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微机自动挑选组合因子的方法。根据逐步回归的思路,在组合选点过程中,引进、对比、剔除试验交替进行,最后在有限区域点要素场内分别得到相关“最好”的“关键区”块状因子和梯度(锋区)因子。

  • 标签: 锋区 基准点 点过程 模式预报 预报模式 相关系数
  • 简介:选取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RainfallMeasuringMission,TRMM)微波成像仪(TRMMMicrowaveImager,TMI)液态水路径(liquidwaterpath,LWP)轨道像元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将瞬时探测以及逐月的像元数据进行点化(0.1°、0.25°、0.5°、1.0°和2.5°五种点分辨率)时,点数据的失真情况。对TMI瞬时探测的个例分析结果表明,细分辨率(0.1°、0.25°和0.5°)点能保留原始像元数据的细节;而随着网格变粗,细节受到较大的平滑。因此对于中尺度到天气尺度的天气系统分析而言,将卫星轨道数据处理到网格尺度不大于0.5°的点更合适。对逐月LWP像元资料点化处理的分析表明,细分辨率点能保留LWP空间分布细节,尽管5种分辨率下LWP的概率密度分布(probabilitydensityfunction,PDF)均相近。因此,对月尺度及以上的气候分析研究而言,点尺度大小对卫星像元数据点化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利用本实验室计算的TMI/LWP点数据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Interimreanalysis,ERA-Interim)和NCEP再分析资料(NCEPClimateForecastSystemReanalysis,NCEPCFSR)进行了对比,发现两种再分析资料都高估了LWP;TMI/LWP点数据与两种再分析资料LWP的多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 标签: 热带降雨测量卫星微波成像仪 液态水路径 水平分辨率
  • 简介:THE2-DNUMERICALSTUDYONTHEPRINCIPLESOFRAIN-ENHANCEMENTANDHAIL-SUPPRESSIONINCONVECTIVECLOUDSMaoYuhua(毛玉华)andHuZhijin(胡志晋)THE2-D...

  • 标签:
  • 简介:NonhydrostaticmesoscaleWRFandits3D-Varsystemareusedtostudyadensefogeventoccurringin13-14January2006.ThreedifferentobservationdatasetsincludingGTS(GlobalTelecommunicationSystem),AMDAR(AircraftMeteorologicalDataRelay)data,and9210dataareassimilatedintotheinitialanalysisfieldsinexperiments.Experimentswiththreedifferentassimilationtimeintervals(1,3,and6h)arealsocarriedout.Threeexperimentswithdifferentdatasetshaveallmodifiedthetemperatureandhumidityfieldofinitialfields,andthereforeshowanobviouspositiveeffectonfogsimulation.Furtherstudyindicatesthatthehumidityandstabilityofboundarylayerareimprovedobviouslyinassimilationexperiments,althoughdifferentdatasetsmakedifferentcontributiontotheanalysisfields.Themulti-timeassimilationcycleexperimentsshowthattheanalysisincrementinexperimentwith1-hintervalismorerealisticthanthatwith3-and6-hintervals.

  • 标签: 同化试验 事件 浓雾 三维 循环实验 中原
  • 简介: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在防止电力系统免受雷电过电压侵扰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基于MOV仿真模型IEEE模型,建立了一种新的MOV仿真模型F-D模型,并利用ATP-EMTP电磁暂态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模拟,进而对比分析IEEE模型和F-D模型在残压误差上的优缺点。相比于IEEE模型,在波形为8/20μs和峰值为10kA的雷电电流冲击下,FD模型能更好地再现雷电电流冲击后的残压值。F-D模型中的电感参数对仿真结果影响较大,其值与残压误差值呈负相关关系。在波形为8/20μs和峰值分别为5、7、10kA的雷电电流冲击下,优化后的F-D模型残压误差均可忽略不计,因此优化后的F-D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出实际的MOV动作特性。

  • 标签: F-D模型 残压误差 模拟 ATP-EMTP
  • 简介:2007年10月22-26日,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国际学术大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计划(WCRP/CliC)、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日本CliC国家委员会和甘肃省气象局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挪成等国家的148位代表出席了大会。

  • 标签: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国际学术大会 冰冻圈 兰州 亚洲 乌兹别克斯坦
  • 简介:主要介绍了日本数值预报点资料以及资料下载、解压、格式转换、图形生成等业务化处理过程中的关键要点和技术细节,半年多的业务运行表明,日本数值预报点资料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格点资料 数值预报 日本 技术 格式转换 处理过程
  • 简介:为促进我区气象专业有偿服务工作进一步发展,去年11月下旬我们对辽宁省气象专业有偿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考察,学到了不少好的经验和作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基本情况省局设服务中心,负责全省有偿服务宏观管理及协调工作,省气象台、资料室、科研所、检供站、通信台5

  • 标签: 有偿服务 气象专业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服务工作 气象事业 宏观管理
  • 简介:采用2011年发布的20世纪全球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结合长期观测序列,分析了百余年来大气中南极绕极波的强弱变化和传播过程.结果显示,南极绕极波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1940~1960年和1980~2000年附近出现和活跃,而在其他年代消失.东南太平洋南极绕极波振幅最强,该区域的海气耦合过程可能是绕极波信号增强的关键之一.初步揭示了百年南极绕极波和南极涛动的对应关系,偏强的南极涛动有利于南极绕极波的出现,但并非决定绕极波产生的唯一因素.

