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大型征评活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报告文学作品主人公的事迹为评选依据,把那些在各个领域为共和国作出卓越贡献的新闻人物推到历史的前台,以鲜活的形象和崭新的姿态呈现于人们的眼前。活动连续举办两届,隆重推出了钟南山、吕日周、任长霞、陈开枝、梁言顺、南存辉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人物,全国100多家媒体报道了活动盛况,其独特的创意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大型征评活动已逐步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 标签: 新闻人物 南存辉 任长霞 作品主人公 主办单位领导 吕日周
  • 简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合,也就是处理现、当代文学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史写作有关,尤其和当下的文学倾向有关。虽然重写文学史的高峰已经悄然滑过,但阅读经验和研究视野告诉我们在文学史写作过程中已经丧失了很多东西,也即在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整合为20世纪文学的时候,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被整合掉了,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种人为损失。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文学整合 文学史 文学题材 意识形态
  • 简介:新时期以来,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中国自身的艺术理论体系在概念范畴、表达方法、话语规则等方面受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随着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日趋频繁,无论是在艺术学的基础理论层面,还是艺术批评层面,我们总是喜欢参照、模仿、照搬西方的艺术理论,甚至常常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艺术理论与西方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但不公平,而且还会致使我们自身的艺术理论处于一种被冷落、被压制的境地,失去发声的平台,患上所谓的“失语症”。当然,我们不反对学习、借鉴、吸收西方经典的艺术理论,但我们强调中国艺术理论的建构应该以中国的艺术实践为主体,应该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艺术理论。因为任何国家、民族的艺术题材、艺术表现形式、艺术理论等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历史继承性,然后才是创新性。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生为万物之性,生也为艺术之性”①。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宇宙的认知、感觉和体悟,所以表现生命不仅是中国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理论建构的最高准则。考察“虚静”、“气韵”、“空灵”等传统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它们或多或少都曾受到过儒、道、释三家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阐释价值。

  • 标签: 传统艺术理论 中国文化精神 生命精神 “虚静” “气韵” 空灵
  • 简介:曾国藩诗歌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他是中国近代现实主义诗人的里程碑征,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经世致用的新儒学是互相呼应的。诗歌不离开时代,离不开人民,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曾国藩诗歌的艺术价值。

  • 标签: 曾国藩 诗歌 现实主义
  • 简介: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现状,现代性、后现代性等西方舶来的术语似乎无从回避,但倘若将其原封不动地照搬至中国文艺实践,有效性很是值得怀疑:它们是否真的适用于中国语境,是否是借西方话语强权对中国艺术现状进行“强制阐释”,对中国学者而言,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装置艺术 现代主义 个案 陈箴 后现代性
  • 简介: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问题已成为前沿性的热点话题。近两三年来,召开了多次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研讨会,学术期刊上的争鸣与探讨也方兴未艾,存在状况、新近走向、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热切关注。但是,文学经验对文学理论的重要作用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文论建设若离开中国文学经验,那么只能是空谈,这一点需要引起学术界的警惕。

  • 标签: 中国 文学理论 文论建设 文学经验 全球化语境 热点话题
  • 简介:本文立论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按生产方式划分的历史阶段划分法与福柯的认识论分期法下的知识型阶段的综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杰姆逊有关意识形态要素的论述。杰姆逊可见的理论弱点是,对于那些若非乌托邦也起码是积极的元素未加论述,而这些元素或许对解构或拆解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要素具有工具价值。本文进而提出,其未加论述之理论进途或许能成为既是超认知的又是超历史的具体的普遍。我们有理由认为要在中国语言与哲学传统内部寻求具体的普遍。本文所基的理由包括本雅明“意象辩证法”的观念构想,最终落实到作为中国理想的“和”的概念。这一运思带来一个饶有趣味的论点。当代中国官方思维和宣传中的“和”正是意识形态要素的典范。本文认为这绝非巧合,反而能打开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批判性讨论。目前,意识形态要素可说是正在一个新转向的边缘,这样的讨论尤其能触及当前的意识形态要素。

