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快速检测的效果。方法:选取疑似甲型 H1N1流感病毒携带者咽拭子标本作为检测标本,共100份,均采取病毒核酸确诊方式,分析诊断结果。结果:在100例患者中,阳性41例、阳性率为41.00%;在不同分型中,检出甲1型流感病毒29例、所占比为70.73%,检出甲3型流感病毒12例、所占比为29.27%,未检出乙型流感病毒,不同分型的所占比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施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快速检测,取得显著的诊断价值,能早期明确疾病,利于后期治疗。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甲型H1N1流感病毒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联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F-PCR)检测分析自然流产组织,探索该联合检测手段的特点与应用,进而为自然流产发生的遗传学因素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345例自然流产患者的流产组织,并采用Array-CGH联合QF-PCR技术进行遗传变异情况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QF-PCR技术共检测出染色体数目异常213例,Array-CGH技术补充检出染色体结构异常24例,综合遗传学异常检出率达到68.7%(237/345),并检测出本地区常见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类型。高龄孕妇(≥ 35岁)与非高龄组(<35岁)、孕早期孕妇(<10周)与非孕早期组(≥ 10周)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比较显著增高[84.43%(141/167)比53.93%(96/178)、59.42%(205/284)比9.28%(3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rray-CGH联合QF-PCR技术分析全面准确,互为补充。部分染色体异常在流产组织中较为常见,需重点检测分析。应对高龄孕产妇开展及时的产前遗传咨询与监测,对孕早期发生的流产警惕遗传学因素。

  • 标签: 流产,自然 微阵列分析 基因组 异常核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腹腔镜在膀胱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LN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6月—2019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膀胱癌患者59例,其中男25例、女34例,年龄(59.1±4.3)岁,均采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PLND术治疗。按腹腔镜类型分组:观察组24例,应用ICG荧光腹腔镜;对照组35例,应用常规高清腹腔镜。(1)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淋巴结清扫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漏发生率及淋巴漏持续时间、各区域分布的阳性淋巴结率等;(2)观察荧光显影标记转移性淋巴结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22例显影成功,2例显影失败者不纳入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观察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术后淋巴漏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34.82±1.56)枚与(33.63±2.18)枚、9.09%(2/22)与37.14%(13/35),观察组的淋巴结清扫时间长于对照组,分别为(63.05±4.83)min与(56.63±6.2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淋巴漏持续时间6~8 d、平均7.45 d,短于对照组的8~11 d、平均9.46 d。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总阳性率、各区域分布的阳性淋巴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荧光腹腔镜对阳性淋巴结标示的阳性预测值35.64 %(103/289),阴性预测值81.97 %(391/477)。结论ICG荧光腹腔镜在PLND清扫淋巴结数目和减少术后淋巴漏方面具有优势,并且对阴性淋巴结预测能力较强,可作为常规高清腹腔镜PLND的补充方式。

  • 标签: 膀胱肿瘤 腹腔镜 盆腔淋巴结清扫 荧光标记 吲哚菁绿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联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F-PCR)检测分析自然流产组织,探索该联合检测手段的特点与应用,进而为自然流产发生的遗传学因素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345例自然流产患者的流产组织,并采用Array-CGH联合QF-PCR技术进行遗传变异情况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QF-PCR技术共检测出染色体数目异常213例,Array-CGH技术补充检出染色体结构异常24例,综合遗传学异常检出率达到68.7%(237/345),并检测出本地区常见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类型。高龄孕妇(≥ 35岁)与非高龄组(<35岁)、孕早期孕妇(<10周)与非孕早期组(≥ 10周)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比较显著增高[84.43%(141/167)比53.93%(96/178)、59.42%(205/284)比9.28%(3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rray-CGH联合QF-PCR技术分析全面准确,互为补充。部分染色体异常在流产组织中较为常见,需重点检测分析。应对高龄孕产妇开展及时的产前遗传咨询与监测,对孕早期发生的流产警惕遗传学因素。

  • 标签: 流产,自然 微阵列分析 基因组 异常核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广州万孚免疫荧光仪检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近一年在我院最终确诊的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检验,观察组接受广州万孚免疫荧光仪检测,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检测时间以及检查费用。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5.00%,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5.00%,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检查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广州万孚免疫荧光仪能够准确检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安全护理 急诊 输液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医务人员手表面微生物采用ATP荧光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价值与研究。方法:选取医院在职各科室医护人员72例共同参与研究,分别应用微生物培养法、ATP荧光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医护人员的手部表面进行检测,将两种检测技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检测得出,两种不同检测技术在医护人员手部微生物检测中准确度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医护人员洗手后,医护人员手部微生物合格率显著优于洗手前,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

  • 标签: ATP荧光微生物检验技术 应用价值 医务人员手表面微生物
  • 简介:摘要:分别用原子荧光法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锑含量。原子荧光法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均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和1.0000,检出限分别为0.10μg/L和0.02μg/L,相对标准偏差在0.37~1.10%,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0%~97.5%和96.9%~104.0%。2种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均能有效测定地表水中锑含量。

