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因创伤致软组织缺损187例。皮瓣最大面积14×13CM,最小4×3CM。结果修复小腿下段113例皆获成功,伤口1期愈合,11例皮肤边缘坏死,换药治愈,4例坏死面积较大,经换药,邮票植皮且治愈,足及踝部修复54例,伤口1期愈合,5例局部坏死,经换药后获治愈。结论应用逆行腓肠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有效的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此皮瓣血运丰富,手术操作简便。

  • 标签: 腓肠神经 皮瓣 软组织缺损移植
  • 简介:目的:比较两家不同举办主体的医疗机构在经济运行情况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差异,揭示社会资本办医之困境。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两家医院经济运行和社会效益等指标和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两家不同举办主体的医疗机构,在经济运行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存在差异。结论: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好于民营医院。

  • 标签: 非营利性 民营医院 经营 发展
  • 简介:目的总结小腿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在足踝部烧伤后或瘢痕切除术后造成的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足踝关节开放性损伤或瘢痕挛缩23例患者,踝关节有跟腱、跟骨外露、缺损或坏死,或瘢痕挛缩;分别采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创面。结果23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8例,均甲级愈合;采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15例,3例皮瓣术后出现淤紫、肿胀,皮瓣边缘出现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甲级愈合。结论足踝关节烧伤后造成的组织坏死或瘢痕挛缩,扩创或将瘢痕切除后常造成关节开放、深部组织如跟腱、骨骼外露,采用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创面,皮瓣质量好,无挛缩,有利于关节的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 标签: 烧伤 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筛选从2008年5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8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结果28例中全部成活25例,3例部分坏死,其中2例经换药愈合,1例经植皮后愈合。经半年随访,皮瓣无萎缩、破溃,无色素沉着,与受区交界处恢复部分感觉,功能、外观均满意。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具有质地良好,解剖恒定,血供可靠、无需吻合血管,成活率高,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腓肠神经 营养血管 手术修复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负压治疗技术(NPWT)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足踝部创面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观察组采用NPWT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皮瓣存活情况、创面愈合率、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43/44),高于对照组的81.82%(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P=0.014);观察组皮瓣存活率为100.00%(44/44),高于对照组的86.36%(3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P=0.034);观察组创面愈合率为97.73%(43/44),高于对照组的79.55%(3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07)。术后半年,观察组疼痛评分(1.81±0.45)分、步态评分(1.40±0.41)分、足踝部肿胀评分(1.98±0.38)分、距下关节活动范围评分(0.41±0.35)分、踝活动范围评分(0.84±0.51)分,均优于对照组(t=2.63、2.62、2.15、2.09、2.02,均P < 0.05)。结论NPWT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皮瓣存活率、创面愈合率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足损伤 踝关节 负压伤口疗法 外科皮瓣 腓肠神经 修复外科手术 活动范围,关节 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负压伤口治疗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院内足踝部创面患者25例为观察对象,均行负压伤口治疗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修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本组25例患者中,24例患者Ι期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瓣远端边缘浅表坏死,挤压皮瓣边缘存在少量白色黏稠渗出物,清创包扎后愈合。Ι期愈合患者愈合时间平均(12.25±2.15)d。治疗前患者足功能评分45.25±3.15分,踝关节评分58.14±2.56分,均小于治疗后的68.25±3.05分与68.15±2.14分,治疗前后对比有差异性。治疗后8例患者瘢痕评分9分,12例患者瘢痕评分8分,5例患者瘢痕评分7分。结论 负压伤口治疗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效果显著,患者术后愈合良好,且足功能及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 标签: [] 负压伤口治疗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修复足踝部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对其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修复,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40例全部成活,皮瓣质地优良耐用、外观满意,无慢性溃疡;1例因足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远距离转移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植皮均愈合,1例术后3天出现浅层血管栓塞浅层部分坏死,游离植皮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皮瓣具质地良好,厚薄适中,耐用,切取简单,血运良好,成活率高。

  • 标签: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 小腿 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水平的变化及与病程、严重程度与转归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分别在抑郁症和强迫症治疗前后计算BDNF的浓度的结果。结果抑郁症与强迫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正常。药物治疗后,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接近正常,但强迫症患者仍低于正常。抑郁症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成负相关。血清BDNF水平与抑郁症及强迫症患者的病程均呈负相关。结论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BDNF水平是变化,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抑郁症 强迫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本研究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参与的信号通路,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对象,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磷酸化Akt、ERK1/2蛋白质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和管腔形成实验评价体外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能力,MTT法检测内皮细胞增殖活性,FITC-Annexin-Ⅴ/PI双染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调亡。结果表明:BDNF以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激活PI3K/Akt和MEK1/ERK信号通路。应用PI3K激酶抑制剂Ly294002、MEK1激酶抑制剂PD98059可以明显阻断BDNF对PI3K/Akt、MEK1/ERK信号通路的激活。100ng/ml的BDNF体外促内皮细胞血管新生能力与25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当,其中BDNF诱导的细胞迁移分别被Ly294002和PD98059阻断,其抑制率分别约为74%和36%;同样,Ly294002、PD98059可部分阻断BDNF诱导的小管形成效应,其阻断率分别约57%和37%;而BDNF的促增殖效应仅被PD98059拮抗,抑制凋亡效应仅受Ly294002影响。结论:BDNF在体外有促血管新生的作用。PI3K/Akt和MEK1/ERK信号通路以不同机制共同调节这一过程,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起着更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 标签: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管新生 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减轻慢性不可预见刺激(CUS)致大鼠抑郁行为是否与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功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有关。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G),模型组(MG),丙戊酸钠灌胃正常组(VAPC)和丙戊酸钠灌胃模型组(VAPM)。以开场试验和强迫游泳试验评价大鼠焦虑抑郁行为;采用常规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大脑皮质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CG组相比,MG组大鼠开场试验水平得分和垂直得分明显降低,强迫游泳试验不动时间显著延长,MDA含量升高,SOD及CAT活力明显下降,海马BDNF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给予丙戊酸钠可明显阻遏上述变化,但对正常大鼠无明显影响。结论:CUS致大鼠焦虑抑郁行为与体内氧化及抗氧化失衡,海马BDNF表达减少有关;丙戊酸钠能阻遏这种变化,从而显示减轻CUS所致大鼠焦虑抑郁行为作用。

