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1.1时间:1998年4月2日-4月4日。地点:苏州大学东苑宾馆。人物: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日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20多位语言学工作者。事件: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计划第五次会议——“98年中国东南部方言语法研讨会”。论题:中国东南部汉语方言的结构助词。

  • 标签: 东南方言 结构助词 比较研究
  • 简介:领主句与其他相关句型的句法推导并无本质不同,其“遭受/获得”语义源于领有名词在合并位置上被指派的题元角色。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是实现定指语义和领属语义的形式手段,也是语音部门和语义部门辨识句法体的结构图式。汉语有领主句而英语无领主句,是因为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赋义的参数化定值不同:英语设定为不定指语义,通过在spec—VP合并Ф不完整的there来实现;而汉语设定为定指语义,通过在spec—VP合并Ф完整的DP来实现。

  • 标签: 领主属宾句 局域非对称成分 统制结构 题元角色 参数化 跨语言差异
  • 简介:本文在对电视剧《亮剑》台词作定量考察的基础上,对汉语中“我李云龙”一类的“人称代词+NP”复指结构进行分析。本文从结构的内部构成、NP的语义特征和句子谓语及情态特征等多侧面进行描写。本文认为:汉语“人称代词+NP”复指结构是一种隐性述谓结构,其“NP”的功能在于凸显“人称代词”所指代对象在当下话语情境中说话人所认定的某种属性特征,从而造成该种结构表达的强主观性。这种强主观性的凸显,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句子[-事件]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汉语“人称代词+NP”结构是一种话语功能独特的短语结构,其主要的话语功能在于凸显代词所指对象在特定话语情境中所拥有的某种特定属性要素,从而规定着言者对这一对象的主观评价或是预测代词所指对象在话语情境中所要采取的特定行为。

  • 标签: 人称代词 复指结构 主观性 隐性述谓关系 话语功能
  • 简介:语篇是一个充满争议并且广受关注的概念。在相关学界讨论语篇的众声喧哗中,“修辞结构理论”(RST)以其独特的切入点引起广泛而持续的兴趣。这是一个以“修辞”的名义研究语篇组织原理的理论模式。它通过识别使语篇的多模态成分得以组合为功能单位的“修辞关系”,揭示由处在不同层面的这些关系自下而上递进交织而在语篇中形成的全覆盖、级差化的单一修辞结构(singleoverarchinghierarchicalrhetoricalstructure),为判断语篇的连贯性确定了一个独特的标准,同时也为理解语篇的总体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提供了一个不无启发的视角。然而,假如将修辞结构理论置于当代修辞思想及语篇理论发展的大视野中加以考察,则不难看出将该模式用作阐释工具所造成的问题远超过它所能提供的帮助。考虑到语境已成为主流语篇研究的着眼点,修辞结构理论对文本本身的专注凸显了其阐释能力的局限。另一方面,该理论所预设的“修辞”及“修辞关系”与修辞学界对“修辞”的主流理解也相去甚远。将“连贯”确定为探索语篇组织原理的核心议题尤其使人对这一模式的“修辞”属性生疑。对修辞研究而言,该理论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它将注意力引向在语篇研究中构筑起一个有别于主流路径的修辞视角的可能性,促使修辞学家思考跟语篇及其概念化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 标签: 语篇 修辞结构理论 修辞关系 连贯 “辩动”
  • 简介:读完全书,又回到前言,不禁感叹此项研究的辛苦,敬重作者不仅勇锐地进行符号学理论批评,还大胆尝试寻找跨学科符号学理论突破,研究对象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多种理论;也理解了作者在前言部分自述的第一句,这是“一项进行了十余年的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因为本书不是某个专门学科的符号学研究,而是试图在诸多社会文化现象,甚至成形成熟的批评理论中找到不同于传统符号学的一般符号学规律和透视方法。

  • 标签: 社会符号学 罗伯特 解构 结构 社会文化现象 符号学理论
  • 简介:粤东北部三县见组字在细音条件下只有/KiAC/类音节变音为龈腭音:^*[k]、^*[k^h]、^*[η]分别变成[t]、[t^h]、[η];音变后介音也流失了。/KiC/类音节不变。这个观察有别于前人的记述,但可以通过语图分析得到验证。借助音节建构的分析,文章说明不平衡的演变来自见组细音的两组音节内部结构的不同:/KiAC/类音节中K,与[i]同属音首,所以糅合为龈腭辅音;而/KiC/类音节中,[i]却作为韵核,与音首关系疏远,所以未能糅合。

  • 标签: 客家话 辅音音变 见组细音 音节建构 软腭音 龈腭化
  • 简介:本文以电话谈话、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和电影(《甲方乙方》、《大腕》)为语料,先后考察了把字句、被动结构、光杆动词句、否定反问句等语法现象,特别比较了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或文艺口语体的语法差异。说明(口语)语体细分对语法研究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自然会话 影视对白 语体细分 语法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