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以深圳市为例,采用单元分析与多元分析相结合的手段,探讨了一种基于城市水环境容量估算面源污染负荷削减的方法在环境规划中的实际应用。计算结果表明:对于COD指标,67%~74%的面源污染负荷削减即可满足深圳市规划后环境容量的限制;而对于NH4-N,TP和BOD5,仅依靠削减面源污染负荷则无法满足规划要求。因此,在城市水环境质量规划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流域及目标污染物种类,制定“量体裁衣”式的水环境控制策略,而非采用一成不变的措施。

  • 标签: 环境容量估算 面源污染 削减率 控制策略
  • 简介: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31个省市2000-2015年全要素生产进行了估算,并对全要素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6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处于上升态势,原因在于我国技术进步的提升;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是得到改善的,西部和中部下降的原因在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从全要素生产的影响因素上看,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的影响为正,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的影响为负,产业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的影响在统计学上不显著。

  • 标签: 区域经济 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因素 DEA-MALMQUIST指数法
  • 简介: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国内研发、知识进口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技术溢出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的作用为负,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配置的非效率;研究还发现,只有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才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吸收者。此外,分组检验没有发现技术外溢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 标签: 知识溢出 人力资本 全要素生产率 门槛效应
  • 简介:个人教育需求强度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其中,教育的私人收益是影响个人教育需求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教育的私人收益的高低及其实现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我们主要从教育的私人收益这个角度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对个人教育需求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 标签: 劳动力市场 个人教育需求 教育私人收益率 劳动就业制度 教育供求 教育经济学
  • 简介:采用Hausmann方法对中国在107个国家2003—2015年的出口复杂度进行测量,并通过跨国面板数据检验在东道国进口市场的占有和其经济发展对中国在当地出口复杂度的促进作用.把这些国家依据人均GDP进一步划分高、中、低三种不同收入层次,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认为中国在低收入国家市场上的出口复杂度受到的影响最大.因此,中国出口复杂度的提升除了依靠自身科技实力的提升,也要注重对出口市场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的市场开拓.

  • 标签: 中国出口复杂度 出口技术结构 市场占有率 经济发展
  • 简介:文章主要考察了度量相关性的两种方法,在椭圆类Copula函数族中选择了二元正态Copula函数和二元t-Copula函数,通过非参数方法得到样本的总体分布函数近似,进而指出在实际应用中二元t-Copula函数的效果要优于二元正态Copula函数,从而也得出深圳成指与云南白药的涨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结论。

  • 标签: COPULA函数 收益率 相关性 深圳成指
  • 简介:文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估算我国2000年-2014年的金融业全要素生产,并对其进行相关的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城镇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均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提高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消费水平却对其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根据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的趋势特征,对其进行相关的收敛性检验,发现东、中和西部地区的金融业全要素生产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启示。

  • 标签: 金融业 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因素 收敛性
  • 简介:作为地处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是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何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广东省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运用统计软件和依据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了梅州市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物质资本存量对梅州市的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劳动力数量因素的作用相对最小,人力资本存量的单位产出弹性最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比较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相关对策。

  • 标签: 梅州市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存量
  • 简介:采用2006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四次农民工调查数据,比较换工和未换工群体在工资水平和工资平均增长上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异同。从工资水平来看,换工是劳动力市场中略占劣势的农民工实现工资增长的途径之一。工作相对稳定者,换工频率与月均工资水平呈倒U形;工作相对不稳定者,换工频率与月平均工资水平呈U形。从工资增长来看,换工群体在工种之间、企业规模之间的工资平均增长差距要低于未换工者。对于换工群体,人力资本对工资平均增长的边际效益递减,受教育水平越高,工资平均增长越慢,对未换工群体的效用则相反;换工群体中,求职网络对工资增长的影响更大,换工者的工资增长速度可能更依赖求职时新建的社会网络资源。

  • 标签: 农民工 换工 工资水平 工资平均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