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s)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的分子特征、耐药率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抗生素使用及感染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衢州市人民医院2014至2018年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从中筛选出CA-MRSA菌株共72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所收集菌株的7种毒力基因包括纤连蛋白结合蛋白基因(fnbA,fnbB)、溶血素基因(hla,hlb)、肠毒素基因(sec,seh)、杀白细胞素基因(PVL)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ST59组和非ST59组之间耐药率和毒力基因携带率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衢州地区SSTIs CA-MRSA以ST59型(55.56%,40/72)为主要流行克隆株。所有分离株对红霉素(90.28%,65/72)、克林霉素(68.06%,49/72)、四环素(41.67%,30/72)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达托霉素及利奈唑胺全部敏感,序列型59(ST59)型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85.00%,34/40),ST59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克隆型(χ2=11.886,P<0.01)。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72株皮肤软组织感染CA-MRSA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hla(97.22%,70/72)、hlb(33.33%,24/72)、fnbA(50.00%,36/72)、fnbB(48.61%,35/72)、PVL(63.89%,46/72)、sec(4.17%,3/72)、seh(4.17%,3/72),PVL基因在ST59中的携带率为(77.50%,31/40),ST59 PVL携带率显著高于在其他非ST59中的携带率(χ2=7.227,P<0.01)。结论衢州地区SSTIs CA-MRSA的主要克隆为ST59型,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ST59型分离株PVL基因的携带率明显高于其他分离株。SSTIs CA-MRSA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治疗中不宜作为经验性用药的首选。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软组织感染 葡萄球菌皮肤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 细菌毒素类 外毒素类 杀白细胞素类
  • 简介:目的:评价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老年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问MRSA老年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20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患者100例和对照组患者100例;观察组患者均给予万古霉素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替考拉宁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为84.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测定值为(62.256±7.02)mg/L明显低于对照组为(86.22±7.45)mg/L(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降钙素原水平值为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万古霉素用于治疗MRSA老年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疗效优于替考拉宁的疗效,前者能有效降低患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患者预后效果较佳。

  • 标签: 万古霉素 耐甲氧西林 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关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和LC3在糖尿病足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12月间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62例为糖尿病足感染组,同期在本院就诊的足部烧伤患者38例为对照组。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耐药情况将糖尿病足感染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多重耐药组、非多重耐药组。免疫组化法检测足部创面肉芽组织中Beclin1和LC3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中LC3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足感染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足感染组62例患者中检出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30例(48.39%);对照组38例患者中检出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5.26%);糖尿病足感染组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耐药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多重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糖尿病足感染组创面肉芽组织中Beclin1、LC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耐药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Beclin1、LC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非多重耐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双染色检测显示,糖尿病足感染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LC3、CD14共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Beclin1、LC3表达明显下降,且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下降更明显;糖尿病足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性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与自噬水平减弱有关。

  • 标签: 糖尿病足 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重耐药 Beclin1 LC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骨髓炎合并脓毒性肺栓塞(SPE)伴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合并SPE伴DVT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随访情况,并复习文献。结果患儿为13岁女童,以左下肢肿痛、发热、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间断左胸痛。呼吸浅促,双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密集湿啰音。辅助检查:3次血培养及术后骨髓培养均提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血浆D-二聚体0.8 mg/L,CT肺动脉造影示左肺动脉部分分支内多发充盈缺损,左下肢MRI示T2WI左侧骨髓腔内斑片状高信号,下肢血管B超示左侧DVT。诊断急性骨髓炎(MSSA)、SPE、左下肢DVT,利奈唑胺联合利福平抗感染,人免疫球蛋白抗炎、免疫支持,那曲肝素钙、华法林抗凝治疗,住院第8天行经皮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左股骨开窗引流术,患儿症状、体征逐渐好转,肺部病变吸收,左下肢DVT较前缩小、血管再通,血培养转阴,D-二聚体0.3 mg/L。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儿有呼吸困难、胸痛表现,要考虑合并SPE可能,尽早行肺CT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诊断骨髓炎伴D-二聚体升高时,应注意合并DVT可能。早期诊断、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及外科手术干预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脓毒性肺栓塞 骨髓炎 深静脉血栓形成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骨髓炎合并脓毒性肺栓塞(SPE)伴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合并SPE伴DVT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随访情况,并复习文献。结果患儿为13岁女童,以左下肢肿痛、发热、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间断左胸痛。呼吸浅促,双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密集湿啰音。辅助检查:3次血培养及术后骨髓培养均提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血浆D-二聚体0.8 mg/L,CT肺动脉造影示左肺动脉部分分支内多发充盈缺损,左下肢MRI示T2WI左侧骨髓腔内斑片状高信号,下肢血管B超示左侧DVT。诊断急性骨髓炎(MSSA)、SPE、左下肢DVT,利奈唑胺联合利福平抗感染,人免疫球蛋白抗炎、免疫支持,那曲肝素钙、华法林抗凝治疗,住院第8天行经皮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左股骨开窗引流术,患儿症状、体征逐渐好转,肺部病变吸收,左下肢DVT较前缩小、血管再通,血培养转阴,D-二聚体0.3 mg/L。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儿有呼吸困难、胸痛表现,要考虑合并SPE可能,尽早行肺CT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诊断骨髓炎伴D-二聚体升高时,应注意合并DVT可能。早期诊断、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及外科手术干预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脓毒性肺栓塞 骨髓炎 深静脉血栓形成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和LC3在糖尿病足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12月间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62例为糖尿病足感染组,同期在本院就诊的足部烧伤患者38例为对照组。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耐药情况将糖尿病足感染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多重耐药组、非多重耐药组。免疫组化法检测足部创面肉芽组织中Beclin1和LC3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中LC3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足感染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足感染组62例患者中检出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30例(48.39%);对照组38例患者中检出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5.26%);糖尿病足感染组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耐药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多重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糖尿病足感染组创面肉芽组织中Beclin1、LC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耐药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Beclin1、LC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非多重耐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双染色检测显示,糖尿病足感染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LC3、CD14共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Beclin1、LC3表达明显下降,且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下降更明显;糖尿病足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性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与自噬水平减弱有关。

