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正>有学者认为,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文化哲学和辩证法的原创性研究毫无疑问地归于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惟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源于北美,是北美马克思主义哲学贡献于世界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这一新的哲学形态的生态学理论的演变,即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学的关注,到莱斯、阿格尔创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再到福斯特、奥康纳建构自然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生态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问题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周恩来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开创性实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国土绿化、水土治理、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这些思想和实践深刻体现了我国国情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要求,揭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对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周恩来 生态文明 理论 实践
  • 简介:从媒介发展角度来看,舆论生态的“泛娱乐化”是媒介产业市场化的结果。从电视到网络,媒介的娱乐功能被过度强调和加速泛化,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对舆论生态的“泛娱乐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成为全民狂欢的数字化舞台,舆论生态“泛娱乐化”态势愈演愈烈。网络舆论生态“泛娱乐化”问题实质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盛行。探寻泛娱乐化舆论生态的治理策略是构建良性舆论环境、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稳固地位的重要议题。

  • 标签: 网络 舆论生态 泛娱乐化 消费主义
  • 简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分别从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协同治理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共中央国务院 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能力
  • 简介:将自然界当作"免费的礼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资本主义通过人为制造商品的短缺来增加私人财富,大自然在私利的驱使下遭到了掠夺性的开采。罗德戴尔悖论所揭示的就是公共财富和私人财富之间的矛盾关系。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

  • 标签: 财富悖论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资本主义 生态破坏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与传统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发展观。它既是发展观,也是一种生态伦理观,“以人为本”蕴涵了生态伦理的人本精神,“协调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有着趋同性。科学发展观中折射出的生态伦理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人与自然 生态伦理
  • 简介:<正>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逐渐成为全人类普遍面对和关心的现实问题。由于环境和生态的具体现实问题,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或社会和自然关系思想的研究要比我们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要早得多,深刻得多,而且各种观点、理论纷呈。下面分别述评以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易斯(WilliamLeiss)和本·阿格尔(BenAgger)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美国学者霍华德·帕森斯(HowardParsons),德国学者瑞尼尔·格伦德曼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资本主义制度 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研究 福斯特
  • 简介: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决策和社会政策的现实问题,在其深层概念结构上,它还是一个关于生态正义如何建构的政治哲学问题。从现实历史反思的角度看,所谓生态危机的发生本质上是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看,全部生态问题的起源都应该追溯到“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现代规划。因此,对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行反思,需要将整个生态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体制的政治批判,并对“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需要”这一现代规划进行批判性的历史考察,具体涉及三个方面:一种合乎正义原则的自然概念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方式及其限度何在?

  • 标签: 政治决策 生态文明 哲学基础 马克思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简介:<正>"对早期马克思而言,与历史的理解直接相关的自然是人化自然……马克思明智地撇开了自然界(不是人化自然)".这番话取自乔治·利希坦的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批判的研究》。(1961年第1版)虽然利希坦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这里他的观点与他写作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的观念却没有区别。然而.这同一观念被今天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者看作是荒谬的。对马克思在生态讨论方面的贡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生态学 唯物主义 李比希 恩格斯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我国学术界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三种研究视阈,即把生态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后马克思主义流派,把生态马克思主义看作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学关注的结果,把生态马克思主义看作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底蕴的生态学理论。本文在分析上述三种不同研究视阈的理论得失的基础上,阐发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应有的致思方向。

  • 标签: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 简介:民生问题既是关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也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不断保障民众生态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需要,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优化“五位一体”布局,将生态民生建设置于突出位置。要大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筑牢生态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要积极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营造生态民生建设的良好氛围。

  • 标签: 生态民生 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迁的发展大势和客观规律,从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多次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将以最大的决心和最积极的态度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对共同挑战,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球治理与国际环境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这些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 标签: 习近平 全球视野 生态文明 生态安全
  • 简介:人类文明已超越工业文明而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解读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应是人与自然的双边关系,生产力的结构应是人与自然的双元体系,生产力的功能应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变换,生产力的标准应是人与自然的双重尺度。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产力 人与自然 人类文明
  • 简介:毛泽东十分重视林业工作,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中,还体现在他同各方面人士的日常谈话中。他多次强调林业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林业生态思想,如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尊重规律、科学发展林业;林业与其他各业协调发展等。毛泽东的林业生态思想有力促进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日常谈话 林业发展 林业生态思想
  • 简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初步形成了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中内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民本思维、精准思维、制度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全球思维等丰富的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有助于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对于切实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实践目标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文明建设 系列重要讲话 思维方法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19世纪40—50年代,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二人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的日渐成熟,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之中。在《人类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及若干书信中,晚年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多样性,进一步贯彻并丰富发展了他们先前的生态文明思想。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文明思想 形成发展轨迹
  • 简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政治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文化建设要融入生态文明要素,社会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在实践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多方参与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文明 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 简介:基于明确界定的“城市可持续性”概念,本文在对英国部分城市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三种具体类型的分类:可持续性城市、传统工商业城市和向可持续性转型城市,并进一步阐述了欧洲国家城市的这种可持续性与未来生态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观点是,欧洲城市整体形象中“灰色的建筑”、“懒散的工作心态”、“接近零增长的经济”、“静滞的社会”和“稳态的政治”等侧面,的确包含着某些绿色文明的元素,尽管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国家已经是或必定会走向激进生态主义者所设想或认可意义上的“生态文明”。

  • 标签: 城市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 英国 欧洲
  • 简介:一、生态文明的内涵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文明,就其整体而言有华夏文明,局部有诸如黄河文明、半坡文明等。

  • 标签: 生态文明 自然和谐 社会发展程度 经济社会 华夏文明 黄河文明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安市通过加速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扎实推进重点节能减排,使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顺利被纳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实践中,广安市积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创新发展集聚建设动能、以协调发展拓宽建设空间、以绿色发展开辟建设路径、以开放发展构筑建设高地、以共享发展普惠建设成果。通过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利益导向机制、多元投入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 标签: 广安市 发展新理念 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