间;黄金台生于乾隆二年(1737)前,乾隆十七年(1752)作《灵台记填词》;许燕珍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七年(1802)后;郑兆龙生于乾隆七年(1742),卒于嘉庆九年(1804);林滋秀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

  • 标签: 清代 六位曲家 生平事迹 考述
  • 简介:书画有新意 语言无情──访书画家欧阳笃材先生冷铁雪尽寒消,在宁乡县文化馆一间狭窄的画室中,我见到了正在泼墨挥毫的欧阳笃材先生。先生头戴棕色鸭舌帽,青黑色的衣服洗得泛白,简朴得如同一位乡下的老人。然而,就是这位不起眼的老者,1994年9月在长沙举办了...

  • 标签: 语言 俗情 访书 画家 写意花鸟画 宁乡县
  • 简介:英语国家对中国戏曲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从意图、文化距离两个角度进行探视.英语国家的学者所处的文化历史语境,所具有学术传统和审视角度,都决定了其戏曲研究有其自身先天不足之处,同时也定会有能够填补我们国内研究空白之处.深入分析和认识文化距离、当事者和观察者之间的交互联系,能够使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和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从而不断拓宽中国戏曲研究领域.

  • 标签: 国外中国戏曲研究 文化距离 隔与不隔
  • 简介:农历的七月初七,夜空晴朗如洗,繁星点点,构成一幅灿烂的巨大天幕。亮丽的银河,像一条洁白的飘带,隔河遥望的牛郎、织女在无数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了。这就是民间传诵了一代又一代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 标签: 两岸关系 七夕 牛郎织女 民间习俗 中国 台湾省
  • 简介:11月24日下午,硚口区“戏曲进校园”嘉年华在武汉园博园汉口里山陕会馆举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汉桥、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王永平、区委书记景新华、区长刘丹平等省市区领导参加活动。

  • 标签: 传统艺术 校园 戏曲 楚风 梨园 国粹
  • 简介: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我国决胜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和途径。各条战线都在紧锣密鼓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海峡两岸文化及其产业的交流也以更大规模和力度进行着。仅10月下旬至本月上旬,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就有数十场有影响的文化交流。涉及到戏曲戏剧交流、书业联展、陶艺木雕交流、电影摄影座谈会、音乐剧剧组入社区互动、大型文艺演出、书画产业博览会、重阳民俗文化节、炎帝文化研讨会、空间设计艺术论坛.

  • 标签: 中华传统文化 海峡两岸 文化交流 戏剧交流 文艺团体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