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白丝酵母菌与婴幼儿龋(EC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选择广州市区及城郊447名3~5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ECC组(n=238)和无龋组(n=209)。采集龋坏组织样本及无龋牙的龈上菌斑共363份,应用科玛嘉培养基、芽管试验进行检测、鉴定,并运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ECC组与无龋组、市区和城郊组间白丝酵母菌检出情况;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龋情况与白丝酵母菌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ECC组和无龋组中白丝酵母菌检出率分别为44.1%和19.2%(χ2=22.213,P〈0.001)。ECC组中,患龋率高的城郊组白丝酵母菌检出率(79.7%)高于市区组(28.0%)(χ2=55.242,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龋失补牙面数每增加2.129个,白丝酵母菌检出机率会相应增加0.104(P〈0.001)。结论白丝酵母菌与婴幼儿龋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为婴幼儿龋发生过程中的重要致龋菌之一。

  • 标签: 白假丝酵母菌 婴幼儿龋 龋失补牙面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透明质酸注射隆鼻 与硅胶隆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8 年 3月~ 2019 年 10 月间来我院进行隆鼻的患者 128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64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透明质酸注射隆鼻,对照组患者采用固体硅胶隆鼻。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疗效保持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鼻外形美观及鼻尖俏挺情况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 1 年维持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 92.1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8.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透明质酸注射隆鼻安全有效、方便且能维持较长时间,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透明质酸 隆鼻 疗效 固体硅胶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3D打印半肘关节仿生型全肱骨的设计、手术要点及短期随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全肱骨切除、3D打印辅助半肘关节型全肱骨置换术的8例肱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情况、肿瘤学预后、并发症及功能状态。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37岁;骨肉瘤5例,尤文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结果生产周期为(9.8±2.7)d,手术时间为(209±23)min,术中出血量为(569±173)ml。术中植入顺利,无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桡神经麻痹和1例局部复发(行截肢术)。使用LARS人工韧带或疝补片重建肩关节和肘关节周围关节囊及肌腱韧带附着。术后屈肘活动度为(118±15)°(100~140°),伸肘受限度为(11±9)°(0~25°),肩关节外展(28±12)°(15~50°),肩关节前屈(26±9)°(15~40°)。术后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93量表功能评分为(24.1±1.5)分。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12~32个月),7例患者无病生存,1例带瘤生存。结论新型3D打印半肘关节型全肱骨具有良好的围术期安全性,可有效恢复肘关节功能,解决了全肘关节型尺骨髓内柄应力集中的问题,降低了的远期磨损率和松动率。

  • 标签: 骨肿瘤 3D打印 全肱骨 肘关节 仿生半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周围骨折的内固定组合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22年3月5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周围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1例、女27例;年龄(75.5±18.2)岁(范围35~95岁)。全髋关节置换39例,半髋关节置换19例;生物型37例,骨水泥型21例;于术中发生周围骨折6例、术后52例。骨折通用分型系统(unified classification system,UCS):UCS Ⅳ.3A1型2例、3A2型1例、3B1.1型19例、3B2.1型25例、3B3型2例、3C型9例。骨折部位:股骨A区(大转子)3例、B区(股骨柄周围)46例、C区(股骨柄尖端以远)9例。内固定由主辅固定组成,主要固定方式为钢丝或钛缆环扎、锁定加压钢板、锁定附加钢板固定,辅助固定方式为钛缆环扎,要求覆盖A、B、C三区形成整体平衡固定。比较不同内固定组合的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钢板长度、工作长度及螺钉数。结果随访时间为(54.2±21.6)个月(范围11~8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10.2±1.5)周(范围7~13周)出现骨折愈合征象,术后(19.6±1.3)周(范围17~22周)显示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例出现应力性骨折,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1例内固定失效,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加大段异体骨植骨。术后6个月UCS Ⅳ.3B2.1组mHHS评分[(80.3±4.6)分]最低,不同分型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72,P<0.001)。单纯内固定组[(91.6±4.2)分]高于翻修联合内固定组[(81.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01)。UCS Ⅳ.3B1.1型钢板长度及工作长度分别为(24.9±2.5)cm及(12.6±1.7)cm、3B2.1型为(25.4±2.6)cm及(13.6±1.8)cm、3C型为(28.1±2.5)cm及(14.9±1.9)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3,P=0.005;F=6.78,P<0.001)。A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7,P<0.001);UCS Ⅳ.3B1.1型(6.5±2.3)枚、3B2.1型(6.7±2.2)枚,较3B3型的(3.5±1.5)枚和3C型的(3.7±1.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5,P<0.001);UCS Ⅳ.3B1.1型(2.3±1.6)枚、3B2.1型(2.8±1.9)枚,较3B3型的(1.0±0.5)枚和3C型的(1.2±0.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2,P<0.001);UCS Ⅳ.3B1.1型(3.8±1.9)枚、3B2.1型(3.9±1.7)枚,较3B3型的(2.0±0.5)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周围骨折行单纯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优于同时行翻修者;UCS Ⅳ.B1、B2型的A、B、C三区螺钉数较B3型多。

