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急救中给予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依据,所有入选者均为急诊急救病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急救成功率等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救时间依次为(33.27 5.26)min、(58.43 5.02)min,且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93.3%)急救成功率比对照组(73.3%)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于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列为常规组,另将本院于2020年1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列为路径组,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护理方案,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路径组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急救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路径组相较于常规组在分诊停留、分诊评估及急救方面耗时较短,且疼痛缓解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现代优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不够重视,作息没规律、暴饮暴食引发的肥胖,以及巨大的工作压力等,致使心脏疾病的发病率是逐渐增加。心脏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冠心病的发病率在心脏疾病中居首。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是有很多,其根本还是应当以预防为主。预防分为没患病时的一级预防和患有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二级防预是对患者对抗血小板进行治疗,也就是对脂代谢紊乱进行治疗,和将容易引发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进行管控,也就是体内的血压、血糖、血脂,达到标准的范围。本研究通过从冠心病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预演的应用,从而提高患者对心肌梗死的认知及在院和出院后的医从性和突发心肌梗死院外的自救知识。既普及了冠心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常识,又让公众认识到冠心病对健康的危害,从而更加重视自身心脏的健康,增强了对冠心病的防范意识。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梗死 心理预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收集临床资料开展研究,依据护理方案差异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及心功能水平。结果 研究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研究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施以循证护理干预,可促进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提升,并可促进心功能改善,值得应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并发心力衰竭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模式。结果:在健康教育效果方面,实验组在疾病知识掌握合格、健康教育行为依从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满意度97.50%,对照组满意度77.5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行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模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健康教育路径模式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采用循证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100例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循证护理,分析疾病发作情况、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肌缺血每次发作时间更短,每日发作次数更少,P

  • 标签: 循证护理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重症监护期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3月100例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统计分析入选患者的检查结果,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本组100例患者中,早上5点到中午12点心肌缺血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下午6点至晚上10点,晚上11点至凌晨4点发生率最低;心率>100次/min时,心肌缺血发生次数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心率65~100次/min,心率<65次/min所占比重最低。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患者死亡。结论:观察24h心电图监测结果,给入选患者设定不同参数的报警值,增加巡查次数,观察ST段变化,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尽早治疗。

  • 标签: 重症监护 无痛性心肌缺血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组和优质组,对比两组急诊急救相关指标。结果:优质组的急救成功率高出常规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优质组的急救时间相关指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模式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能够促进急救成功率升高,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 优质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在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 在2020年3月-2022年4月期间选择来我院进行PTCA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随机对其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常规组患者在PTCA治疗中结合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而实验组患者在PTCA治疗中结合急诊护理的方法进行干预,分析两组患者的干预后的各项抢救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指标数据均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存在较大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护理 PTCA 急性心肌梗死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的影响。方法:择取时间范围在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长期透析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对比实验的观察对象,分2组,予以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其中包括低通量透析以及高通量透析两种方式,分别予以不同组别患者,比较最终患者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差异。结果:接受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后,采取高通量透析的观察组患者,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明显降低,其数值减少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接受透析的患者,在临床采用高通量透析后,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明显降低,能够进一步掩盖因急性心肌所引起的心脏标志物增加,导致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受到干扰。而低通量透析,尽管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有所升高,但与透析前比较差异不明显。

  • 标签: 低通量透析 高通量透析 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的全程介入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筛选出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一共9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以其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分配至常规组和全程组,各45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全程介入护理的方式,在研究中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从研究数据可见,全程组患者与常规组相比,在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住院时长方面,全程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全程介入治疗干预方式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能够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长,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方式在治疗中的成效,因此我们应当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中大力推广全程介入护理方法。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 全程介入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00例在我院进行PCI术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根据年龄,病情等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患者,用常规护理法对对照组进行护理,用综合护理法对观察组进行护理。结果: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8.50%,而观察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16.50%,P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综合护理干预 老年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程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将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4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71例)和对照组(n=7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再采用全程优质护理。结果:在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满意度为97.18%,对照组满意度为66.1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患者护理依从性得到了提升,护理满意度更高,值得参考。

  • 标签: 全程优质护理 心肌梗塞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护理中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效果分析。分析:选取心肌梗死患者128例,均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分组,在护理干预中,就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n=64),另一组采用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n=64),就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依从性、心功能评分展开对比。结果: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P

  • 标签: 心肌梗死 临床护理 心功能评分 临床疗效 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康复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栓塞、低血压等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心肌梗塞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作用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21年5月~2022年7月接纳的102例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随机数分组法分成两组,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定义为参照组,基于常规护理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患者定义为试验组,两组均纳入51例,比对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TC、TG及LDL-C相比于参照组更低,HDL-C相比于参照组更高,在护理期间产生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参照组,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心肌梗塞 TC TG LDL-C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74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间在2021年8月-2022年8月之间,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采用常规急诊护理的对照组和采用急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每组均为87人,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病死率、存活患者抢救时间、存活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存活患者住院时间、存活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存活患者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存活患者抢救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常规护理干预和加强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塞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来我院就诊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随机数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的引导。比较两组护理后的知识与行为水平得分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知识、信念、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知识与行为水平差异显著;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TG 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胆固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健康教育能够满足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知识需求,一定程度改善患者心室重构,彰显护理效果,患者参与度高,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塞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医院中心肌梗塞患者选取50例,采用数字随机方式分组,每小组25例,探析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溶栓开始前消耗时间。结果:探析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常规组更低,溶栓开始前消耗时间相比常规组更短,具备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塞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可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心肌梗塞 预见性护理 并发症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2022年1月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级别、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存活率、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心功能级别、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诊救治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