  • 标签: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见刺激 丙戊酸钠 氧化应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在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治疗中运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方式后,对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期间院内的68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药物+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

  • 标签: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广泛性焦虑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到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重要性,并且在进行城市建设中加大了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力度,使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更加的合理,进而促进城市进行快速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速度逐渐地提高,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产生了影响,相关人员应正确的认识这种影响,并根据相应的措施使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促进我国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城市规划 土地规划 建设用地 扩张
  • 简介:摘要神经营养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NTRK)基因负责编码NTRK,NTRK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NTRK基因融合突变导致嵌合体NTRK蛋白的产生,该蛋白通过组成性激活或者过度表达,从而获得致癌潜力。NTRK基因融合突变会导致一类特殊类型野生型GIST的发生,其临床表现及治疗与其他类型GIST完全不同。这种融合突变,可以在临床中通过多种方法检测到,包括肿瘤DNA、RNA测序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对于NTRK基因融合阳性的肿瘤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或恩曲替尼(entrectinib)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临床应答率高达75%。因此,需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认识和检出,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

  • 标签: 胃肠间质瘤,野生型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精准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NGF、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神经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可有效调节其神经营养因子。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 依达拉奉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转结合中医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方法笔者共对6例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病例采用该皮瓣进行修复。将腓肠神经的切取端与皮瓣受区的皮神经进行吻合。将小隐静脉近端与受区周围口径相当的回流静脉吻合。并采用中医药综合疗法进行术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皮瓣水肿。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感觉恢复,皮瓣修复术后效果良好。结论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比较方便、实用、成活率高。术后应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有利于皮瓣的成活。

  • 标签: 腓肠神经 皮瓣 中医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感染性休克患者78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结果将其分为两组认知功能正常组(NC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CD组)。采取患者外周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检测外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CD组MoCA和MMSE评分及血清BDNF含量显著下降(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MoCA评分与BDNF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血清BDNF的含量下降有关,且检测BDNF可用于感染性休克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认知功能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吻合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手、足创面患者共112例,其中手指78例,虎口11例,手掌5例,手背6例,足部1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21.0 cm×12.0 cm;均采用吻合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修复。应用皮瓣种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带前臂后侧皮神经)30例,皮瓣面积5.0 cm×2.0 cm~13.0 cm×6.0 cm;吻合血管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未带腓浅神经)15例,皮瓣面积2.5 cm×2.0 cm~9.0 cm×6.0 cm,修复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带腓肠外侧皮神经上段)26例,皮瓣面积2.5 cm×1.8 cm~7.0 cm×5.0 cm,修复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腓动脉穿支皮瓣(带腓肠神经中下段)41例,皮瓣面积2.5 cm×1.8 cm~23.0 cm×14.0 cm,修复足部、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其中40例做CTA的观察,分别测量桡侧副动脉、腓浅动脉、腓肠外侧浅动脉、腓动脉的出现率和起始处血管口径。缝接皮神经97例,未缝接皮神经15例(均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41例)、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30例),两种皮瓣穿支出现率是100%;腓肠外侧浅动脉出现率为80.0%,穿支利用率为80.8%(21/26),有19.2%(5/26)因血管太细改为腓肠内侧浅动脉;腓浅动脉穿支出现率为90.0%,可利用率为60.0%(9/15),其中40.0%(6/15)改为腓动脉穿支皮瓣。除1例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有101例获得随访,其中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90例,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1例,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36.6个月。修复手部者功能优40例,良45例,可5例。缝接手部皮瓣皮神经者78例,感觉功能均达到S3级以上;未缝接手部皮瓣皮神经者12例,感觉功能达到S3级3例、S2级9例;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1例均缝接了皮神经,感觉功能均达到S3级以上。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比较臃肿,需要去脂、修薄处理,其他3种皮瓣不臃肿。结论腓动脉穿支和桡侧副动脉穿支血管口径较粗,容易切取成活;腓浅动脉和腓肠外侧浅动脉因血管口径比较细,且腓浅动脉变异很大。4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较臃肿。腓肠外侧皮神经上段、前臂后侧皮神经及腓肠神经中下段均有感觉神经支配皮瓣,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伴行腓浅神经没有发出皮支到皮瓣内,腓浅神经上段仅仅是过路神经,可以修复神经缺损,皮瓣本身没有感觉。

  • 标签: 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 腓浅动脉穿支 桡侧副动脉穿支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 血管吻合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面负压治疗技术(VSD)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接受负压治疗技术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患者20例,对比护理前后。结果:在接受护理后患者的SDS抑郁评分、SAS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踝部创面的患者,辅助采用负压治疗技术,结合护理干预,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负压治疗技术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足踝部创面 护理要点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海马体积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入院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BDNF;西门子Skrya3.0T超导磁共振机测量其海马体积。结果 血清BDNF与海马体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BDNF与海马体积改变之间存在关联,可为临床判断病情提供参考。

  • 标签: 1 精神分裂症 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