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在我省即将结束第一届省地县三级地方志编纂任务、开创新一届续修志书新局面的时候,召开全省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会议和全省地方志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这两个会议,是我省修志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

  • 标签: 2001年 地方志 云南 修志工作 编纂业务 修志机构
  • 简介:各市、县、城区地方志办公室,《广西通志》各专志编辑室:2006年以来,我区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修志工作者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甘于奉献,为地方志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涌现出一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工作热情,

  • 标签: 地方志事业 先进工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先进集体 编纂委员会 表彰
  • 简介:辛亥革命之后的外蒙古问题几乎贯穿整个民国时期,从1911年到1921年的十年间外蒙古问题经历了形式上的独立-自治-撤治-独立这四个阶段,其中夹杂着近代中国构建民族国家中存在的如何实现政治独立、民族独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这十年间的外蒙古问题为讨论中心,着重考察外蒙古问题演变的成因.

  • 标签: 1921年 近代中国 外蒙古 国家转型 政治重建 危机
  • 简介:在初步回顾和检讨相关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发生在粤东K城一个名叫钟村的城中村民保护围龙屋行动的个案,叙述了这一集体行动的过程及其作为当事人的客家民众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了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众、民俗、学者的角色与影响,引发作者关于民俗研究取向问题的新思考。K城钟村客家人保护围龙屋这一集体行动表明,仅从民俗事象的静态描述来达成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将丰富复杂的民俗生活、民间文化概括为一些有限的材料,实际上既忽视了"俗"在生活文化整体中的被创造和重新发明,又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民"的自主能动性,他们策略性地对民俗知识的创造与享用,也忽略了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的理性人——学者及其学术活动的作用。民俗中的民、俗与民俗学者,应该都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对象,这也应是未来民俗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与学术动向。

  • 标签: 集体行动 传统创造 民俗学研究
  • 简介:本文对《清朝前期理藩院满蒙文题本》中所有涉及蒙古爵位承袭事例进行内蒙古、外蒙古、青海和辉特各部的比较性探讨和综合分析,展示乾隆时期生活在盟旗制度中的蒙古贵族女性对爵位承袭政务的参与,揭示她们在蒙古的久远传统和新式盟旗制度的结合中特有的、但还远未写入史册的历史贡献.

  • 标签: 贵族女性 内蒙古 承袭 爵位 青海 文题
  • 简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中高速增长及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发展需求,这离不开创新驱动发展。基于此,首先分析国内外科技创新研究和实践状况以及西安科技创新发展机遇,进一步对西安科技创新现状以及优势与瓶颈分析,得出基本判断:西安有望在科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通过西安科技创新发展的SWOT分析,阐明西安科技创新交流中心布局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及发展思路。系统研究了西安科技创新交流中心的重点产业选择及路径选择,提出了西安科技创新交流中心驱动战略和创新能力建设实施路径——围绕“三个定位”建立“一三五”协同建设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西安自身资源优势,能够为西安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把握好发展机遇,为“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思路提供参考。

  • 标签: 西安 丝绸之路 科技创新 交流中心
  • 简介:南齐武帝萧赜永明七年,竟陵王萧子良感梦佛牙之後,奉法和弘法的态度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奉法更加虔诚;弘法的愿望也更强烈、自觉,态度更加坚决,并且以弘法为己任,其弘法理念、方式也随之改变。通过对萧子良与刘纠、孔稚珪、何胤等人往还书信的考证(写作时间)、分析(内容缘起)、梳理(次序),对萧子良永明中後期的弘法理念、弘法过程、方式,有了大致的了解。结合《齐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录》、诸僧传以及诸佛经目录等所载萧子良载弘法实践,对他永明中後期的奉法与弘法活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 标签: 萧子良 刘虯 孔稚珪 何胤 书信往还 弘法
  • 简介: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必须是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校内博物(文物)馆的作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是博物馆学专业教学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博物馆学 实践教学 探索
  • 简介: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重要工作之一,既往研究偏向于肯定动员成绩,却与当时政治和思想文化情境相隔离。精减工作涉及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以往大规模社会动员经验相比,动员具有相当难度,也更有助于说明政治和思想文化发展趋向之动因。本文从分析精减工作的宣传策略入手,揭示了为要完成减人指标,宣传内容从以经济生活为中心渐次转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形式上则基本放弃了公开宣传而改为内部传达,此种重大变化。造成了信息传达的严重模糊,只能更多地依赖于组织强制,以及群众运动的动员形式。

  • 标签: 城镇人口 阶级斗争为纲 宣传策略 城市人口 经济生活 国民经济调整
  • 简介:普鲁塔克《对传》叙述中展现着较为明显的希腊立场,尤以《菲洛波埃蒙与弗拉米尼努斯传》为典型。这篇传记主要取材于希腊史家波利比奥斯的相关著述,但对两位传主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更强烈的希腊文化认同和民族立场。普鲁塔克这一有别于波利比奥斯的叙述倾向,是罗马帝国初期希腊知识分子乡愁意识与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也呈现出当时希腊知识阶层对希腊文化和罗马统治的认知与心态变化。

  • 标签: 普鲁塔克 《对传·菲洛波埃蒙与弗拉米尼努斯传》 希腊立场
  • 简介:对观众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对观众的描述性研究、心理及行为特点研究、观众参观体验的长期影响三大板块,其中观众心理及行为特点研究具体包括了观众参观行为的动机需求和认知规律两方面内容。以上内容依次回答了“谁参观博物馆”、“为什么参观博物馆”、“如何参观博物馆”、“长期影响怎样”的问题。该方法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是一个从探求观众的表征特性到其参观内在能力的研究过程。

