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1 个结果
  • 简介:《气候与效益农业的关系》课题调研表明,效益农业发达的地区,顺天时地利,变气候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因此欲写本文,提供服务,推进效益农业的稳定发展。

  • 标签: 效益农业 气候优势 稳定发展 经济优势 地区 服务
  • 简介:1.1包含光抑制过程的作物生长模式的建立与验证在近期国内外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气孔导度、光合、蒸腾、光抑制、能量平衡等子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对描述上述子过程的方程进行联立求解,得到能反映光抑制过程的叶片光合模式,用Gaussian3点积分法将叶片尺度光合模式升尺度到冠层尺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光抑制功能的作物生长模型,并用冬小麦田间生理生态观测和干物质积累动态观测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评价(图1)。(邬定荣)

  • 标签: 生理生态 农业气象 作物生长模型 光合作用 动态观测 干物质积累
  • 简介:2009年,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在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农作物模拟模式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方面,分别针对我同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北方农业干旱、北方农业低温冷害、华南寒害和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等)建立了灾害的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

  • 标签: 农业气象灾害 生态环境 监测预警体系 长江中下游 气候变化 模拟模式
  • 简介:1.1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估技术通过对西南玉米和水稻干旱、南方双季稻低温、黄淮海小麦干热风不同灾害的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估技术的研究,提出上述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的致灾气象指标和灾害分级指标体系,研发了可在气象业务中应用的基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和作物模式相结合的不同灾害的立体监测技术和动态评估的技术方法。该项目所研究解决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关键技术是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和灾害对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同时也是针对气象和农业部门的业务需求和决策服务的需求而展开的,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比较显著地提高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和评估能力。(赵艳霞)

  • 标签: 农业气象灾害 动态评估 监测技术 立体监测 生态 农业生产模式
  • 简介:2012年,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在生态与农业气象理论及应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生态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3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部分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1生态与农业气象理论及应用技术1.1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PyWOFOST模型在东北玉米估产中的适用性研究在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构建的遥感信息-作物模型耦合模型(PyWOFOST)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叶面积指数(LAI)为结合点、使用MODISLAI数据作为外部同化数据的中国东北玉米同化模拟模型。

  • 标签: 农业气象 生态环境 集合卡尔曼滤波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理论 东北玉米
  • 简介:1.1高时空分辨率数据融合模型研究本研究对基于MODIS产品(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和Landsat卫星数据(高空间分辨率、低时间分辨率)光谱相似性、像元空间尺度和时间差异的数据融合模型STARFM进行如下改进:(1)将MODIS双向反射率数据校正为天顶方向,根据地表覆盖类型数据实现BRDF产品的缺测值填图;(2)利用滑动窗技术,计算得到MODIS和Landsat数据的最大相关系数,进而实现MODIS和Landsat数据的几何精度校正;在此基础上构建集成的数据融合模型框架(IntegratedSTARFM,ISTARFM),实现模型半自动化运行。该模型框架可以实现两类数据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向上融合,为高时频、精细化冬小麦区域干旱监测服务。(王培娟)

  • 标签: 农业气象 数据融合模型 高时间分辨率 高空间分辨率 MODIS 生态
  • 简介:科学、准确地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和分析,对政府和企业正确决策,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结合农业气象服务的特点,采用剂量一反应分析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以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的实际测定值为参考值,运用专家评估法,由农业专家估测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以此为基础分析评估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值。应用评估模式,对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实证分析评估。结果表明:种植业气象服务贡献率为6.90%,而后依次是牧业为4.20%、林业为3.93%、农林牧渔服务业为3.36%和渔业为2.90%。分析2007年以来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的动态变化表明,气象服务效益值随农业产值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从2007年128.27亿元攀升至2010年191.65亿元,年平均增速达14.32%。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平均贡献率保持在5.69%—5.88%,这一比率远高于全国,也说明了农业气象服务对河南省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气象服务 效益评估 农业
  • 简介:农业是国民共济的基础.以农业服务为重点是气象工作的基本方针.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三高”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农业气象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给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几年来,我们遵循省局提出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五个转变”(即:由部门内部纯业务的封闭半封闭系统转变为与农业不断发展相适应的开放系统;

  • 标签: 气象服务 农业开发 气象工作 农业气象 农业生产 封闭系统
  • 简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已持续稳定地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将计划经济指导下形成的旧的教育体系改革成一种新型的,有竞争活力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面向基层,一专多能的跨世纪应用型人才,这是气象中专农业气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课题.

