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临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其预后进行研究。方法:收集 2016年 8月— 2017年 8月期间的 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介入组两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药物方法进行治疗,介入组患者基于此添加经皮冠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症状经彩超结果表明的好转时间,患者治疗前后监测心脏功能指标的有关数值,发生心律失常患者的比例等有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疾病治疗效果、症状经彩超结果表明的好转时间、监测心脏功能指标的数值等方面,介入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有关数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两组患者之间发生心律失常患者的比例差异不大,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应用常规药物与经皮冠脉介入相联合的治疗方法具有明显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预后分析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延续性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4月 -2019年 6月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80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有患者 40例。对照组在出院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运动功能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温阳散瘀散外敷联合血栓通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栓通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服用自拟的温阳散瘀散外敷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BI以及最大行走距离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散瘀散外敷联合血栓通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温阳散瘀散外敷 血栓通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视网膜动脉硬化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524例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的脑血流进行测定。结果524例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中TCD显示有498例颅内动脉不同程度硬化,有245例显示不同程度的血流速度改变。且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不同,其TCD检测脑动脉血流异常的差别性较大,提示了脑血状况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TCD对脑动脉硬化的临床诊断具有相对的参考价值,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TCD检测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正常者,还不能否认脑动脉硬化的存在。

  • 标签: 视网膜动脉硬化 脑部 影像学诊断 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候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并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共98例,将患者依据动脉硬化的评分等级不同划分为4组,分别对比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项指标,研究其同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同时研究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同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各证候类型,发生频次最高的三类证候类型分别为血淤证、痰证、阴虚阳亢证,患者在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项指标的对比当中,对比结果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致使患者出现高危状况的主要因素,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产生同患者的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同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当中其主要病发证候为血淤证与痰证。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硬化斑块 中医证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硬化性头晕患者实施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脑动脉硬化性头晕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用药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40)和联合组(n=40),对所有常规组患者采取血塞通治疗,所有联合组患者实施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高,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脑动脉硬化性头晕患者实施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的临床疗效优良。

  • 标签: 脑动脉硬化性头晕 氟桂利嗪 血塞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阿托伐他汀40mg/d组及阿托伐他汀20mg/d组,疗程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20mg及40mg组均能明显减轻颈动脉硬化(P<0.05),且阿托伐他汀40mg组降低TC及LDL更明显(P<0.01),但两组减轻颈动脉硬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mg组更有效降低TC及LDL水平,但没有更有效的减轻颈动脉硬化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高血压 颈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后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血管重建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7 年 2 月至 2018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26 例血液透析并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相关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则接受血管重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于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后下肢出现动脉硬化闭塞症状的患者,给予其血管重建治疗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血管重建 血液透析 预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无创检查在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633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多因素分析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与ABI、PWV及IMT等的关系。结果冠心病与非冠心病组之间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与ABI、PWV及IMT差异有显著性;高龄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多因素回归分析ABI、PWV及IMT与冠心病显著相关;冠脉造影组中,三支及左主干病变与正常组或单支任一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ABI、PWV及IMT均可反映冠脉病变的程度,可以联合运用ABI、PWV及IMT共同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踝臂指数 脉搏波传导速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活血通脉汤治疗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50例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将50例患者划分为病例各25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利用二甲双弧来予以治疗,观察组利用我院自制活血通脉汤来予以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在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活血通脉汤来予以治疗,所获疗效显著。

  • 标签: 临床 活血通脉汤 治疗 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 患者 中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肢动脉硬化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学62例患者利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上臂—脚踝间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然后根据baPWV值,将患者按照动脉硬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然后检测每名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值,利用统计学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四肢动脉硬化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之间无明确相关性。结论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但四肢动脉硬化的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水平无明确相关性。

  • 标签:
  • 简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extremityatheroscleroticocclusivedisease,LEASO)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从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美国70岁以上年龄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从以前的3%~10%升高至近年的15%~20%;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LEASO患病率可达15.91%[1]。目前临床上重症的LEASO主要治疗方法是以重建动脉血流通道为目的的旁路手术或介入治疗。

  • 标签: 血管再狭窄 介入治疗 旁路手术 慢性缺血 动脉疾病 EXTREMITY
  • 简介: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讨论支架后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治疗ASO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闭塞的患者77例(107条肢体),分为开放手术20条,复合手术12条,血管腔内成形术56条,基因药物治疗3条,截肢16条。术后再狭窄闭塞发生的时间为术后0.5-48个月,平均12.27个月。结果术后随访69例,随访率88.23%。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期间出现支架内再狭窄39例,发生率为56.52%,术后3、6个月各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各组治疗效果有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术后24个月,各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区别,其中外科手术旁路术组的再狭窄率最低(15.00%),单纯球囊扩张组的再狭窄率最高(78.57%)。结论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每个再狭窄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尽量避免过多支架植入。必要时应配合开放手术,术后予以正规药物治疗。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 人工血管搭桥术 单纯球囊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并发症相关因素、护理干预方式。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且实施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并发症相关因素,并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方式加强精细化个体化护理,对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并发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出现的术后严重并发症主要有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穿刺点血肿等手术并发症、肢体缺血加重以及重要器官衰竭等病症,主要影响因素和患者的年龄以及有糖尿病因素有关。针对实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减轻患者身心负担,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术 并发症 相关因素 护理干预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全部图像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根据需要部分图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血管分析软件(AVA)观察,并结合原始图像综合分析。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其中仅可见腹主动脉及髂血管壁有钙化斑块8例;可见多节段血管不规则狭窄伴多发钙化斑片及非钙化斑块11例,其中2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局部闭塞,2例股动脉局部闭塞,1例髂内动脉及股动脉局部闭塞,3例行DSA检查,2例手术治疗,行DSA检查及手术患者与MSCTA结果均吻合。结论MSCTA可以充分而准确的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情况,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T血管成像 动脉闭塞症 下肢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