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根据我国风能资源详查测风塔资料,对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期间河北省境内22座测风塔上70m高度的风速资料进行整理后,分析了内陆和沿海地区四季风速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风能详查冬(夏)季平均风速最大(小);内陆(沿海)地区四季日平均风速呈现出白天大(小)、夜间小(大)的特点;在风速的日变化幅度上,春、秋季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夏、冬季,其中西北部山区(东南部平原)是风速变化幅度最大(小)的区域。另外,内陆地各季节风速与温度梯度的日变化之间普遍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 标签: 河北省 测风塔 风速 日变化
  • 简介:提出了人影高炮弹丸轨迹的运动方程,根据方程计算理论弹丸落点并得出安全区外扩的误差范围。针对人影高炮作业射界设定安全区的情况,提出落点位于安全区内外的判定方法,从而在理论上给出判断人影高炮作业安全性的问题。

  • 标签: 轨迹方程 落点 安全区 外扩多边形
  • 简介:在新疆5大风代表气象站历史风况资料均一化处理基础上,从平均风速、极端风速强度、极端风速频次、大风持续时间等4个方面分析了极端风气候特征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达坂城风瞬间风速≥17.0m.s-1的年大风日数以及极端弱风频次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极端强风的强度显著减弱,发生频次显著减少,大风年时数与最长持续时间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显著减少,风力可利用时间增加。2)阿拉山口风极端强风的强度显著减弱,极端强风频次与极端弱风频次均显著减少,大风日数、大风年时数、大风年最长持续时间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显著减少,风力可利用时间增加。3)十三间房风仅极端弱风的频次显著增加、平均风速显著减小,其余变化均不明显。4)淖毛湖与哈巴河呈现出对称的极端强风强度显著减弱、极端强风频次显著减少、极端弱风频次显著增加趋势,大风日数、大风年时数、大风年最长持续时间等虽呈显著的减小趋势,但具有很大不确定性。5)十三间房风平均风速的显著减小主要是弱风天数增加引起的,而其余风则主要是由极端强风的强度减弱引起,极端风力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作用相对略小。

  • 标签: 极端风速 大风日数 气候变化 新疆
  • 简介:本文用陕西省近526年的旱涝等级资料,根据越低频气候振动理论和尺度对应原理,通过旱涝气候对天体物理、太阳活动等周期,特别是ENSO对天体物理显著敏感的周期响应关系的物理统计分析,选取周期概率显著的周期,进行外延叠加集成预测。给出了未来50年陕西省不同区域旱涝趋势的预测结果。

  • 标签: 旱涝气候 预测
  • 简介:分析了冬、春季亚洲季风ITCZ活动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用OLR资料定义了ITCZ综合指数,分析表明该指数能比较清晰、客观地综合反映出亚洲季风深对流活动的强度和位置。用该指数分析了华北多雨年和少雨年前期热带大范围对流活动的变化特征。印度和东亚季风的ITCZ活动在多雨和少雨年显示出明显不同。华北夏季降水与2-4月ITCZ综合指数的时滞相关性最明显。这种时滞相关可能与球面Rossby波的频散相联系,并可以为华北夏季降水的长期预报提供新的参考依据。低频振荡分析表明,多雨年南北两个半球的低频振荡强度较强,范围较大,并不断由南向北传播,这种传播很可能与副热带高压的北跳有关。而少雨年低频振荡在南半球或热带地区呈准静止状态。

  • 标签: 华北雨季 OLR ITCZ 低频振荡
  • 简介:1气候概况今年春季天气回暖早,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出现近几年少见的多雨天气,春末东部局部地区出现旱情.终霜日提前,光照充足.

  • 标签: 2002年 春季 气候影响评价 内蒙古 气温 降水
  • 简介:为研究干旱农业农耕季节气溶胶的基本光学特性,2014年4月利用地面气溶胶移动集成系统在甘肃武威黄羊镇农场开展气溶胶综合观测试验。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黄羊镇农场PM2.5和PM1.0的散射系数以及PM2.5的吸收系数分别为98.2±38.3、74.6±29和8.8±6.3Mm-1,均小于中东部地区观测值。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为0.90±0.03,PM2.5和PM1.0的Angstrom指数分别为1.31±0.29和2.10±0.24。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单次散射反照率在散射系数出现峰值的时间段出现谷值。黄羊镇农场受人为气溶胶影响较大,西、西南和东南方向来的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值较大,西北方向传输过来的气溶胶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

  • 标签: 大气气溶胶 光学特性 农业活动 河西走廊
  • 简介:采用全国苹果气候生态因子评分标准,用近30a气候资料对陕北苹果生长气候适宜性综合评判,修订了陕北苹果适宜栽培北界,并对新增的优质、适宜区县苹果生长气候优劣条件进行评述,提出有针对性的生产建议。

  • 标签: 陕北 苹果 优质区 北扩
  • 简介:1气候概况今年秋季全区气温偏高,降水中西部地区偏多,东部偏少;初霜冻中西部地区偏晚,东部大部地区偏早,全区未出现严重霜冻灾害,日照充足,秋末局部地区出现降雪、降温天气,大风偏少.