  • 标签: 南极绕极波 年代际变化 南极气候 南极涛动
  • 简介:利用共和盆地地区2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3年共和盆地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秋、冬季平均气温增温更为显著,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夏、秋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年和春、夏、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则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南部大于北部,但整个盆地降水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不十分突出,仍维持暖干状态;共和盆地地表蒸散量除秋季以微弱趋势增加外,年和其余季节均以微弱减少趋势为主,年和四季共和盆地地表蒸散量变化不突出。盆地北部仍以暖干化趋势为主,南部气候向暖湿化转变的趋势。共和盆地年平均气温均在1987年出现了突变,但较北半球的突变早;冬降水量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年、春季、冬季蒸散量分别在1961—1983年、1962—1983年、1962—1984年间发生突变。

  • 标签: 共和盆地 气候变化 气候突变
  • 简介:随着风电场的大规模开发,其对气候的影响受到关注,自2000年以来美国和欧洲等国陆续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中国也开展了一些观测和模拟研究,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可指导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了风电场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程、研究方法、影响机理和研究成果。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风电场会导致地表气温上升,风电场下游一定距离范围内风速衰减,并间接影响降水、蒸发等其他气象要素,风电场对局地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结论具有较高信度;部分模式模拟结果显示未来大规模风电场(群)开发对全球气候也有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 标签: 风电场 气候影响 局地气候 气温 风速
  • 简介:基于1960-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汛期暴雨分布呈现南部多、向北递减的总格局。最大暴雨量中心位于江西北部,其形成可能与地形因素有关。在年际尺度上,该区域暴雨量、暴雨强度存有准两年及6~8年的周期变化特征;从年代际尺度看,在时间域上,存在12-14年的周期变化。具体地,汛期区域平均暴雨量、频次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1990年代开始则进入一个高值期,21世纪以后又开始回落。相比较而言,暴雨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不显著。在空间域上,进入21世纪后随着雨带向淮河流域推进,暴雨量、频次、强度在苏北、皖北增强。从趋势分析看来,过去50年汛期暴雨量、频次呈现较大范围的增加趋势。暴雨强度也表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趋势。

  • 标签: 长江中下游 汛期 暴雨 年际 年代际 趋势
  • 简介:近42a青海湖水位的持续性下降,且其年内变化特征明显;年平均入湖流量、湖面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均呈现减少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减少明显;入湖流量、湖面蒸发量和降水量特别是其上年值对当年湖泊水位影响显著,据此建立的青海湖水位模型可对以上因子对水位的影响进行模拟和预测;未来10a青海湖水位仍以下降为主。

  • 标签: 青海湖 水位 气候变化 预测模型
  • 简介:本文以青海省刚察、海晏、共和、天峻4个站代表青海湖地区,利用1981-2014年的气温、地温及冻土资料,对青海湖地区气温、地温及冻土变化进行分析,得出:青海湖地区的气温变化称逐渐升温的态势,这同全球的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升温的态势,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温率为0.55℃/10a,变暖的季节主要是冬季;青海湖地区的地温变化同气温变化基本一致,也称逐渐升温的态势;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与地温变化的关系并不明显,而与极端最低气温有着反相关。

  • 标签: 青海湖地区 地温 冻土 气候变化
  • 简介:2018年1月8-12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冰冻观测(GCW)工作组年度会议和指导组(GSG)第5次会议在挪威奥斯陆举行,中国新任GSG成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平博士全程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第三极环境项目(TPE)办公室主任艾丽坤博士和国家气候中心马丽娟参加了上述会议。会议由GCW主席ArniSnorrason和联合主席BarryGoodison轮流主持。

  • 标签: 工作组 冰冻圈 会议总结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观测 挪威
  • 简介:利用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建立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分析了自公元前800年以来树轮所记录的该地区2800年极端干旱事件的变化。研究发现,过去2800年极端干旱事件的出现存在群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世纪至4世纪)和明清时期(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是极端干旱事件的群发期,公元5世纪至12世纪的800年内极端干旱事件的出现频率较低。出现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前后的持续性干旱是柴达木盆地过去2800年内最严重的极端干旱事件。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树木年轮 极端干旱事件
  • 简介:研究海洋的波候变化是了解海洋动力过程对气候变迁响应的关键。渤海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波候在长期风场变化影响下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文章采用1950~2011年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渤海海域10m风场资料,利用SWAN模式模拟逐月渤海波浪的有效波高、波向、波周期,分析该海区波候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950~2011年期间渤海海域的有效波高呈现下降的趋势;波向角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波周期相对平稳,略有上升;有效波高平均下降0.3cm/a,波向角度平均增加0.12°/a。有效波高在1968年前后显现突变点,波向角度约在1960年突变,波周期在1965年左右出现突变点。渤海波候变化与海气振荡密切相关,是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变异导致的结果,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环流天气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东亚季风强度、夏季风北界的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与强度的变化、脊点位置西伸与北进,以及西风指数的强弱变化等),是影响和控制渤海海域波气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波候 有效波高 西太平洋副高 西风环流 东亚季风
  • 简介:空间对流层测风的重大改进带动了更准确、更可靠、更长时效的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对于社会和经济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为了改进天气预报,对流层测风是目前未实现的最大目标。改进极端天气事件预报,减小灾害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安全带来好处。例如,飓风经常受到对流层风的控制,对流层风的垂直切变经常会引起飓风强度的增加。

  • 标签: 对流层 测风 激光雷达 天气预报业务 三维 天基
  • 简介:2016年6月27—30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曹晓钟副主任、李峰和张明一行3人对位于奥芬巴赫的德国气象局(DWD:DeutscherWetterdi—enst)总部、位于林登伯的气候观象台(MOL:MeteorologicalObservatoryLindenberg)以及位于波茨坦的数据质量控制部门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质量管理体系 观象台 德国 数据质量控制 气象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