  • 标签: 糖尿病足 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重耐药 Beclin1 LC3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不同疗效及安全性,旨在提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方法利用计算机对2004年1月-2017年1月,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Library和ScienceDirect数据库中发表的,对比分析替考拉宁与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具体疗效与安全性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筛选与提取,并对其偏倚风险进行分析,统计其jadad评分结果,最后对所搜集的数据作Meta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216例,涉及到5个研究。经过Meta分析可知,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31,95%CI(0.81,1.84),P=0.36,治疗的有效率为RR=1.12,95%CI(1.03,1.28),P=0.011。最后,经过Egger与Begger的检验,其P>0.05,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本文的统计研究可以明显地看出,替考拉宁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的有效率不如利奈唑胺,但是两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痊愈率方面基本相同,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是,具体的使用剂量与使用方案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 标签: 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偏倚风险 Meta分析 jadad评分
  • 简介:目的了解四川省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四川省71所医院2011-2015年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并计算每年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结果5年共收集5197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14361株,MRSA检出率由2011年的36.02%下降至2015年的25.56%,呈下降趋势(x2=160.72,P〈0.05).2011-2015年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50值分别为:1、0.5、0.5、1、1μg/mL,MIC90值由1μg/mL上升至2μg/mL;利奈唑胺MIC50值均为2μg/mL,MIC90值由2μg/mL上升至4μg/mL.2011-2015年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50、MIC90值变化较明显,分别由0.5、1μg/mL上升至2μg/mL;利奈唑胺MIC50值均为2μg/mL,MIC90值由2μg/mL上升至4μg/mL.结论MRSA的检出率有下降趋势,但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其MIC50及MIC90值总体有上升趋势,需继续加强细菌耐药监测,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帮助.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 利奈唑胺 最低抑菌浓度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铜绿假单孢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之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采用祛腐祛瘀补虚生肌中药,分期辨证,内外结合治疗合并铜绿假单孢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之慢性难愈性创面,在内服中药同时,贴敷、药捻、拖线、蚕食、湿敷、灌注、热烘、垫棉、缠缚等多种外治法分阶段综合有序联合运用。结果:251例中痊愈169例,显效34例,好转45例,未愈3例;痊愈率67.33%,痊愈时间7—191d,平均(57.25±39.46)d。铜绿假单孢菌转阴率为92.21%,转阴时间为(22.72±16.16)d;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转阴率为95.56%,转阴时间为(21.16±19.50)d。结论:中医药内外合治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促进合并铜绿假单孢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之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及细菌转阴。

  • 标签: 慢性难愈性创面 铜绿假单孢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医药疗法 内治 外治
  • 作者: 姚粝芹 穆文博 袁晨 李亦丞 刘阳 杨建华 曹力 孙学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新疆超声医学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万古霉素(Vm)微泡(MBs)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技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物膜形态结构、厚度及细菌活力的影响。方法以薄膜水化法制备Vm-MBs。以MRSA为受试菌株,将直径13 mm的无菌盖玻片放置于24孔板中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结晶紫染色后通过肉眼、光镜观察生物膜形态。LIVE/DEAD、SYTO59和DIL分别对生物膜和MBs染色,染色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及生物膜与MBs的位置关系。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生物膜分为对照组、Vm组、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每组9个样本。各组生物膜给予相应处理后24 h,采用LIVE/DEAD染色,并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生物膜形态结构变化;采用结晶紫染色,借助酶标仪测定并比较各组生物膜密度差异;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生物膜厚度及细菌活力差异。结果制备的Vm-MBs符合实验要求。肉眼、光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生物膜结构致密,厚度为(13.8±0.2)nm,较均匀,膜内有少量死菌,活菌比例为(94.9±0.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MBs能穿透进生物膜深层。各组给予相应处理后24 h,LIVE/DEAD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形态结构破坏最显著,出现大量死菌,仅残存少量分散的浮游细菌,细胞膜形态出现不规则变化。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密度显著降低(P<0.05),Vm组、Vm-MBs组、UTM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生物膜厚度变薄(P均<0.05),V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厚度变薄(P均<0.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Vm组、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细菌活性显著降低(P均<0.01);与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细菌活性显著降低(P均<0.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均>0.05)。结论Vm-MBs联合UTMD技术能够有效破坏生物膜形态结构,减少生物膜厚度,同时释放抗生素,显著降低细菌活力,提高抗生素杀菌效能。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膜 万古霉素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
  • 简介: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临床分离株细菌生物膜(BBF)的活性及体内外抗菌效果.方法:体外试验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最小抑制BBF浓度(MBIC)和最低BBF消除浓度(MBEC);活菌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KCs);体内试验采用小鼠MRSA全身感染模型,尾静脉给药保护小鼠后测定半数有效剂量(EDso);建立免疫低下小鼠MRSA大腿感染模型,记录尾静脉给药24h后大腿组织菌量的变化.结果: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临床分离的60株MRSA均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BF的MBIC值与万古霉素相当,敏感性显著高于阿莫西林;体内试验中,利奈唑胺对全身感染小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EDso小于万古霉素与阿莫西林;对免疫低下MRSA大腿感染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也要优于万古霉素和阿莫西林.结论: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分离的MRSA临床菌株体内外活性均较高,尤其对MRSA的细菌生物膜也显示了极强的抑制作用.