  • 标签: 原子荧光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地表水
  • 简介:摘要:国产AFS-920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大多采用简单的结构设置,且已经获得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制造工艺先进,在用起完成测定工作时对石英炉的炉温要求较低,只需要达到二百摄氏度即可,同时,石英管具有抗老化性质,不易发生损坏,有效的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本文就是针对AFS-920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常见故障以及有效对策进行的分析。

  • 标签: 双道原子 荧光光度计 基本原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磷胆碱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磷胆碱钠治疗,观察组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磷胆碱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认知功能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2.11%)与对照组(73.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F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89%)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16%)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磷胆碱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药物安全性高。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复方丹参注射液 胞磷胆碱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小儿呼吸道合病毒(RSV)肺炎患儿采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18年6月~2020年9月纳入86例小儿RSV肺炎患儿开展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出43例患者实施常规综合治疗方案(甲组),另外43例患者在甲组基础上予以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乙组),比较两组患儿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疗效、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乙组患儿退热、咳嗽憋喘改善、肺部啰音消失及住院时长均优于甲组;乙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甲组81.40%;两组经过临床治疗后,其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8(IL-18)及肿瘤细胞因子(TNF-α)等炎症因子及CD3+、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乙组患儿改善情况优于甲组(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段获取术在小儿活体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2例行活体肝移植患儿和2例供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女,年龄为1岁,体质量为8.7 kg。供者为患儿父亲,年龄为35岁,体质量为93.1 kg。病例2,男,年龄为1岁,体质量为7.5 kg。供者为患儿父亲,年龄为39岁,体质量为84.0 kg。2例供者均行吲哚菁绿荧光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段获取术获取供肝。观察指标:(1)供者手术情况。(2)供者术后情况。(3)受者术后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短信、微信方式进行随访。供者于术后第1、3、6个月随访1次,了解肝功能恢复情况。受者于术后每周随访1次,了解移植物功能情况,以及排斥反应、胆汁漏、胆道狭窄、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7月。结果(1)供者手术情况。病例1供者总手术时间为234 min,供肝减体积处理时间为40 min,术中出血量为60 mL,未输血。经减体积处理后供肝实际质量为225.2 g。病例2供者总手术时间为220 min,供肝减体积处理时间为40 min,术中出血量为40 mL,未输血。经减体积处理后供肝实际质量为178.0 g。(2)供者术后情况。病例1供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于术后第2天达到峰值,分别为493 U/L、186.0 U/L、30.66 μmol/L,于术后第3天下降为388 U/L、90.9 U/L、22.57 μmol/L;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术后2 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术后1 d、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术后3 d、术后住院时间为4 d、围术期无≥Clavien-Dindo Ⅱ级并发症发生。病例2供者ALT、AST、TBil于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分别为602 U/L、454.6 U/L、30.49 μmol/L,于术后第4天下降为355 U/L、55.7 U/L、20.65 μmol/L;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术后2 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术后1 d、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术后3 d、术后住院时间为5 d、围术期无≥Clavien-Dindo Ⅱ级并发症发生。(3)受者术后情况。病例1 ALT、AST、TBil于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分别为670 U/L、288.7 U/L、22.13 μmol/L,于术后第14天下降为54 U/L、33.0 U/L、5.75 μmol/L;术后住院时间为20 d,围术期无≥Clavien-Dindo Ⅱ级并发症发生。病例2 ALT、AST、TBil于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分别为520 U/L、93.9 U/L、31.42 μmol/L,于术后第14天下降为87 U/L、60.8 U/L、11.51 μmol/L;术后住院时间为25 d,围术期无≥Clavien-Dindo Ⅱ级并发症发生。(4)随访情况。2例供者均获得术后1、3、6个月随访,术后1个月随访肝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肝功能未见异常。2例受者均获得术后每周随访。随访期间,移植物功能均正常,均未发生排斥反应、胆汁漏、胆道狭窄、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吲哚菁绿荧光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段获取术应用于小儿活体肝移植安全、可行,可由具有丰富腹腔镜供肝获取手术经验的团队施行。

  • 标签: 器官移植 小儿肝移植 解剖性肝段获取术 吲哚菁绿荧光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量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中,这就会导致水质日益恶化。为了评价污染物产生原因和污染途径,所以迫切需要对流域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及时监控和有效处理,从而防止水污染,保证水体健康。溶解氧及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是水质监测的基本项目。

  • 标签: 荧光猝灭法,溶解氧,BOD5,方法比对
  • 简介:摘要:试样经酸溶分解,硒的化合物在盐酸-硝酸的酸性介质中被硼氢化钾还原成硒化氢,由载气(氩气)带入石英原子化器中原子化,在特制硒空心阴极灯的发射光激发下产生原子荧光,测量其原子荧光强度[6]。开展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的分析条件、精密度试验及加标回收率测定无硒高纯电解金属锰中痕量硒进行试验。试验结果:Se含量在0-100u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74,检出限为0.012ug/L;加标回收率在95 % - 102%之间;平行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为2.76%。表明该方法检出限低,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回收率高,分析快速,安全环保,可行性高,可广泛应用于无硒高纯电解金属锰中痕量硒的测定。

