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 : 本论文以这一命题为科学问题开展对徐州区域内及其周围地区的苏 02 井、苏 03 井、丰县 23 井、宿迁苏 05 井研究 工作,试图揭示地下水位水温同震变化规律、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和产生机理。

    关键词 地下水水位 ;动态特征;影响因素;同震变化 0 引言 本论文首先选择徐州及其周边代表性井点,对其多年连续观测数 据进行细致分析,研究一震多井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和同丼水位水温变化的组合类型;并挑选出以国内汶川 M8.0 级近 震和 2016 年新西兰 M8.0 级远震, 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水位和不同深度的水温动态变化进行对比观测,探讨 了水温动态的影响因素,分析探讨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机理。

    1 水位同震变化的研究 水位同震变化可分为振荡和阶变(包括上升和下降)。水位振荡是含水层对地震波的弹 响应,这里主要关注阶变型同震变化。本论文主要选择的徐州苏 02 井、苏 03 井、丰县 23 井、宿迁苏 05 井为研究对象 ,对水位同震阶变上升和下降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然后系统收集了井水位在、 2008 年汶川 M8. 0 的国内地震和 2016 年新西兰 M8.0 级远震 的同震变化观测资料,分析对比了近震和远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的异同。

    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对于远震还是近震来说,水位同震下降的比例大于同震下上升变化;相比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同震阶变井点数量大大增加,水位同震升降的方向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更多地受控于本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 2 水温同震变化的研究 水温同震效应有上升和下降变化,但没有观测到振荡现象。分析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主要存在 2 种组合 , 它们分别是:水位下降水温上升型、水位振荡水温上升型。然后系统收集了水温响应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在 2008 年汶川 Ms8. 0 的国内地震和 2016 年新西兰 M8.0 级远震 地震前后的同震变化观测资料,分析对比了近震和远震引起的水温同震变化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认为,井孔水温探头下方可能存在热的含水层,它与断层的共同作用,控制着井水位、水温的变化。当地震波激发井水沿断层外泄时,水位下降引起的水温降低与含水层补给热水产生的水温升高中和平衡,温度不发生明显变化(稳定 ); 地震波过后井水沿断层外泄减少,而含水层中的热水继续流向丼内,井水位上升,温度上升;井水位上升停止后,含水层中的热水也停止流向井内,受地温梯度的控制,井水温下降恢复到正常状态。 水温同震下降的主要原因。水温探头一般放置在较深的部位,在正常情况下温度较高。当受到地震波的作用 时,井孔中水体对流加速,深部热水体上涌,而浅部较冷水体下沉,水温探头将先观测到温 度下降现象。随水震波的逐渐平息,探头附近井水温逐步恢复上升。 3 不同深度井水温对比观测及水位水温动态关系的研究 通过对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系统观测和分析研究,本研究取得的认识如下: 同一口井水位同震升降的性质主要受井孔局部水文地质条件控制,不因地震方位、 大小、距离和震源机制的不同而改变,上升的井总是上升,下降的井总是下降。 单井水位升降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 3 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地震波跨越断层或者说来自于某个方向的地震波、季节性的降水会使同震变化的 幅度偏离总体统计关系;井孔附近孕震可能使同震响应能力发生改变。 同一口丼的水位同震变化是水温同震变化的必要条件,水温同震变化的幅度受到震级、井震距、季节、地温梯度、探头放置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 [ 1 ]穆慧敏,程冬焱,胡玉良等,山西省地下水位干扰异常特征分析, 山西地震 .2013(1):16-19 作者简介 :刘晶, 女, 出生年月: 1980 .5 ,助理 工程师, 主要从事形变、 地下流体工作 .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好勘察工作对于后期工程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为了保证勘察工作的质量,很多建设部门都在工程建设中运用了地震反射波法,希望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地质勘察的精准性。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外在条件限制,使得这种方法应用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无法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对这种方法具体应用进行探索是很有必要的,相关部门需要提高自身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对这方面应用进行有效的探索。