  • 标签: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 辩证法 历史主义 认识论
  • 简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是由“西方”催生的,创作实践和批评理论都离不开‘西万’这个意旨丰富的概念。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西方理论甚至一度成为唯一切实有效的分析工具。随着东亚系在西方学院中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海外汉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经验 中西方 历史建构 性别 批评理论
  • 简介:大约是在1984年冬,还在鲁北小城工作的我,偶然得到了一套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所著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在那些寒冷而常有大雪封门的记忆的冬夜,这部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兴奋和激动。我从未想到,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让人喜悦的学术著述,有如同文学作品一样带给人生命感奋和精神愉悦的文学史叙事。它所描述的青年德意志的文学群像,法国浪漫派激荡人心的文学故事,巴尔扎克式充满挫折又从未退缩过的传奇人生,

  • 标签: 文学思潮 个人记忆 中国当代 历史遗产 自序 修订
  • 简介:<正>前不久,记者作为团员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意大利。代表团从罗马到威尼斯,从威尼斯到西西里,又从西西里途经那不勒斯返回罗马。十几天的访问中,记者与代表团成员乘汽车、坐火车、赶飞机、跑轮船,走新闻媒体、瞻古代遗址、看异国情调、观居民神态、察城市表情、听人文传奇……于浮光掠影之中记录下对意大利的点滴聚焦。

  • 标签: 新闻代表团 西西里岛 代表团成员 异国情调 文物保护 三过家门而不入
  • 简介:本文将丁韪良的翻译活动回置于近代中西方权力关系的背景下,以19世纪西方殖民势力制定的世界“文明等级”秩序为参照,指出丁韪良英译中国神话传说和诗歌的根本目的在于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半文明”的定位和形象,以维护西方在华的殖民利益和传教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丁韪良对翻译的题材进行了刻意筛选,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对汉语原作进行了系统的操控与改写。作为首位集中从事中国神话传说和诗歌英译的美国汉学家.丁韪良在客观上为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 标签: 丁韪良 半文明 神话传说 诗歌翻译
  • 简介:<正>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书法"(calligraphy)是东亚文化(以汉字为主的中韩日三国文字为基础)和阿拉伯文化(以阿拉伯文为基础)所独具的现象,这种形式既不同于古埃及"象形文字"(Hieroglyphics)的图像书写,又决然不同于其他"活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的"非书法化"取向。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形式基础的,它在当代艺术当中转换为一种"书法性"(calligraphic)的呈现,从而从东亚

  • 标签: 当代中国艺术 艺术语言 形式基础 阿拉伯文化 字法 法性
  • 简介:地缘空间于自然和文化资源上的分布不均,直接为政治干预创设了前提,并由此使其再也无法以一种天然的固有面目现身。不同的地缘空间可能预示的是不同的利益与权力,甚至是“不同”本身,在虚弱的他者眼里有时也会成为某种威胁,进而唤起其出于自卫的攻击本能。原初的地缘面貌包括其中的文化形式由于人这种“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语)的存在,总是不断遭罹着后者欲望的修正。正如大卫·哈维所言:“但是地理差异远远大于纯历史地理的遗产。它们总是不断地被当前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过程所再生、维持、破坏及重构。”可以说,城市空间的构筑正是人类之于天然地理历史遗产最为积极且自觉的改造;作为一个政治事件,

  • 标签: 地缘政治 历史地理 中国当代文学 身份危机 农民 视域
  • 简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它是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有限的、享有主权的共同体,“民族于是梦想着成为自由的,……衡量这个自由的尺度与象征的就是主权国家”。①一个新的民族国家的确立要经过一个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公开化、社群化的过程。

  • 标签: 民族国家想象 政治小说 新中国 政治共同体 晚清 主权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