  • 标签: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无硒高纯电解金属锰 痕量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多重耐药重复感染患者诊疗护理过程中强化消毒隔离措施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这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114例多重耐药感染患者,选取其中52例多重耐药重复感染患者,将这52例患者随机分为F、Y组分别作为对照组、观察组,F组的患者按照常规程序进行普通诊疗护理,Y组患者在基础护理之后实施强化消毒隔离措施,分析两组患者诊疗护理之后疗效情况并且就患者并发症引发情况进行对比。结果:Y组患者治疗护理有效的有25例占本组的96.15%明显高于F组的73.08%,Y组患者引发并发症有2例,占本组人数的7.69%明显低于F组的26.92%,两组对比差异较大。 结论:强化消毒隔离措施有效应用在多重耐药重复感染患者护理实践中,效果比常规护理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强化消毒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重复感染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胃黏膜群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以2018年1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因“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就诊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Hp感染的5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镜下表现及病理分为慢性胃炎组及十二指肠溃疡组,提取胃黏膜群DNA,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分析两组间α多样性差异和β多样性差异,比较两组在各分类水平相对丰度变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57例患儿中慢性胃炎组42例[年龄(9.3±2.8)岁,男22例、女20例]、十二指肠溃疡组15例[年龄(11.1±3.3)岁,男9例、女6例]。慢性胃炎组胃黏膜群α多样性指数中Chao指数和ACE指数均显著高于十二指肠溃疡组(217±50比183±64,t=2.088,P=0.009;218±47比192±76,t=1.566,P=0.016),β多样性指数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可显著区分两组(相似比分析R=0.304,P=0.028)。主要的属中慢性胃炎组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有6个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普雷沃属[0.190%(0.008%~1.983%)比0.021%(0.005%~2.398%),Z=-2.537,P=0.011]、拟普雷沃属[0.097%(0.010%~0.813%)比0.015%(0.003%~0.576%),Z=-2.492,P=0.013]、嗜血杆菌属[0.109%(0.004%~0.985%)比0.014%(0.004%~0.356%),Z=-2.900,P=0.004]、奈瑟菌属[0.074%(0.004%~0.999%)比0.024%(0.003%~0.255%),Z=-2.718,P=0.007]、链球菌属[0.166%(0.008%~1.869%)比0.045%(0.006%~0.879%),Z=-2.537,P=0.010]和微杆菌科的一个未分类属[0.214%(0.060%~1.762%)比0.117%(0.010%~0.954%),Z=-2.120,P=0.034]。线性判别分析(LDA)显示在属水平十二指肠溃疡组胃黏膜群只有普雷沃属显著富集(LDA=2.90,P=0.010),而慢性胃炎组链球菌属、奈瑟菌属及嗜血杆菌显著富集(LDA=2.83、2.82、2.79,P=0.011、0.007、0.004)。结论Hp感染时十二指肠溃疡组与慢性胃炎组胃黏膜群差异明显,Hp可能与胃黏膜群改变共同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十二指肠溃疡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简介:摘要随着肠道群相关研究的深入,目前发现肠道群可参与调节胰腺生理功能,并且与胰腺炎及胰腺癌的发病存在相关性。本文围绕肠道群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有明确病原学依据的胰腺肿瘤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培养分离病原,采用最小抑浓度法(MIC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对血培养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胰腺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1 372例胰腺肿瘤患者中发生血流感染116例(8.5%)。血培养共分离出156株病原,其中革兰阴性需氧127株(81.4%),以大肠埃希(42株)、肺炎克雷伯(34株)、铜绿假单(12株)为主;革兰阳性需氧25株(16.0%),以屎肠球菌(11株)、粪肠球菌(3株)、咽峡炎链球菌(3株)为主;厌氧菌4株(2.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90.5%,对头孢哌酮联合舒巴坦的耐药率为2.4%。肺炎克雷伯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20.6%,对头孢哌酮联合舒巴坦的耐药率为5.9%。铜绿假单除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41.7%,未发现对头孢哌酮联合舒巴坦耐药菌株。肠球菌属和咽峡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5.7%和33.3%,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胰腺肿瘤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较高,对此临床应了解病原的分布并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期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干预血流感染的发生。

  • 标签: 胰腺肿瘤 细菌感染 抗药性,细菌 病原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致死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认为其发病是基因、衰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的肠道群在物质代谢、食物消化和营养素吸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肠道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在维持老年人群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样且健康的肠道群可以防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肠道群的改变可能导致ALS的发生和进展,其机制可能包括破坏肠道屏障、产生毒素、诱发炎性反应、导致代谢紊乱等。基于肠道群的治疗方案可能会为AL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肠道菌群 菌群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