  • 标签: 地震反射波法 地质工程 勘探
  • 简介:摘要:高原地震带公路地震后山体松动,地形、地貌发生重大变化,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地质灾害的影响,部分路段受到巨大的物理性破坏,致使一段时间内交通系统严重瘫痪。结合国道216线K81处滑坡地震灾后修复项目,充分分析高原地震带国道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确保道路尽快通行,尽量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 标签: 国道 地震 滑坡 原因 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近10年发现的超过1亿吨储量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油气占到60%,其中一半是在超过500m的深水区域。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正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主要增长点,深水将成为未来油气资源争夺的主战场。中国南海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石油资源量约为30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其中70%蕴藏于深水区域。开发南海深水油气资源,无论从发展海洋经济还是维护国家主权来讲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地震波衰减属性在储层含油气预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地震波 储层 含油气预测
  • 简介:    摘要:工程测量的质量对地震勘探资料品质和效果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由专业人员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和监督。本文以野外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三维地震勘探为例,阐述了测量工程在三维地震勘探工程中从施工前准备、施工中质量检查和监理、施工后质量验收等每个环节需要检查的内容和重点检查的对象,以及为测量质量检查人员高水平的完成质量检查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工程测量 三维地震勘探 质量检查要点
  • 简介:摘要:对于建筑施工来说,整体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建筑结构的抗震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条件,现今当突发地震时,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灾害严重的主要因素。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提高,是防震抗震的必要组成,本文就对如何提升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具体的方法进行研究。

  • 标签: 建筑结构 抗震倒塌能力 设计思想 方法研究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地震灾害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危及社会稳定、民生安全,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必须长期面对并综合施策。为配合国家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新形势、新特点、新需求,本着“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强、专业性救援队伍建精、社会救援力量面广”的建设导向,科学规划地震灾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发展,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地震灾害 救援队伍现状
  • 简介:摘要高密度三维地震利用物性差异原理,通过发射人工地震波,利用检波器接收地下地质体反射回来的地震波,结合地质规律及实际经验,将地震资料转换成地质成果,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有效地质资料。

  • 标签: 断层 地震波 三维时间剖面 同相轴
  • 简介:摘要:煤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能源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煤岩气水平井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旨在实现地震灾害预防和煤岩气开采的协同发展。然而,该领域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地震地质特征分析不准确、地震地质工程与水平井开采的协调性等。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煤岩气资源开发的关键。

  • 标签: 煤岩气水平井 地震地质工程 一体化 发展
  • 简介:摘要: 本文针对民用建筑的地震安全性能进行分析与提升,着重研究了减隔震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通过对减隔震技术的研究与评估,我们发现其对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破坏程度具有显著效果。本文还探讨了减隔震技术对建筑物功能性和舒适性的提升,并提出在设计和改造中应充分考虑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议。

  • 标签: 减隔震技术 地震安全 性能分析 效果
  • 简介:摘要:高地震区的土建工程面临着极高的地震灾害风险,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围绕高地震区土建工程中抗震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法、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首先,论文回顾了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受损的机理和抗震设计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阐述了当前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此外,还探讨了新型抗震材料、结构系统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通过对多个高地震区土建工程的案例分析,评估了抗震设计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了优化建议。最后,展望了抗震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提高高地震区土建工程抗震性能提出了策略和建议。

  • 标签: 高地震区 土建工程 抗震结构设计 抗震技术 案例分析
  • 简介:摘要:在多个行业中技术人员常会用到钢印与金属铭牌字符识别技术,钢印及金属铭牌字符主要刻打在各类硬质外表面上,多具有字符与背景颜色相近、背景易反光、字符印迹不明显、字符倾斜等特征。因此,使用传统方法对钢印及金属铭牌字符进行检测时,容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干扰导致检测准确率低,此外传统方法的效果优化操作复杂且实现度较差。本文提出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金属序列号识别技术,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

  • 标签: 转向架 序列号 神经网络
  • 简介:摘要:随着全国石油资源勘探形势日益严峻,探索老油田持续开发,是我国油田油气稳产的基础。本文通过沧东凹陷王官屯油田三维地震断裂特征解释,为后续开展地质研究做好铺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常规三维地震解释存在地震成像质量不高、地震响应特征小,对异常导水构造识别可靠性不高的物点,通过对地震资料精细处理和解释,可提高异常识别的准确性,此方法供地质工作人员参考。

  • 标签: 三维地震 偏移处理 导水构造 地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