  • 标签: 博物馆 观众 系统研究
  • 简介:元至清末,今贵州省系西南重要土司集聚地之一。各土司领地内生息的民族群体,在中央王朝经营进程中,逐渐为内地官员、文人熟知,遂产生了《(康熙)贵州通志》《(乾隆)皇清职贡图》“百苗图”诸民族图志,内容涉及各民族群体经济、风俗、劳作诸情形,是研究元明清时期黔省土司区民族图像的重要文献。剖析此类资料内涵,对深化土司学研究领域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土司区 民族分布 民族图像
  • 简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解决上海市贫民居住问题,上海市政府先后兴建了一千八百余套住房的平民住所及平民村。在上海房屋救助实践中,上海市政府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多层面、时代性、创新性等特点的房屋救助规章制度。正是在这些制度的规制下,上海住房救助事业呈现出现代性面相。回溯上海房屋救助制度化建设的历史,对当今中国社会践行的保障性住房活动颇具启发意义。

  • 标签: 上海 房屋救助 现代性 制度
  • 简介:于黑水城出土的汉文佛教文献中,有许多属于西夏新译而未被收入现有各种版本的汉文《大藏经》中,本文拟对其中的《圣大乘胜意菩萨经》与藏文译本作对勘、比较研究,以复原已经残破了的西夏汉文译本,冀为研究西夏及佛教的学者提供一个完整、正确的文本。

  • 标签: 汉文文献 黑水城 菩萨 大乘 文书 俄藏
  • 简介:明末清初的粤东北地区,先是发生地区性的动乱,后为全国性的王朝更替之乱,社会动荡不安。崇祯元年(1628),镇平县发生苏峻等“五总之变”,引起粤东地方社会动荡,一直延至明末。明亡后,粤东土豪竞起,先后有江龙、刘良机、吴六奇等占据程乡、大埔。至顺治八年,始归人清朝版图。但至顺治十年,又经历郝尚久反清复明之变。而在沿海,郑成功的南明势力与清兵在潮州地区进行了长达9年的拉锯战,直至康熙元年(1662)据守南澳的郑军将领陈豹向清朝投降。康熙十二年又卷入“三藩之乱”,潮州再次成为主战场之一。直至康熙十六年,刘进忠投降清朝。康熙十九年清兵攻克达濠寨,丘辉逃往台湾。从此,清王朝对潮州的统治终于得以稳固下来。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统一台湾,同年开海禁。至此,粤东地方近60年的地方动乱局面,终于结束,地方社会秩序渐趋稳定。

  • 标签: 东北地区 乡村社会 动乱 明清之际 大埔县 潮州地区
  • 简介:本文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抄本《泠斋诗集》及其相关的书籍加以比较,揭示各种版本内容之异同,并藉以反映清乾嘉时代的社会及士人心态。作者认为:《泠斋集》的形成有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燕台再游录》原本应与《滦阳录》一样,一诗一注。《泠斋诗集》中的《热河纪行诗四十九首》,与《滦阳录》、《热河纪行诗注》,三种文本虽同出一源,但文字详略却各有不同。从对它们的相互比勘中,可以看到有关清代史事的一些侧面。通过异域之眼的观照,我们对流连於扬州、北京等城市的一批文入画家活动之生存状态,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 标签: 柳得恭 燕行使者 《泠斋诗集》 中国社会
  • 简介:11月21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党组中心组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学习讲座。局党组书记、局长单霁翔,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柏,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保华,局机关全体同志以及机关服务中心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了学习。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党组中心组 国家文物局 公务员法 学习 讲座
  • 简介:1942年5月宋美龄在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新中国的出现》一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在文中她陈述了对战后中国重建的政治诉求,集中反映了她对战后中国内政、外交的思考。宋美龄在战后内政、外交上的言行印证了文章的本质特征,即以维护蒋介石独裁、极权统治为目标,表现出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 标签: 宋美龄 《新中国的出现》 政治诉求 本质特征
  • 简介:开元二年(714)的西州蒲昌府,是府兵制行将废弃、正值重大战事期间的唐代西部边陲的一个折冲府。蒲昌府在这一年中有几个月的政务文书得以在墓葬中保存下来。这批文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往那个特殊时空环境的通道。由于本组文书的行用时间相对集中,而且都是围绕府兵番替事务的,借此能够梳理出一些文书所处的政务环节,是研究唐前期地方官府政务流程难得的档案资料。通过对这批文书的分类排比,参照敦煌吐鲁番出土相关文书,将唐代地方官府(中央官府当亦如此)实际处理政务过程中产生的文书分为案由文书、行判文书和送付文书三种文书流程中的环节性形态,并借此对这些文书所涉及政务处理程序做出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可供参照的坐标系,对已经刊布的相当数量出土唐代政务文书进行环节上的定位,并初步探索出关照唐代政务运行的文书学研究范式。

  • 标签: 唐代 蒲昌府 地方官府 政务文书 环节性形态
  • 简介:一、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与在粤东、台湾的分布与发展相传三山神庙始建于隋,显于唐,封于宋。元代的编修官刘希孟曾作《明贶庙记》,把巾、明、独三座山岳神格化的由来阐述得颇为详尽。

  • 标签: 三山国王 两岸关系 信仰 粤东 田祖 神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