  • 标签: 股骨 假体周围骨折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早期脱位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将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全部当做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方式分为2组,每组患者30例,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和预防护理(观察组),比较两种护理下患者髋关节脱位发生概率以及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结果:比较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中,并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各项髋关节比较中,观察组患者各项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对术后患者实施预防护理,可有效预防患者髋关节脱位症状,将其髋关节各项功能进行改善和提升,适用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假体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内窥镜下超声刀与电刀分离植入腔隙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经腋窝入路内窥镜下行隆乳术女性患者125例,年龄21~44岁,平均32.5岁。用超声刀分离腔隙组(超声刀组)64例,用传统电刀分离腔隙组(电刀组)61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速度、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电刀组比较,超声刀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5(71~90) min,明显短于电刀组105(80~135) min(t=4.10,P<0.001),手术速度(3.27±0.44) ml/min明显快于电刀组(2.52±0.72) ml/min(t=4.71, P<0.001),术后累计引流量130.5(98.8~193.3) ml明显少于电刀组281.75(145.5~328.3) ml(t=3.54, P<0.001),拔管时间3(3~4) d和住院时间3(3~4) d均明显短于电刀组4(3~4)、5(4~6) d,(t=3.58, 4.06,均P<0.05)。结论超声刀用于内窥镜下隆乳术具有安全、可靠、高效特点;提高手术效率同时,可减少术后累计出血量、缩短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假体植入 超声刀 电刀 内窥镜辅助
  • 简介:摘要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U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UKA围手术期可能发生周围胫骨平台及股骨内髁骨折,其治疗极具挑战性。导致这一并发症的原因包括:技术性原因,如术中操作导致平台后皮质强度弱化、内侧胫骨关节面切骨量过多导致承载的骨量减少、对线不良导致骨床应力集中等;设计原因,如非骨水泥的压配固定设计、胫骨切骨导向器多钉孔固定等;胫骨平台形态原因,如亚洲人群胫骨内侧平台窄小及悬凸等。合理选择适应症、正确地把握手术原则及标准化手术技术是预防UKA围手术期周围骨折的关键,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骨折模式及的稳定性。

  • 标签: 膝关节 骨关节炎 单髁置换术 假体周围骨折
  • 简介:摘要临床上常行配以微创器械的第三代牛津单髁置换术(MP-UKA)以重建关节功能。MP-UKA相较于常规UKA在股骨定位方面有所改进,但器械改进之后的股骨在各个切面上的理想对线角度以及术中如何对其加以纠正等问题仍没有答案。本文聚焦于国内常用的第三代牛津单髁配合微创器械(MP-UKA)这一单一术式,在排除其他单髁术式经验干扰下收集相关临床及生物力学等研究。旨在阐述并全面分析在该术式下股骨在各切面上的理想对线角度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意见。

