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有的读者可能提出问题,说:“李白写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西游记》里创作出孙悟空,这不也是思维的结果吗?这个结果能和存在同一吗?谁见过三千丈长的白发人?谁见过猴头猴身却会说人话、聪明、比人的本事还大得多的猴”?这个问题涉及艺术思维和其他思维(日常生活思维、实践思维、科学思维等)的共性及艺术思维特有的个性的关系问题。艺术思维的对象是现实生活,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如果艺术作品不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只是主观任意地胡编乱造,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人看的。

  • 标签: 艺术作品 现实生活 真实 实践思维 《西游记》 提出问题
  • 简介:《猴有一个梦想》(刊《收获》杂志2006年2期,作者杨少衡)是一部寓言似的童话,描写一条蟒蛇缠住一只猴子至死不放,同归于尽的现实社会生活。这条美丽的蟒蛇不是一般的蟒,而是长着毒牙的,只要与她挨上边,不死也得坐牢丧财;这只猴子也不是一般的猴,是一只上天可爬树的动物,入地可钻洞的穿山甲。本来这两只动物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路,但这条蟒蛇不知因何就是缠着这只丑猴,而这丑猴也与这只明明知道有毒牙的蟒蛇还是紧紧拥抱着。

  • 标签: 艺术思维 梦想 略评 《收获》 社会生活 蟒蛇
  • 简介:文艺创造的独特性,不仅在于以形象表现生活,而且在于以形象传达审美体验。所谓以形象传达审美体验,就是作者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并赋之于价值属性,对它做出思想感情的评价,然后按照美的规律把它物化为艺术表现形象,使人们也能够感知和体验。审美体验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艺术表现形象作为审美体验的载体,必然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成为生动的感情力量的负荷者。苏珊·朗格也从符号学美学的角度指出,艺术就是将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作家艺术家们的创作经验表明:“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所谓艺术表现,最重要的就是把内在的情感意蕴高度凝聚在形象表现的外部形式之中。

  • 标签: 艺术表现 情感体验 凝聚 外形式 审美体验 符号学美学
  • 简介:美国科学家罗杰·斯佩里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金后,依据其裂脑人研究得出大脑两半球分工理论,左脑主管抽象理性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并长期受左脑压抑,引发开发右脑的浪潮在20世纪后期成为时髦的理论,声言人的大脑只有10%的能源被使用,而90%的潜能还埋没在右半球,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左脑半球对右脑半球的专制压抑所造成的。

  • 标签: 右脑功能 艺术创造 右脑开发 大脑两半球 诺贝尔生理学 分工理论
  • 简介:田运同志来信要我对他的《思维论》艺术思维部分进行重点挑错,我本着学术讨论客观无私的精神,根据我阅读时所思所想,提出质疑如下,但由于深入思考不够深入,无疑这些意见不尽正确,免不了还有错误,希望能够得到田运同志的谅解和指正。

  • 标签: 田运 《思维论》 艺术思维 反映同一律 思维能力
  • 简介: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结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中国人擅长于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式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式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中国人的思维是封闭的,西方人的思维则是开放的。

  • 标签: 中国人 西方人 思维方式 差异