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国家领导人是国家形象和声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代言人。本文通过对白宫网的研究,试图分析美国政府如何利用新媒体塑造“总统”这个国家形象符号,又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符号意义、表达国家形象?研究认为白宫网对奥巴马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从“表现个人化”到“去除个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统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意义得以表达。本文还将领导人形象塑造放在媒介化政治的环境中进行分析,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被重新赋权,新闻和娱乐的边界日渐模糊,这对政府通过媒体传播政治信息提出了挑战。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包括为新型受众构建参与表达和分享信息的复合型平台,提供强调领导人履行政治义务的信息和施政方针对国家实力提升产生实际效果的信息,而非个人化的信息。

  • 标签: 领导人形象 国家形象 政治传播
  • 简介:8月1日,《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根据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提供者要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用户在注册APP时,须提供真实个人资料,包括经过通信运营商实名认证的手机号码或银行卡等信息。网名是否实名,由用户自己决定。

  • 标签: 信息服务管理 移动互联网 注册用户 应用程序 信息认证 APP
  • 简介:2017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以北美地区为对象,围绕"国家形象"这一命题,探讨了中国电影在北美地区的传播情况,以及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调研发现,中国电影在北美地区的传播呈现积极态势,中国电影整体上反映着正面的中国形象,观看中国电影对受访者评价中国形象有着积极的影响。

  • 标签: 中国电影 海外传播 北美观众 国家形象
  • 简介:本栏在这一期编发的《手,是人的第二张脸》《艺术摄影中的标题》《谈抓拍》等三篇文章,系本院电视系七七级摄影专业学生在该专业最近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论文。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艺术摄影中的选题、立意及技术技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反映了该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和业务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发表学生的学术论文,目的在于促进学术讨论,活跃本刊的专题拦目,并希望引起读者的兴趣。

  • 标签: 摄影艺术 艺术摄影 摄影家 专业学生 作品 造型艺术
  • 简介: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探索了传媒艺术自这盖尔摄影术发展至今的历史沿革、研究路径和学科谱系。在过去近180年的历程中,传媒艺术经历了机械时代、电子时代和数字网络时代社会文化与技术革新的推动,逐渐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媒介性、现代性、科技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态;近50年,它不仅渐进形成了技术导向、艺术实践导向和文化批判导向的理论研究路径,也在欧美的传媒高等教育领域中发展出一种跨学科的艺术教育模式和文化视野。

  • 标签: 传媒艺术 历史沿革 研究路径 跨学科
  • 简介:中国现今的当代艺术作品已经很难用"85美术运动"中时常提及的"启蒙"和"批判"这两个词来诠释作品了。正如这两个词汇所直观传递的内涵一样,"85美术运动"即是中国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一场艺术思潮运动,又是一次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然而近四十年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却逐渐使当代艺术作品变得晦涩难懂,似乎我们的当代艺术走入了一个渐渐封闭的怪圈。本文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为线索,运用书籍、网站、期刊等手段,从观者与作者两个方面去剖析原因,解释当代艺术变得晦涩难懂的六个主要原因,最后阐述争夺中国当代艺术话语权的必要性结论。

  • 标签: 当代艺术 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身份
  • 简介: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以梦想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话语建构,"梦想"逐渐成为主流的大众话语词汇。2014年11月,国内首档青春分享节目《青年中国说》正式上线,由央视综合频道连续播出两个月,由21位怀揣梦想的青年分享者,用自己的青春故事和昂扬的青春态度,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青春盛宴。

  • 标签: 真人秀节目 综合频道 分享者 《少年中国说》 追梦人 精神困惑
  • 简介:改编自韩国一款3D动作游戏的《龙之谷:破晓奇兵》,无疑是国产动画电影与游戏产业的一次深度融合。在跨界语境模式下,这一融合的现实意义尤为突出,其打破了电影与动漫游戏的绝对界限,实现了受众由第一人称"玩家"向第三人称"观众"的转型。而在融合态势下,《龙之谷:破晓奇兵》所展现的价值则体现出了电影产业的新变化,本文试从网游与动漫融合的角度出发,探析其艺术内蕴。