  • 标签: 利奈唑胺 最小抑制细菌生物膜浓度 最低细菌生物膜消除浓度 半数有效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离提纯1株新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噬菌体,并对其基因组学信息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分离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63岁女性患者创面的MRSA(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该院污水中分离提纯得到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SAP23,观察噬菌斑形态。采用磷钨酸负染法将噬菌体SAP23染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蛋白酶裂解方案制备噬菌体SAP23 DNA,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完成序列组装、注释、系统发生树等基因组学分析。将噬菌体SAP23液分别按10.000 0、1.000 0、0.100 0、0.010 0、0.001 0、0.000 1感染复数与宿主菌液共培养4 h后,采用点滴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感染复数,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3。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分别共同孵育5、10、15 min后,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吸附时间。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按最佳吸附时间孵育后,分别于培养0(即刻)、5、10、15、20、30、40、50、60、80、100、120 min,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取噬菌体SAP23液分别在温度为4、37、50、60、70、80 ℃下,在pH值为2、3、4、5、6、7、8、9、10、11、12下孵育1 h,测定稳定性。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储存的41株MRSA,完成噬菌体SAP23的宿主谱范围检测。结果噬菌体SAP23能在宿主菌双层琼脂板上形成透明噬菌斑。噬菌体SAP23头部是直径为(88±4)nm的多面体,其尾部长度为(279±21)nm、宽度为(22.6±2.6)nm。噬菌体SAP23基因组为全长151 618 bp的线状双链DNA,序列两端有11 681 bp的长末端重复序列,预测出220个开放阅读框,噬菌体可编码4个转运RNA,未预测出毒力因子或抗性基因,注释功能的噬菌体SAP23基因可分为5个组,GenBank登录号为MZ427930,噬菌体SAP23全基因组序列与共线性分析中的6个葡萄球菌噬菌体全基因组序列有5个局部共线区域,但在局部共线区域内部或外部存在差异。噬菌体SAP23属于Herelleviridae科Twortvirinae亚科Kayvirus病毒属。噬菌体SAP23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0 0,最佳吸附时间为10 min,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约为80 min;在4~37 ℃温度条件及pH值为4~9的条件中,稳定性较好。噬菌体SAP23可裂解41株MRSA中的3株。结论噬菌体SAP23为Herelleviridae科Twortvirinae亚科Kayvirus病毒属成员,潜伏期短,其对温度和酸碱耐受性好,可有效裂解MRSA,为不含毒力因子和抗性基因的新型烈性窄谱噬菌体。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噬菌体 基因组学 伤口感染 生物学特性
  • 简介:中华医学会感染与抗微生物治疗高峰论坛: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感染的治疗策略于2011年4月17日在长沙举行。60余位来自感染科、呼吸科、血液科、重症医学、皮肤科、普外科、烧伤科、肾病科、儿科等临床学科及医学检验科的资深专家就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感染的病原诊断和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讨论,拟定了“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感染的治疗策略一专家共识”的内容纲要。目前国内尚缺少基于充分临床实践(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的指南或专家共识可供参考。

  • 标签: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 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致重症肺炎患者的细菌清除率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重症肺炎患者40例,研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万古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和临床疗效。结果:经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重症肺炎患者可有效清除细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其临床疗效优于万古霉素。

  • 标签: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重症肺炎
  • 简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氟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的高分离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过度使用有关。本文作者等研究了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与MRSA和氟喹诺酮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的相关性。本研究共分为3个时段:干预前期(2000年1月-2005年8月),干预期(2005年9月-2006年3月)和干预后期(2006年3月2010年3月)。采用分段回归分析方法评估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用量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耐氟喹诺酮类 铜绿假单胞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药物使用 分离率 氟喹诺酮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