  • 标签: 农业气象 专业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应用气象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 简介:1.农业气象灾害研究(1)北方农业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本课题为多学科、多部门、国家及地方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的联合攻关课题。按照项目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经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科研人员5年共同努力,

  • 标签: 农业气象灾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生态 山东农业大学 国家气象中心 科研人员
  • 简介:近年来,我台端正业务工作指导思想,明确新时期气象为农业服务的方向、任务,把为农业服务,为当地党政领导指挥生产、防灾救灾服务放在工作的首位,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早稻播种期天气预报,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第一仗.每年早稻播种期间,我区易受低温、阴雨、冰雹、暴雨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为了做好早稻春播预报,我们每

  • 标签: 播种期间 农业服务 农业发展 灾害性天气 当地党政 防灾救灾
  • 简介:1农业气象灾害的内涵农业气象灾害是不利气象条件给农业造成的灾害。由温度因子引起的有热害、冻害、霜冻、热带作物寒害和低温冷害;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有旱灾、洪涝灾害、雪害和雹害;由风引起的有风害;由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热风、冷雨和冻涝害等。与气象灾害的概念不同,农业气象灾害是结合农业生产遭受灾害而言的。例如寒潮、倒春寒等,在气象上是一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不一定造成灾害。但当它们危及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时,即造成冻害、霜冻、春季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农业气象灾害具有非线性特征。

  • 标签: 农业气象灾害 防御技术 陕西 低温冷害 非线性特征 气象条件
  • 简介:以气象灾害对粮食作物影响为例,通过分析水稻与气象灾害相关性,对水稻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建立相应的产量损失评估模式,以产量损失量的大小为气象灾情指标。评估出气候年景的好坏.

  • 标签: 气象灾害 损失量
  • 简介:农业是印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印度提供粮食,为许多人带来生计。尽管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地而异,但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和耕种模式会产生影响。由于农业的变化会影响食品安全、贸易政策、民生和水土保持问题,因此农业政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 标签: 农业生产力 气候变化 印度 组成部分 食品安全 贸易政策
  • 简介:气象灾害是制约茶叶生产并影响其品质的主要因素。为提升江南地区茶叶生产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基于1961~2011年江南茶区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江南茶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的年际及年代际分布,采用层次分析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茶区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江南茶区早春霜冻和冬季冻害发生频率均呈北多南少的纬向地带性分布,且呈逐年代减小趋势;夏季热害年代际发生频率表现为先降后猛增的特征,2000年代发生频率最高,以湖南、江西和浙江省变化最显著。江南茶叶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中风险区主要位于浙江中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和湖北北部,而江西、湖南及福建大部、浙江南部和湖北南部属低风险区,适宜茶叶种植生产。

  • 标签: 早春霜冻 夏季热害 冬季冻害 年代际变化 茶叶 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 简介:干旱是威胁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随着气候变暖,近年来干旱对中国南方地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清楚地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方农业干旱的演变规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以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引入安全种植指数、农业水资源承载力饱和度等概念来探讨干旱对南方农业及其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研究区域正处在气温显著上升阶段,变暖明显,蒸散增加。尽管农业干旱频率减小,但其危害程度显著增大(尤其是西南地区),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危害的主要作物为南方双季晚稻和西南冬小麦。从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西南地区水资源饱和程度高,用水压力较大,近年干旱高发均与水资源不足、分布不匀关系密切。综合考虑研究区域水资源、作物耗水、干旱风险以及种植习惯等因素,建议西南区在保持当前种植规模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水稻种植、增加玉米面积,或减少冬小麦种植;江南和华南区,保持早稻种植规模或适当扩大,缩减晚稻规模,可改种玉米、豆类或薯类等耗水少的作物。

  • 标签: 双季稻 农业干旱 水分利用效率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饱和度 种植结构
  • 简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与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不少新的农业气象问题,因此,中国气象局批准实施了“中国农业气象服务典型案例总结”业务建设项目,旨在系统收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农业气象服务的典型案例,总结农业气象服务的经验和不足,探求可拓展的农业气象服务新领域,

  • 标签: 农业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 典型案例 极端气候事件 农业产业结构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