  • 标签: 龙之谷 深度融合 转型发展 艺术内蕴
  • 简介:陈洪绶,一位在美术史上有深远影响的画家。他少负高才,喜爱绘画,年幼时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后来,家庭遭遇的不幸以及故国的破灭对他的心境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他的绘画风格。在人物画上,大体体现为由青年的方折浑厚转为“细劲遒逸、柔中带刚”。本文从陈洪绶早期《屈子行吟图》与晚期《归去来辞图卷》两幅代表性作品谈起,对陈洪绶的人物画艺术风格进行更深一层探析。

  • 标签: 陈洪绶 人物画 《屈子行吟图》 《归去来辞图卷》 艺术风格
  • 简介: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路海波先生在考察中国影视教育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既客观地分析了影视艺术教育扩招所引发的一些问题,又阐发了影视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公众素质、文化建设等层面的多重意义;着重论述了中国影视艺术教育中技能本体与素质本体的互文关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形态的角度,表述了他对于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思维创新的理性思考。

  • 标签: 影视艺术教育 技能本体 素质本体 目标确认 思维创新
  • 简介:如果说,批评的稿件,是舆论监督的前期工程的话,那么综合各方面的反映,继续报道被监督的人和事,则是舆论监督的“后期工程”。它的核心就是:真正贯彻引导的方针,指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显示党和政府克服消极现象的决心和力量,使报刊行使的舆论监督的武器,真正起到针砭时弊、鼓舞和教育人民的作用。这个命题,是根据党报的性质以及我们面临的问题提出来

  • 标签: 舆论监督 后期工程 前期工程 新闻媒介 被监督对象 新闻工作者
  • 简介:本文基于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管理现状,提出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主要创新,进一步对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体系建构与应用对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实现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是施工企业的责任所在,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四节一环保”,保障绿色施工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

  • 标签: 建筑工程 绿色施工 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
  • 简介:一起劫案,引出楼道亮化工程2007年12月12日清晨,长春市大马路批发鞋城楼上,一名歹徒尾随一女子回家,随后用斧头将女子和其女儿打伤后逃跑。次日,《女孩假装报警,吓退入室歹徒》的报道刊发。

  • 标签: “温暖工程” 长春市 新闻策划 楼道 市民 亮化工程
  • 简介:常听到一些新闻同行说,好新闻可遇不可求。但笔者回顾《一个种粮大户的“系统工程”》一文的采写经过,总感到,这则获1993年度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的新闻,与其说是侥幸遇到的,不如说是笔者苦苦追求来的。久悬的难题触发起思想的火花前年,我作为市人大代表团随团记者参加省人代会,会议期间听了许多代表的发言。代表中有一个叫朱达洲的,是一个知名度颇高的种粮大户,大报小报多次报道过,诸如他勇于开发荒碱地啦,舍得投入啦,乐于帮助其他村民致富啦等等,我这次本不打算报道

  • 标签: 种粮大户 系统工程 新闻 人代会 代表团 江苏省
  • 简介: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由于它的特殊性,国内外对它的关注远远超出了一个水利工程应有的范围,甚至与中国的国际形象联系在了一起。对外输出的三峡工程的“他者形象”,明显地带有国家性、政治倾向性、功利性和意识形态色彩。本文以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的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他者形象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 标签: 他者形象 请进来 走出去 引导 说服
  • 简介:农民观念的提升是一个农民主动参与和"反被动参与"的过程,他们以行为"对抗"社会组织和媒介对他们的想象,同时又依靠他们作为传统价值观念携带者的"优势",对政府、培训者、基层管理者进行"反想象",这种"反想象"带有一种失去土地之后的灵魂漂移的意识,也带有一种"被动个体化"之后的无奈心理。在这种现代化过程中,在地方知识、地方时间和地方空间中,如何在农民的媒介消费与生存伦理中找到结合点,以及如何在外来者的信息提供和农民的信息反需求之间更新培训知识体系,是认知中国农民现代化转型的一种重要途径。

  • 标签: 农民观念 信息需求 现代化 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