  • 标签: 2001年 秋季 气候影响评价 气温 降水 农业
  • 简介:利用我国南方稻214站1961—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方水稻可种植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暖使南方稻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明显增加,49年增加了324.4℃.d。同时水稻生长季长度也明显延长,49年延长了17.9d。双季稻可种植北界明显北移,三季稻可种植北界略有北移,20世纪60—80年代,双季稻可种植仅限于长江以南地区,但21世纪初以来的10年双季稻可种植北界移到长江以北,即向北推移近300km,从而使新增双季稻可种植扩展到四川东北部、贵州东部、重庆、湖北大部、安徽中部以及江苏南部。

  • 标签: 气候变暖 水稻 可种植区 中国南方
  • 简介:基于江苏适应气候变化农业开发项目1961—2008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48a来苏北项目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在此背景下界限温度的积温、无霜期长短、四季时间和参考蒸散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8a来苏北≥0℃、≥10℃积温量和积温日数显著增加,无霜期延长了15—30d;春季时间延长最明显,夏季次之,冬季时间缩短最明显,秋季次之;春、夏季的参考蒸散稍有减小,秋、冬季略有增大。

  • 标签: GEF 气候变化 农业效应
  • 简介:利用包头市达茂旗气象站1971-2009年38a的日逐小时风向、风速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达茂旗风地面风的平均日变化、月变化、季变化、年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971-2009年的年平均风速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全年较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4月份平均风速最大;从小时平均值变化曲线看出,00-13时风速逐渐增大,到13时风速达到最大后逐步减小;此外,利用位于该风区内70m测风塔小时数据分析了风速垂直变化曲线,并根据风机发电对风速的要求,分析了有效风速百分比的日变化曲线.

  • 标签: 地面风场 垂直变化 有效风速
  • 简介:1江西发展低碳工业的基础优势(1)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不断增强。以2009年GDP7589亿元为基数,增速只要维持在10%-13%,到2012年将突破1万亿元,从而进入全国GDP“万亿元俱乐部”行列。

  • 标签: 生态经济区 工业 低碳 鄱阳湖 经济发展 俱乐部
  • 简介:一、引言高斯扩散模式中选用的扩散参数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已成为研究空气污染的主要问题。P-G扩散参数、Briggs(城市)扩散参数在使用时各有局限,它们的通用性较差。因此,需要作更广泛、深入的现场探测,以取得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扩散参数。杭州半山工业区位于西湖风景区以北约12km。工业区内以厂房建筑居多,各厂之间有

  • 标签: 大气扩散 工业区位 空气污染 西湖风景区 高斯扩散模式 厂房建筑
  • 简介:贵南县藏青稞基地开发是"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设想项目之一。为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开发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对青稞种植的有利和不利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领导和生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 标签: 藏区 青稞 种植 条件 分析
  • 简介:利用1955~2005年黄河源玛多气象站和黄河沿水文站气象、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地表水资源、气候及冻土演变规律,揭示了地表水资源变化的成因。研究表明:近51a黄河源流量丰枯转化频繁,但在总体上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源流量呈减少趋势,流量年内分配表现为单峰型;降水量对流量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黄河源气温的显著升高对于加大流域蒸发量导致流量补给的减少作用要大于其升高致使冰雪融水的补给作用,其中春季气温回升的这一效应更为显著;黄河源冻土呈现出显著的退化趋势,冻土厚度与流量总体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不断减小削弱了自身天然隔水层的作用;黄河源蒸发量呈现出显著的增大趋势,并导致流量的减少;气候变化导致流量的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70%,其余30%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气候及冻土因子对流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冻土、降水、蒸发和气温,显然多年冻土对于黄河源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地表水资源 气候变化 冻土 黄河源区
  • 简介: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2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组合成100项热量特征指标,利用统计方法系统性分析该区域的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并采用贡献率探讨了最高、最低气温在年平均气温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不同气温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不同,日平均气温≥0℃、≥5℃、≥10℃、≥15℃、≥20℃的积温空间分布形态一致,均呈西低东高分布;稳定通过0℃、5℃、10℃、15℃、20℃的初、终日期在区域内相对集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存在升温的不均匀性,气候变暖以最低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最高气温在春季起到升温加速作用,导致洞庭湖区春季气温上升速率较其他季节大。气候变暖带动日平均气温≥0℃、≥5℃、≥10℃、≥15℃、≥20℃的积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升温的不均匀性直接关联到稳定通过一定界限日平均温度初、终日期的变化及积温突变时间的变化,5℃、15℃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0℃、≥5℃、≥10℃积温增加突变时间与最低气温相近,≥15℃、≥20℃积温增加突变时间与最高气温相近。

  • 标签: 热量资源 气候变化 农业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 简介:蒸散发量是流域水文过程的关键因子。由于缺乏区域面上实际蒸散发量的长期观测,很难得到长时间序列的蒸散发时空变化趋势。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架设在黄河源若尔盖地区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2010年全年的蒸散发资料进行分析,对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地表变量再分析数据集进行了局地适用性评估,并依据再分析蒸散数据集,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79-2014年黄河源蒸散发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黄河源适用性较好,均方根误差为0.63,NCEP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4-7月、10-12月模拟值偏高,均方根误差为0.81。(2)进而利用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基于MannKendall方法及Sen斜率(Sen’sslopeestimator)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源蒸散发量在1979-2014年期间的变化趋势。黄河源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年变化趋势,北部兴海—共和—贵德地区增加最为迅速,年变化率在1.5-2.5mm/a,西南部曲麻莱—治多—玉树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变化率为-1.0--0.5mm/a,东南部玛沁—玛曲—久治地区蒸散发量的变化在0.5-1.0mm/a。(3)利用滑动t检验和SQMK(SequentialMannKendall)方法检测出发生突变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

  • 标签: 黄河源区 蒸散发 长时间序列 趋势
  • 简介:本文利用三江源18个气象站196l—1999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得到了热量、水分、光能资源的最新结果,描述了三种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在近40年中的变化趋势;引用已有成果,评估了风能资源的储量,并对各地风能资源进行了评价。

  • 标签: 长江 黄河 澜沧江 气候资源 变化趋势 三江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