  • 标签: 单髁置换术 股骨假体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耳甲软骨与人工鼻联合植入隆鼻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临床治疗实践研究主要选取了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36例需要实施隆鼻术的患者作为临床治疗研究的对象,为所有的患者进行耳甲软骨与人工鼻联合植入隆鼻术的临床治疗,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满意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状,在36例患者中,满意的患者为30例,一般的患者为6例,不满意的患者为0例,治疗总满意度为100%。结论耳甲软骨与人工鼻联合植入隆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状发生几率较低,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耳甲软骨 人工鼻假体 联合植入 隆鼻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骨盆旋转对髋臼实际角度的影响,探讨髋臼安全区范围内可以接受的骨盆旋转角度。方法建立骨盆三维模型,确定冠状面、矢状面及髋臼轴,假设髋臼体外展45°,前倾15°,简化成坐标图,运用解析几何原理,推导出骨盆旋转角度与实际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关系的函数公式,运用函数公式计算骨盆旋转角度与实际外展角、前倾角变化趋势,在保持安全区范围内的可以接受的骨盆旋转角度。结果在假设髋臼体外展角45°、前倾角15°不变的情况下,骨盆每前旋转5°,髋臼外展角增加0.24°~1.64°,前倾角减少3.70°~3.69°,骨盆每后旋转5°,髋臼外展角减少2.00°~3.47°,前倾角增加2.61°~3.62°。随着骨盆的前旋转,其实际外展角呈增大趋势,实际前倾角呈减小趋势;随着骨盆的后旋转,其实际外展角呈减小趋势,实际前倾角呈增大趋势,两者之间呈函数关系。如果骨盆旋转在+13.43°~-14.05°范围内,髋臼角度理论上保持在"安全区"范围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骨盆旋转对髋臼体外展角、前倾角均有影响,其中对前倾角的影响更显著。骨盆在旋转+13.43°~-14.05°时,髋臼角度理论上仍在"安全区"范围内。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盆 假体植入
  • 简介:摘要金属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的并发症为松动,翻修中的周围组织由于是非肿瘤性病变,学界对其病理组织形态与临床组织不良反应相关性的关注较少。本文对周围组织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分析,对感染病例探讨术中冷冻及常规石蜡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分析二者对临床感染诊断的提示意义。对无菌性周围组织进行详细的分类描述,包括:滑膜上皮、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磨损颗粒的分级半定量评估。通过各种无菌性淋巴细胞为主型血管炎评分系统对周围组织进行综合评分,从而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翻修术周围组织的评估标准化,为临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翻修术的评价提供相关的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广泛,髋臼的放置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自髋臼放置的"安全区"的概念提出以来,"安全区"一直是关节外科医生遵循的原则,而近年受到了挑战。临床中发现即使是髋臼放置在"安全区",亦可能会发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髋臼脱位。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0篇文献,并查阅了相关专著。新近的研究表明,矢状面脊柱的平衡以及脊柱-骨盆活动度可以影响髋臼的空间位置。脊柱退变、长节段腰椎融合和脊柱强直等因素可导致矢状面脊柱不平衡和/或影响脊柱骨盆活动度,从而影响骨盆的后倾。合适的骨盆后倾是一种代偿方式,有利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稳定。因而,有必要重新认识"安全区",在行髋关节置换术前,有必要理解矢状面脊柱的平衡以及脊柱骨盆的活动度,以期进一步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风险。本文以近年来国外文献中常见的脊柱-骨盆活动相关参数、髋臼空间朝向定义为切入口,介绍了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定义、代偿机制,以此为基础并根据不同体位来讨论脊柱矢状面平衡和脊柱活动度在脊柱-骨盆活动下的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降低全髋置换患者术后周围再次骨折的发生率的方法措施。方法:随机抽取 2015年 11月 ~2016年 11期间在我院接受降低全髋置换患者 9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号的单双数来进行分组,单号为观察组( n=45),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双号为对照组( n=45),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中周围再次骨折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关节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中 6.67%( 3/45)的概率术后出现了周围再次骨折的情况,对照组为 26.7%(12/45),l两组间的差异明显( X²=8.2563; P< 0.05)。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恢复情况(关节屈曲、内外旋、外展活动度)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全髋置换患者术后的康复工作也非常重要,需要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降低再骨折的发生率。

  • 标签: 全髋置换术 假体周围再次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髋臼前倾角(ACA)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的方向参数之一,对THA手术效果存在显著影响,是THA术中控制及术后评估的重要指标。ACA并非新的概念,但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深入更新了对ACA临床意义的认识:一方面,ACA的概念混淆和误用降低了众多既往文献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对于ACA的理想值,长期沿用的"安全区"标准逐渐受到临床证据质疑;新的研究不再孤立地考虑髋臼方向,而是整体分析髋臼方向与周围力学结构来探索ACA的理想值。ACA的影像测量有助于评估手术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意义;但ACA在临床常规的X线片上无法直接测量。针对这一难题,1970年代以来研究者提出了多种间接测算方法,然而现有方法均未能同时突破依赖主观估计和操作复杂这两种局限性,还需改进以便于临床应用。本文回顾既往文献,对ACA的临床意义及其二维影像测量作一综述,以厘清ACA的概念,增补其临床意义的新认识,并总结在常规X线片上测量ACA的各种方法,从而为THA的临床与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髋假体 髋臼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患者全髋置换术后周围骨密度影响。方法检索主要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1月10日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患者全髋置换术后应用并评价周围骨密度结局指标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合格研究进行分析。偏倚风险评价应用Cochrane评价员手册,质量评价应用Jadad评分法。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周围骨密度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5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周围骨密度Gruen 2区均数差(MD)=0.11,95%可信区间(CI)(0.01,0.2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2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21,P=0.03);Gruen 3区MD=0.11,95%CI (0.01,0.2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3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P=0.03);Gruen 6区MD=0.12,95%CI(0.04,0.2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6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P=0.006)。术后6个月周围骨密度Gruen 1区MD=0.05,95%CI(0.01,0.09),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1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P=0.03);Gruen 2区MD=0.08,95%CI(0.03,0.1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2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P=0.002);Gruen 3区MD=0.05,95%CI (0.00,0.1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3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P=0.04);Gruen 4区MD=0.10,95%CI(0.04,0.1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4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P=0.0005);Gruen 5区MD=0.08,95% CI(0.03,0.1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5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7,P=0.004)。术后12个月周围骨密度Gruen 1区MD=0.09,95%CI(0.05,0.1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1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2,P<0.0001);Gruen 2区MD=0.11,95%CI(0.05,0.1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2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1,P<0.0001);Gruen 3区MD=0.08,95%CI(0.03,0.1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3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2,P=0.0006);Gruen 4区MD=0.15,95%CI(0.09,0.2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4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1,P<0.00001);Gruen 5区MD=0.10,95%CI(0.05,0.1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骨密度Gruen 5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P=0.0002)。纳入研究均无重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唑来膦酸能有效延缓全髋置换术后周围骨密度的降低,增加生物学稳定性,且临床应用安全,但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骨密度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